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8-09 08:29:43

[关键词]超期羁押;原因;对策

近年来,司法机关不断加强清查超期羁押的工作力度,但超期羁押现象仍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相当严重。因此,必须意识到杜绝超期羁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认真研究其原因,寻找从源头上治本的对策,在此,谨就检察环节存在的超期羁押问题进行探讨。

一、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

一是执法观念上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忽视对人权的平等保障”等执法意识是造成超期羁押的思想根源,在实践中,这些观念意识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

一种是认为羁押的期限是计算在刑期之内,对那些最后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来说,超期并无造成侵害,因此,只要实体合法,程序上超期是可以接受的。

一种是从“不放过一个坏人”的角度出发,认为羁押是最保险又方便的做法,可以对有重大嫌疑的犯罪嫌疑人审完再审,查完再查,超期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还有一种思想较为特殊,由于长期肩负着超负荷的办案任务,案件承办人容易产生厌战的情况,在依时办案的执法观念不强的情况下,往往认为这么多案件,只要不是故意超期,“正当理由”的超期是自然的,甚至认为不超期才是不正常的。不论执法思想和观念表现的形式如何,思想观念上的放松,必然地导致超期羁押现象的发生。

二是法律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法制建设和国情一样,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以及其运行体制的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而这些当然地成为超期羁押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素。

从办案的期限规定来看,较多反映在批捕阶段的超期。新刑诉法取消了批捕阶段的退查权,并明文规定了七天的办案期限,而这七天还包括了星期六、日,这使审查批捕案件的时间大大缩短。刑诉法规定公安机关只有30天提请审查逮捕的期限,由于严峻的客观现实,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批捕的审查把关工作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不捕率的大幅上升,超期羁押的现象也就难以避免了。与阶段相比,批捕阶段对疑难复杂案件的办案期限规定过于苛刻,与一般简单案件的期限是相同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在对一些可以及时补充有力证据的案件,由于时间问题,又没有延期或退查等救济手段,除了超期,就只有不捕的出路了,至于不能适用条件来把关的问题,笔者认为,杜绝超期羁押就是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实践中确实是难以补充到更有力的证据,仍坚持先逮捕,到了阶段再来不诉,期间羁押的时间不更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吗?

从办案的程序来看,案件的审结需经历收案、分案、审查、讨论、审核、决定、送案等一系列的流程作业,繁杂的办案程序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阻滞,就容易出现超期羁押的现象。为确保审查的公正,规定必要的审查环节是必须的,但这就要求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高效率,才能防止超期羁押现象,而环节越多,超期羁押的机会就越大。排除纯程序性的环节,分析需实体审查的环节,在实践中就往往存在承办人和审核人、决定人之间意见分歧的情况,这对承办人如何预留必要的审查时间给后一环节的人增加了困难,而如各环节都需预留时间,那么,承办人的实际审查时间就非常局促了,在大量办案任务的压力下,难免出现了超期羁押现象。

三是责任追究方面的原因。在这一问题上,要指出的是我国现有认定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公安机关、法院的超期羁押可以由检察机关直接监督纠正,但对检察机关本身的监督却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如靠上级检察机关或地方人大、政法委等机构来监督,其涉及范围和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在现有体制下,执法机关相互间的超期羁押情况信息并不相通,而在检察机关本身就存在超期羁押现象的前提下,其监督他人超期羁押的力度自然大打折扣。

二、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

超期羁押曾被视为是司法过程中屡治不愈的“顽疾”,然而,在今年司法机关前所未有的清查力度之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查超期羁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从根本予以杜绝的,只有在理性地分析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研究对策,建立起完善的工作长效机制,才能有效防止超期羁押的死灰复燃,真正地推进司法文明建设。

(一)确立现代司法理念,提高队伍素质

思想主导着人的行动,超期羁押的长期存在与执法者落后的执法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因果关系。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赵登举指出“超期羁押就是非法拘禁”,法学界也纷纷提出了“超期羁押不亚于错案”等等观点,这些性质定义无疑是对那些仍不以为然的执法者当头棒喝。超期羁押在表面上看来不会影响到实体事实的认定,但它体现出的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权的漠视,容易使公众籍此对社会公正产生怀疑。所以说,转变执法思想不能流于形式,成为务虚的东西,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努力。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坚持做到:一是组织干警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同时,不局限于一般性的传达学习,而是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分析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和其危害性,共同探讨解决的有效措施。二是统一思想,严明超期羁押的责任追究规定,明确不管什么因素,都坚决做到杜绝超期羁押现象,无任何回旋余地,从而打消干警们的侥幸心理。三是结合“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等教育活动,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提高对超期羁押的认识。四是进一步明确办案的程序意识,要求牢固树立起宪法和法律之上的执法观念,指出不能因为政策的一时要求或其他外界因素,忽视了法律的程序要求,对一些确实存在疑难争议的案件久审不决,导致超期现象的发生。当然,除了思想教育,切实加强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掌握办案规律,提高快审案件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和要求。

(二)改革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司法审查效率

对于严峻的客观事实,我们无法在短期内予以实质性地改变,只有深入研究其工作规律,不断通过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审查办案的效率,才能防止超期羁押的发生,应重点做到:一是加强办案流程管理。繁重的办案任务,繁琐的审查程序都会容易导致超期羁押现象的发生,在警力的增加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实践证明了简化多余工作程序,加强案件流程管理是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优化办案资源的配置,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审批权限,有效提高审结效率;改革案件讨论制度,设立讨论小组,提高讨论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讨论影响集体办案时间的情况等等,通过畅通的流程管理,促使各办案环节都达到高效率的要求,进一步防止了超期羁押的发生。二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必要的沟通联系将大大促进办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完善和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引导调控侦查活动的职能作用,加大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力度,切实提高侦查机关的取证意识,提高案件证据质量,减少因疑难复杂案件影响办案效率的情况。加强和公安、法院的沟通协调,统一认识,加快案件的诉讼流程,同时尽量减少因意见冲突带来的案件推诿等情况。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联系协调,在确保公安侦查部门不会超期的情况下,让其将移送案件的高峰缓冲,通过匀速、定量移送案件,使检察机关受理案件的压力得以缓解,避免因短时间内案件过于集中移送,造成超期羁押的现象发生。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羁押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建立监督网络,使羁押状况能够得到更准确、及时的监控。要进一步完善办案自动化系统,推动转变检察办案工作模式,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率、要警力,促进案件流程的动态管理,同时,设立超期预警系统,提高防范和督办能力。

超期羁押的预防和纠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多层次的措施,需要大家齐心合力不懈地努力,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起现代文明的司法理念,坚持贯彻落实各项有效措施,超期羁押终将得到根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将大步迈进。

上一篇:浅谈如何建立解决涉法上访的长效工作机制 下一篇:浅谈主持人如何在节目中发挥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