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碎片化”阅读对当代大学生写作的影响

时间:2022-08-09 07:30:25

浅论“碎片化”阅读对当代大学生写作的影响

【摘 要】当下,“碎片化”阅读已成为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催生物,拥有着众多的受众群体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大学生作为对新事物反应最为强烈的群体,写作水平在“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下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又对新时代的教育有着新的挑战,需要更为严谨地规划与引导。

【关键词】“碎片化” 阅读 大学生 写作 影响

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网民的急速增长、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传统内容的数字化,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对纸质阅读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受巨大科技力量影响下的当代有着无法比拟的时代特征,“碎片化”即为现代典型的时代表征之一――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思想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其中,阅读的碎片化体现着“碎片化”时代的典型特征。

“碎片化”一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的零块。一般而言,“碎片化”阅读有着两种定义:一是对书本中较长的内容进行拆散,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阅读,如古人所言“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形成内容片段式、非结构化的阅读;二为利用手机、平板、mp4等电子产品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包括对文字、声音、图像的立体知识信息的获取和网络在线阅读和下载浏览,阅读由读书走向读屏。而在当下,“碎片化”阅读一般指向后者。且201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74.5%。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3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79%,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且网民对手机的网上阅读依赖较大,据调查,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达到124分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达到22%。可见,“碎片化”阅读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种阅读的碎片化又可分为时空碎片化、内容碎片化、主体碎片化、关注机制碎片化以及注意力的碎片化,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信息获取习惯甚至是生活与交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阅读改革必将影响写作思维与习惯,引起写作改革,最终促使教育方面进行进一步合理改变。

“碎片化”阅读影响写作的具体机制

当下,“碎片化”阅读逐渐替代传统纸质阅读,阅读方式的改变终会影响到写作习惯,这与阅读影响写作的中间机制有着密切关系。阅读主要影响写作的语词使用、思维形式,前者包括辞藻的选择和语法、修辞的使用,后者则包括文章观点以及阐述的条理性。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材料由于在语词使用及内容的庞杂性等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因而受“碎片化”阅读影响下的写作与传统阅读影响下的写作相比,也有着非常鲜明不同的语词使用和思维形式。且“碎片化”阅读的影响较传统纸质阅读更深刻,由于其普世性使得影响范围更广,且时空碎片化带来的便利性使受众的生活习惯、日常交流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总之,“碎片化”阅读给写作带来了空前的变化,且这种变化与传统纸质阅读有着显然的区别。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碎片化影响下的词汇使用、写作思维和价值观体现上。

就词汇而言,“碎片化”阅读最突出的影响即为写作中网络创新词汇的大量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进行写作或是传播信息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上的文学作品也日渐处于泛滥状态,这使得人们对有深度的文化作品的关注日渐下降。与有深度的传统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的语词使用大多具有随意性,许多网络新词正是由于这种随意性而被陆续创造出来,比如“给力”“牛逼”“duang”等。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给力”一词在网络上开始泛滥,一时间成为各大网络媒体的热词,仅在世界杯结束四个月后,“给力”一词便出现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duang”的使用也仅在“哔哩哔哩弹幕网”《我的洗发水》一视频后半个月便见诸报端,可见网络新词的影响何其巨大。再加上网络文学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媒体为了博人眼球且跟上时代的步伐,也积极使用网络新词,人们在“碎片化”阅读中不知不觉便接触到网络新词。且网络文学的门槛较低,具有普世性,具备任何文学素养的人都能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并且,这种随意性也使得网络新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使用变得随意泛滥,整体的文本环境变得相对缺乏严谨性。但与此同时,由于新词具有相当强大的表现力,受体写作过程中对创新词汇的运用也能使文章更为活跃,表现力和张力更强,使文章的语言风格趋向轻松化和娱乐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时代特征的一种体现,迎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对轻松的阅读环境和写作发泄功能的需求。

网络符号在写作中的使用也成为“碎片化”阅读下的写作新特征。由于网络和键盘的使用,加上“碎片化”阅读材料本身的特点,网络文学的语词大致呈现简略化、键盘化、拼音化、数字化、个性化和不规范化的特征。根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的调查,网上汉字使用数为9793个,比平面媒体汉字使用多了1568个,同时,标点、符号使用率达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比如被称为网络文学“鼻祖”的著名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就有许多符号、标点的应用,如:“如果当我讲出任何阿谀奉承谄媚巴结的恶心言语而不让我的胃觉得抽筋时,我就可以出师了。如今,我终于学成归国了。呵……:)……”笑脸符号“:)”使得主人公微笑的表情状态更具画面感,不需要经过太多辞藻的修饰来表达作者想在主人公身上赋予的表情状态,且读者能心领神会到符号所具有的表现力。“心情好点了吗?……美丽的轻舞飞扬小姐……”“嗯:)……好多了……可爱的痞子先生……”“呵:)……痞子……我该睡了……明早十点上站……陪我吗?”“呵:)……那么明早见了……晚安……痞子。”同时,在这样的语句中,也不难发现文中所使用的语句都相对简略、白话,且语法也呈现不规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且“碎片化”阅读环境本身存在文本写作与网络交流相融合的特点,人们在网络上可以以日常生活交流的语言进行短小的文本写作,并允许被人加以回复和评论,这种特点使得受众在真正写作的时候也会受到他人语词运用习惯的影响,使词语的使用更加网络化和通信化。此种“碎片化”阅读材料的长时间浸泡,终会使得受众在写作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使用吸收而来的语言风格。虽然符号的使用和语法的生活化可以方便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迎合线上线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但这种习惯如果长期影响写作行为,总的来说还是会瓦解传统写作文化系统,不利于写作水准的全面提高。

“碎片化”阅读多元化的阅读内容也使得外来词汇在写作中的运用更加广泛。“碎片化”阅读基于网络的发展而生存,使全球各地的文化文学能迅速便利地汇集在一起,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受众群体接受的“碎片化”阅读材料可以包括各个国家或地域,这就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材料可以有着不同价值观文化的交汇,不论是通过相同的语言系统还是不同的地方语言,都能使受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吸收到不同的语言特色。比如“Email”(电子邮件)、“IT”(信息技术)、“IQ”(智商)等外来词汇现在在越来越多专业文献中的出现,更甚《人民日报》在2014年发表评论指责外来词汇的入侵,称其伤害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察觉到由于全球性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词汇混杂使用,再加上“碎片化”阅读本身存在的便利性,于更长的时间内浸泡在这种混杂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在写作时便会自然而然运用到这些外来词汇,使“碎片化”阅读影响下的语词使用更加复杂。

总之,在“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写作中,网络创新词汇、网络符号以及外来词汇在写作中更为广泛和显著。就写作来说,词汇的运用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基础部分。“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写作词汇运用的影响即体现为对大学生写作基础能力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和深度值得更为谨慎地看待。

阅读对思维的影响是其对写作影响的本质。“碎片化”阅读环境下的写作与传统纸质阅读环境下的写作相比,核心区别在于贯穿文章的整体思维有着显著的差异。“碎片化”阅读影响下的思维碎片化一般体现于信息整合能力、逻辑条理性、思维活跃度等方面。

“碎片化”阅读的长期影响会对信息整合能力产生相当大的作用。写作在一定层面上体现的是信息的整合能力,一篇好的作文往往能对一件事情赋予完备全面的观点,观点依赖于完备整合的信息。“碎片化”阅读材料由于数字的限制,往往随着事件的发展进行多篇短篇文章的不断跟进,这使得完整的事件容易被肢解为零散的部分。且通过“碎片化”阅读这一途径,人们所接触的阅读材料含有较多的垃圾信息。超链接文本的存在更是一个极大的注意力分散点,不仅极大地挑战了人们的信息筛选能力,并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分散受众群体对某一事物的关注度,进而影响到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整体理解。如果没有对某事物进行专门的资料搜集,人们的一次阅读能接触到的有效信息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完整的事件会被分割成许多零碎的信息从不同时间段通过阅读途径传送给受众,且在“碎片化”阅读低门槛的环境下,许多网页系统的专著都存在注水现象,即使在专门的时间段来搜集文献资料,对人们的信息整合也是一重大挑战。再者,由于“碎片化”阅读迎合着快节奏的当代生活,其越来越趋向于娱乐性阅读,人们在进行阅读时往往会缺乏信息整合的意识,任凭大量的零碎的事件报道扑向大脑,进而使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断下降,最终在进行写作时会由于匮乏零散的信息而使得文章的观点呈现出碎片化、缺乏完整性的特点,更有甚者会出现文章叙述逻辑断层的情况,使得文章难以成为一个完整整合的作品。

作文中的逻辑表现散乱也是“碎片化”阅读对写作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碎片化”阅读本身存在的碎片化特点,对一件事物随其发展而更新信息的模式不仅会使得受众群体在写作时面临整合信息困难的局面,还会带来全篇文章逻辑观点散乱的影响。通过“碎片化”阅读接触到的是对一件事物零散片面的观点,人们在享受“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娱乐的同时,并不会刻意地去整合观点。久而久之,受众群体看问题时不能进行全面的思考,往往只从一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或突然又从另外一个方面着手,思维具有相当大的跳跃性,在写作时也容易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难从整体下手,从而造成文章逻辑的无序性,自然而然难以产出高质量的作文。

“碎片化”阅读对思维活跃度也有着重要影响,其丰富的信息量容易使受众产生一种思维惰性,从而降低思维活跃度。高质量的作文都是作者独立思考的智慧结晶,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着文章的观点质量,对文章的整体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是“碎片化”阅读赖以生存的土壤,能给受众群体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援,不论是何时何地的信息资料,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浏览,对信息获得养成依赖惰性。在微博上体现的信息依赖惰性更为典型:某些认证的名人微博或是权威媒体的官方微博,往往会以长篇文章的形式发表某些消息或是自己的观点看法,人们在阅读这些消息的时候,也经常采用转发、点赞的方法代表自己对某观点的认同,这就在不经意的意识形态下日积月累形成一种思维依赖,用转发别人的观点代表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惰性,一味去寻求认同,懒于独立思考,在进行专业写作时,更加依赖于网络信息,甚至照搬抄袭网络上的结论成果,如此这般情况下进行的写作,很难有独到创新的见解。人们在写作的时候,这种惯性的养成无疑是“碎片化”阅读影响下写作的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科研写作者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和挑战。

从价值观来说,当代大学生处于“三观”已接近形成的阶段,“碎片化”阅读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其本身具有的特质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而写作正是价值观体现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当代作文产出所体现的中心思想的变化,更能凸显“碎片化”阅读影响下的价值观变化。

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充沛理性力量的支撑。当下,“碎片化”阅读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加速上升的阶段,各大媒体都争相趋向于一些较为能够煽动大众情绪的文章来博取眼球。比如许多媒体新闻消息为了赚取点击量会对一件事情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2013年3月28日据《光明日报》报道,3月26日,多家媒体转载报道的“深圳最美女孩”张芳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的图片和新闻被证伪。但此新闻已在社会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并有权威媒体陆续赞扬性文章,众多网友纷纷转发点赞。可见,“碎片化”阅读所报道的新闻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煽动社会情绪。抒绪是写作的基本功能之一,受众群体在“碎片化”阅读的环境下容易在写作时掉入大媒体环境所设下的陷阱,人云亦云,或激情赞扬,或义愤填膺。如此,文章整体便会缺少理性力量,加上“碎片化”阅读材料传播速度相当快,受众群体易受情绪牵制,更加难以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事件问题,甚至沦为文化群盲,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容易流为一般。

另外,对事物美的追求也是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手段,这需要对阅读内容有足够的审美能力。“碎片化”阅读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受众群体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容易处于一种“饥渴”状态,希望能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至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落后太多。但此时的“碎片化”阅读犹如“口渴时的盐”,越饮越渴,没有很多深度的内容,容易带来一种阅读麻醉,使受众群体看似在短时间内获取了很多信息,实则为有效信息和有效阅读寥寥无几。人们在众多的信息中徜徉,久而久之对真正有深度的内容难以进行相应的审美消化,这种审美精神的缺乏也就会带到相应的写作中,导致写作的内容没有深度和美感。另外,在当代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网络找到自己的市场,开始进行大量的写作,但这种写作往往是在网络文学的商业性驱使下完成的,较传统纸质阅读更容易滋生文学功利主义,使文学作品应功利而生,更不用说写作时被抛诸脑后的审美精神了。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的原住民,对网络文学较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众更为熟悉,2008年4月23日《搜狐教育》据《科学时报》的数据发现,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一小时能创造出六七千字的小说,最高收入可达月薪十万元人民币。在这样的淘金浪潮中,网络小说无疑成为部分大学生写作的主战场,“碎片化”阅读环境下带来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写作中的体现也就不言而喻。

“碎片化”阅读由于其包容性,使得内容上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也同样有着一种多元化,这在受众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碎片化”阅读是个吸收各个国家或地域作品的大熔炉,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而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当地多样的价值观念,且许多的价值观念都是相冲突的,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价值观,以英国为首的支持同性恋爱观和中国广电局的禁止同性恋爱引导等等。受众暴露在这般冗杂的阅读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多样复杂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尤其对对世界尚未形成一定认知态度的青少年儿童而言,没有强有力的引导必然会走向茫然甚至是扭曲。但对“三观”已经初步定型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大脑已会自动筛选和判断信息,多元的价值观环境起到的主要是多元化思维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写作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为开放包容。且在“碎片化”阅读包容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对不同的观念进行点评,并能在网络上分享和讨论自己的看法,这在培养大学生写作思维包容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鲜明独特的作文观点。

笔者认为,不论是从词汇、思维还是价值观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对写作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虽然其影响有利有弊,但对大学生而言,其把握力度还需更精准,以应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挑战。“碎片化”阅读的群体数量是庞大的,阅读材料是杂乱的。阅读材料质量的好坏是决定阅读质量的关键,阅读质量的降低又会随着词语机制和思维机制使得整体写作水平下降,最终导致“碎片化”阅读环境下的写作竞争力的下降。强大的写作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激发写好者的写作实践,又能激励他们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而“碎片化”阅读环境下虚弱的写作竞争力恰恰会导致这种激励作用的丧失,影响整体文章的产出质量。因此,“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写作的影响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张永锐.“碎片化”时代的“陌生化”阅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14(05):49-52.

[2]吴海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4(03):95-97,103.

[3]庄孔韶.写作与阅读的逻辑与直觉[J].民族艺术,1998(02).

[4]林茂.碎片化阅读风尚下的“全民阅读”文化建设探析[J].大众文艺,2013(18):271-273.

[5]郑文丰.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N].贵阳晚报,2012-04-23.

上一篇:电缆用高密度聚乙烯护套开裂问题的讨论 下一篇:浅析天然气管道领域的电气仪表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