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学历倒挂现象的对策

时间:2022-08-09 10:34:21

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学历倒挂现象的对策

【摘要】“学历倒挂”是一种在劳动力市场出现的“逆向选择”现象。“逆向选择”出现的原因是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根据Spence的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模型,学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如果学历信号弱化,学历不能完全传递就业者劳动能力的信息,则会出现“学历倒挂”。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所出现的“学历倒挂”的原因可归结为:学历信号弱化、薪酬期望过高等原因。因此,毕业生应该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对能力的磨练,脚踏实地而非好高骛远;教育决策者应致力于强化学历信号、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

【关键词】就业市场;学历倒挂

一、引言

自200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百万以来,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国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为了逃避激烈的竞争,纷纷加入考研大军,推迟就业时间。另一方面,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近十年内迅速扩张。自2009年开始,研究生首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学历与首次就业率倒挂现象已经呈现。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者从教育、社会等角度来解释学历倒挂现象。本文意在使用Spence教育信号模型,站在经济学的视角,使用“混同均衡”的结论解释学历倒挂现象。

二、学历倒挂的原因

(1)学历信号弱化。在Spence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应聘者知道自己的能力而招聘者不知。如果不存在其他可辨别的信息,招聘者则只愿支付平均工资水平,那么高能力者就存在被低能力者“逐出”就业市场的可能。获得学历越容易使得低能力应聘者受教育成本减小,低能力者就存在与高能力者受同等教育的可能性。目前,我国高校的硕博士点都在不断的增加,其中不乏混杂了一些办学能力差的高校。盲目扩招的结果使得高学历群体迅速膨胀,而质量却无法保证,因此出现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2)研究生薪酬期望过高。当就业市场出现混同均衡时,如果高学历者不能降低薪酬预期,则面临失业危险。本科生选择升学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获得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职位。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但有经济投入,还有时间投入,因此在毕业时更可能比本科生所要求的薪酬更高。而大部分企业只愿意支付市场工资水平,无法满足高期望的毕业生需求。

(3)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时,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呈正比,因此教育对薪资的促进作用较小。然而教育本身是需要付出成本的,高学历人才在接受更高的教育后会预期一个较高的薪资水平以此收回成本,当其实际劳动生产率较低时,企业并不会给予更高的薪资,由此可能引发失业。

三、结论

(一)对高校毕业生的启示

(1)科学制定职业规划,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初次就业市场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企业重新培训成本较高。在校期间,学生不应唯书本论,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付诸所用,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这不仅对学生个人是一种工作经历和人生磨砺,而且可以减轻初次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谨慎寻找新“信号”。近年来“考证热”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当学历信号开始减弱的时候,在校生希望寻找新“信号”以“显示”自身实力。笔者认为,在校期间,学生应该科学地做好职业规划,初步定位职业方向,搜寻相关证书的信息,以确保所考证书能准确传递信息,避免盲目考证以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对高等院校的启示

(1)合理控制取才难度,强化学历信号。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申报“硕士点”、“博士点”显然存在“办学政绩”和争夺国家教育资源的因素。研究生教育的“揠苗助长”一直为社会舆论所诟病,这直接导致研究生学历信号的弱化。笔者认为,短期内遏制研究生扩招趋势并不现实,高校可以在招生时控制测试难度、防止滥竽充数,在科研成果、毕业论文上严格把关,建立问责、追责机制。

(2)改善自身办学质量,注重品牌效应。高校应该提高自身师资力量,改善办学质量,着眼长远提升科研质量。高校的科研应注重与社会实践、产业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谋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另外,高校应该注重自身的品牌效应。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品牌实际上就是一种差异化,高校的校名实际上就是自身的“招牌”。尤其是名牌高校更应重视“品牌建设”,从招生到办学秉承严谨的学风,以此区分一般高校,强化自身学历信号。高校的品牌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对政府的启示

(1)严格控制招生规模,重新评估办学资质。在配套教育资源并未同步增长而盲目扩招时,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学历信号逐渐弱化,学历迅速贬值,曾经“天之骄子”的光环一去不复返。一些办学条件一般的高校趁势扩大规模,鱼目混珠,使得高校毕业生平均水平下降,就业市场趋向于“柠檬市场”。政府的初衷是普及高等教育,然而现实与初衷南辕北辙,扩招使得部分学生接受了过度教育,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增大了企业重新筛选人才的成本,反而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当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政策,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审慎评估高校的招生资格,对于办学条件差的专业,应当取消其招生资格。

(2)鼓励高校科研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目前,高校的科研创新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鼓励科研创新可以促进三者紧密结合、共同发展。高校科研创新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不仅让高校自身获益,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减少在就业中理论也实际工作严重脱节的现象;另外,也培养了部分学生企业家才能。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政府应当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

(3)鼓励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目前依然是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区域。笔者认为,政府鼓励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不仅需要制度上的保证,也需要经济上的鼓励,政府单纯靠道德呼吁、政治号召而不给予经济上的激励,很难实现高层次人才就业地转移。

参考文献:

[1]George A.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488500

[2]Spence A M. 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374

[3]汤宏波.高学历“追逐症”与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2006(1):113119

[4]韩松,蔡健.就业市场教育信号的:基于Spence模型的扩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2(5):3537

作者简介:

吕云祥(1989.2-),男,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上一篇: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浅谈CR能量指标算法... 下一篇:成本预警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