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08-09 09:28:25

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风却每况愈下,笔者对高职学院学风建设进行研究与思考,从全员育人、教管融合、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发掘治理不良学风的新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教管融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17-02

学风建设是大学的灵魂支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者韩延明认为:学风是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学者周贤君认为: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术风气以及领导的治学作风。目前,我国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风建设便是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笔者立足国内外众多的政策性举措,寻求治理高职院校学风的良药。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全员育人合力未形成长效机制。在1950年8月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此后,“三育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目前高职院校对加强学风建设中全员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从思想、认识、价值趋向上忽视全员育人工作理念,狭义的认为育人是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管理者的职责,“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还未形成。

2.学风问题动摇了教管主力军的职业信念。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后,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滑坡,学风问题日益凸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工作性质急剧复杂化、多元化,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导致他们职业主导意识淡薄、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即便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教师绞尽脑汁改进内容、改观上课方式,但是学生出勤率低、课堂秩序差,教师陷入教学困顿中;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常年陷入琐碎事务处理,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够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水平得不到提高,职业认同感差,工作境遇尴尬;加之高校老师又要搞科研、评职称,常常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徘徊不定,工作强度加大,但成就感不强,职业幸福感差。

3.教管融合不够。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主要是由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共同完成。但目前却是各自为战,他们大都认为,学习是专职教师的事情,管理就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难以形成合力,对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未形成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4.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期望值不匹配。高职学院领导高屋建瓴的举措,教师呕心沥血的讲授,管理人员弹尽竭虑的指导,都是希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人才。而目前90后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开放,接受的文化和信息广泛,但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有限,大部分人生规划浅显不钻研、专业成才意识模糊不思前、极度厌学不思学、目标盲目轻易弃学,仅把上大学作为拿文凭、找工作的途径,导致“教学不相长、管育不同步”。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构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教育部党组在《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中指出:“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全员育人工作要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进行,以广大教职员工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宗旨,成立学院全员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长、副组长由学院领导担任,成员由学院各处级单位负责人组成,以所有教职工为教育主体,实施全员育人。①构建制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全员育人体系,制度保障是重点,全员育人工作制度主要有:组织管理制度、教书育人制度、管理育人制度、科研育人制度、服务育人制度等。在具体实施中,全员育人工作中要实行党政联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党政形成合力,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制定完善各部门、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对工作进行定性、定量管理,建立岗位责任体系,健全全员育人工作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教书、管理、服务等职责分明、协作运转的全员育人机制。②完善学风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完善院、学工部、二级学院、年级、班级五级管理模式,形成院级领导包抓二级学院,处级干部包抓班级,科级干部包抓重点学生的工作链条。在院级层面,实行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规划学风建设愿景,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学工部宏观管理,制定学风建设工作制度;二级学院实行党总支负责,党政联席会议共同治理,贯彻落实学风建设工作计划和要求,更新学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制度,细化教书育人工作;年级实行辅导员责任制,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实施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班级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加强班风建设,促成良好班风。③重建教师职业幸福感,坚定教师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职业生活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教师通过教授知识、思想引领、学业规划等方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需要,享受育人的成功和愉悦,进而实现其职业价值和职业理想。从学校层面讲:高职院校要树立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理念,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将教师专业化与职称评聘、晋升评优以及各种待遇提升相挂钩,利用培训、讲座、交流、论坛等形式,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专业品质教育;重塑教师权威,赋予“主人“身份,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注重情感和尊重要求,帮助实现个人价值;生活上施以人文关怀,引导教师体验高职教育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从教师层面讲,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自我管理体制,加快专业化进程;准确把握自我角色定位,推动自我超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获取职业幸福感,坚定职业信念。

2.实现教管融合的优化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人才培养需要从事一线教学的任课教师和管理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等的管理者的融合,以促进教风、校风、学风的提高。①工作内容上的有序融合。实行管理者加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团队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教学过程监督等;专职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品质培养、职业素养教育和日常行为的管理引导。学院要高度重视,把教管融合效果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考核制度中,优化教管融合管理模式。②教管评价体系的统一融合。高职学院辅导员要利用教书、管理、育人多重身份特点,做好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由学管部门牵头,以专业为单位,成立各专业学生分会,教研室主任担任导师,开展创新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各自特点,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分模块的培养计划,开展特色显明的教学活动;建立“班导制”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由辅导员协调,班主任实施,任课教师参与评定。“班导制”强调多维立体评价与过程评定:在学习上,以学生课程成绩、学习习惯的良性发展为参考;道德素养上,以学生思想品德与个性健康发展的优化为参考;特长培养上,以学生特长提高、技能竞赛成绩等为参考,最后将这些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借鉴教育部科研成果《我们有话对你说》的经验,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任课教师与管理者的育人平台,对学生的个体存在、发展需求、综合状况共同进行管理、服务和评估。

3.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要充分体现高职特色,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素养。①理实并重,实现职业指导全程化,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全员化。高职学院要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和适应岗位能力,就要既传授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又组织有助于职业生涯实现的各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并贯穿于学生入学教育至首次就业。此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指导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加强职业观、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辅导;保障是要求全体教职工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指导。②实施职业生涯课分类指导、分类推进。高职学院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及专业素质要求,实施不同内容的教学任务。职业规划老师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指导学生向学术、技术、管理等方面分流,构建渐进式的生涯规划指导、选择性的课程组、分类走班教学的组织生态,采用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专业学科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大一相关指导结束后能初步确定职业兴趣点,随后进入类别走班学习,大二选择性的学习结束后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大三立足个人规划,进入相应的岗位顶岗实习,辅助以“朋辈制”、“导师制”、“流动制”,以讲座、研讨等研究型学习形式,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

三、推行毕业证书等级制

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高职院校可以学习和借鉴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独特的荣誉学位等级划分证书制度,将各学年综合素质考核结果、毕业设计成绩、顶岗实习表现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的获取等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确定获取毕业证书的等级,可分成优、良、中、合格四级制;对于非正常毕业取得的证书也要有明确的区分,这样是对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学生的充分肯定,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每个阶段都能够重视专业学习、研究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风建设保持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刘启强.高职院校全员育人体系的构建[J].湖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01).

[2]杨婷,李兵.“教管合一 深度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3]邱菊.需要层次理论下职业院校教师幸福感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5).

上一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究 下一篇:雷沃公益“暖冬计划”情暖西北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