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作伤的法医检验鉴定要点

时间:2022-08-09 07:58:18

造作伤的法医检验鉴定要点

[摘 要]在公安机关基层法医检验鉴定中,常见到造作伤案例。造作伤的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司法鉴定的客观公正,违背公平正义的社会执法理念。因此必须对人身造作伤的特点进行剖析,运用识别伤情真伪的法医学知识,掌握相关防范措施,以维护法医损伤鉴定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关键词]公安 法医损伤 造作伤

中图分类号:DF7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83-01

1 前言

在法医检验鉴定所常碰到的自伤大多数都是行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己或授意他人运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造成自身损伤,称为造作伤。目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推进深化,公民对法律证据意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有不良企图和目的的鉴定人,扭曲案情产生造作伤,大大增加了法医学鉴定的难度,也对诉讼案件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冤假案发生率上升。诈伤者多因不良目的或为转嫁责任而铤而走险,行为恶劣。法医在鉴定过程中要参考案情、现场、精神状态和其他的旁证材料综合判断认定,警惕该类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2 造作伤的目的

造作伤大体分自伤和他伤两种,伤者有的是出于免于法律处罚,转移法医视线;有的是夸大伤情,诬陷他人,达到超额索赔的目的;还有的是对现行司法不公现象的不满和无奈,采取自残的极端方式故意造成社会影响,以实现自身的正当利益诉求。近几年来也还出现了一些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进行自伤,也还有些人为了骗取劳保、福利、赔偿、休假等,而故意自伤,声称是意外性伤害。还有一部分人搞自伤的目的是为诬陷他人,让他人去坐牢劳改。

3 造作伤的特点

3.1 损伤部位

常见的造作伤的部位是自己的手所能够达到的部位。如果是行为人是右利手时,其右手所造作的伤除头部外,多偏于身体的左侧和前面,比如左上臂的外侧部、左前臂的腹侧、左手腕和左手指、左大腿的前侧或外侧、左小腿的腹侧或右下肢等,有时也可伤及左侧的腋窝部、左侧的胸部和左侧的腹部。如果伤及下肢时,右手对于两下肢一般皆能伤及,例如伤及左下肢的前侧和内侧、伤及右下肢的前、后、内、外侧。对于右手所不能达到的部位是不能伤及的。如果行为人是左利手时,所伤及部位正好是与右利手相反。如果行为人自己没有勇气而是请他人给予造作,此种情况的造作伤可以是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可以是在身体伤自己所不能达到的部位。此种情况只要是认真进行检查出来的。行为人制造自伤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嫁祸于人、陷害他人等某种目的,绝对不是想失去自己的生命或变成残废。因此一般不会伤及心、脑、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大部分是轻伤或轻微伤,没有生命危险,常见的有擦伤、挫裂伤、浅割伤等。

造作伤的部位一般不采取面容的部位。人体各部位损伤性疼痛的耐受性并不是一样的,有的部位对疼痛的感受性是十分敏感的,但也有的部位对疼痛的感受的确十分迟钝,造作伤的行为者多采取队疼痛不太敏感的部位,例如,肢体的近端、腹部或者前臂等部位。

3.2 造作伤的特征

一是切痕明显。造作伤有的是在原伤口处进行扩展受伤面,有的是在原始伤口周围皮肤部位进行造作,这种“二次”损伤,出于减少痛苦的先天本能,往往损伤的表皮具有自伤形成的轻微浅表的切创伤痕。二是损伤程度较轻且创伤面均匀。自伤一般创面短小、受限较大,且浅表,不会伤及骨头。此外,创伤受力方向统一,损伤形态、大小统一,损伤间距统一,往往集中分布在身体的一个部位区域。三是创口伸展半径与体表弧度一致。出于自伤减少痛苦的本能心理,伤者往往采用锐器而非钝器小心切划造作,当体表具有一定弧度,创口的弯曲度与体表弧度方向一致,而且损伤深度不变。

4 造作伤的检验

首先要仔细检查伤口的位置、表面体征,衣物的破损部位、血痕分布,根据血痂形态、缝合密度、疤痕创缘起伏程度,综合判定是原始创口,还是伪造创口。询问伤者受伤的重点关节,通过伤者情绪的起伏诊断伤口的起因。采用照相留存的方法,切入伤口的疑点,若需治疗观察,要求伤者住院观察。

其次是尽可能了解现场情况,寻求证据线索,除关注有形的物证外,尤其注意血迹的分布区域、喷溅方向特征等无形的物证,通过血迹的分布特点判定是自伤,还是他伤。

最后是检查行为人衣物,造作伤一般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譬如首先脱下衣服,选好身体部位再着手造作,通常造作部位的衣物完好无缺,且无血迹污痕。当然有的为了掩饰造作,往往会把伤处的衣物专门剪破或划开。尽管如此,破损衣物的形状、大小及方向等体征,与创口的体征具有不小的差别,只要仔细鉴别,较易发现。所以现场或模拟演绎事件过程,通过伤者对事件的追溯,推断伤口的真伪。

4 造作伤的防范

接案后法医检验鉴定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并初步检验伤者的损伤情况,详细询问整个案情发生过程,获取第一手相关资料和信息,并做好详实记录。其次刑事技术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相关法医物证、痕迹等专业技术手段再细致检验,确保鉴定的全面性。再次对有确凿证据证明为造作伤的,应依法严惩,公开曝光,达到震慑行为人的作用。最后,要加强医疗过程中的严格监管与防范,防止篡改病历、篡改医学检验报告等,确保司法鉴定结果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 郭景元.现代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62-667.

[2] 刘文.法医临床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86-188.

[3] 江洁清.法医损伤鉴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5).

[4] 乔军.浅谈法医司法鉴定体制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9(03).

[5] 李平龙,肖鹏.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研究述评(2002-2012)[J].证据科学,2013(04).

作者简介:

梁寿兰(1982-)女,广西玉林人,广西陆川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检验工作。

吴广新(1987-)男,广西陆川人,广西博白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检验工作。

上一篇:探讨我国新能源改革下电动车推广的障碍与对策 下一篇: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