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消心痛有讲究

时间:2022-08-09 07:01:11

【生活实例】

谢老师年过花甲,发现高血压有十多年了。退休之后,她偶然会有胸闷、胸痛症状。上周,她去医院做了个冠状动脉CTA检查(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即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有斑块形成,狭窄程度约为50%。医生给她开了消心痛(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回家后,她遵照医嘱吃药,之后头部隐隐作痛,只好第二天又去医院就诊。医生说,头痛是消心痛这种药物引起的,建议她减少消心痛的剂量,再吃一段时间,看看能否耐受这种药物。谢老师很疑惑,原本就有不明显的心脏症状,现在吃药又增加了头痛,医生不但不给换药,还让她坚持再服一段时间,这究竟是为啥?

38岁李老师,身体一直不好,近年来多次因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胸闷。到市内一家三甲医院心内科诊治,医生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为预防心绞痛发作,医生给他开了消心痛,要他每日3次,每次10毫克,餐前服用。服药两个多月,以往时不时来“捣乱”一下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也明显减轻,李老师心中暗喜,心想这药可谓名副其实,蛮管用的。可是,转眼三四个月过去,李老师觉得吃消心痛的效果不像以前那样灵了。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将每次剂量增加为20毫克,但效果却越来越差。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消心痛又称硝酸异山梨酯,与硝酸甘油同为硝酸酯类抗心绞痛的代表药物。无论血管内皮细胞是否受到损伤,硝酸酯类药物均可有效扩张血管。硝酸酯类舒张血管的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小剂量服用时扩张静脉;中等剂量时选择性扩张较粗的冠状动脉血管,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大剂量时可扩张冠状动脉小血管,降低心脏负荷。除此之外,硝酸酯类药物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张力以及拮抗脂蛋白的氧化作用,同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

硝酸酯类药物的常用剂型包括口服片、舌下含片以及静脉制剂等。常见的口服硝酸酯类有长效制剂,如消心痛;缓释剂型,如欣康、长效异乐定等;短效制剂,如用于急救的硝酸甘油片。其中,消心痛因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是目前最常用药物,口服30分钟见效,舌下含服2~3分钟见效。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

遗憾的是,一些患者在使用消心痛时存在很多不正确、不规范之处,值得引起注意。消心痛最为明显的副作用是头痛,发生率为20%~30%。但头痛也是药物起作用的一个标志。此外,尚可见面部潮红、灼热感、恶心、眩晕、出汗甚至虚脱等反应。如果服药同时饮酒,会增加皮炎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消心痛可出现耐受性。各种不同类型硝酸酯类药物之间还会发生交叉耐药性。

鉴于消心痛存在上述副作用,建议患者在服药时注意以下事项:

1. 逐步加量,消除头痛。部分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的消心痛后,由于头部血管扩张,可出现头痛、头胀症状。如果患者能够忍受,可继续使用常规剂量治疗,一般用药1~2周后,不适症状会逐渐消失。如果头胀、头痛症状难以忍受,可采取能忍受的小剂量(如1/4片、1/3片),待适应之后,再一点点逐渐增加至常规剂量,增量过程可以慢慢来,切忌操之过急。这个过程往往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若患者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缓解消心痛引发的头痛。

2. 间断服药,避免耐药现象。有些患者最初服用消心痛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其原因是产生了耐药现象。其实,不仅仅是消心痛,所有硝酸酯类药物均存在耐药现象。这类患者可采用每隔6小时服药1次的用药方法,每天服药2~3次,中间有长达10小时以上的间隔时间,使血浆中有一个药物间歇期,以恢复对消心痛的敏感性。

3.凌晨服药,防止晨起心绞痛。清晨是发生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高发时间段,这与早晨血压生理性升高伴心率加快等因素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早晨起床前服用消心痛,可有效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清晨心肌缺血及心绞痛发作。

4. 舌下含化,用于急救。很多人知道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能迅速缓解心肌缺血,其实,消心痛也可用于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虽然起效时间不如硝酸甘油快(2~3分钟见效),但作用时间更为持久(能维持4小时左右)。同时,消心痛药物稳定性比硝酸甘油片好,不易失效,故可作为常备的心绞痛急救药物。但需注意,消心痛用于急救时,必须将药片咬碎后舌下含化,才能迅速起效。

5. 消心痛禁用于青光眼。消心痛还禁用于严重低血压、急性循环衰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填塞、严重贫血、颅内压增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对硝基化合物过敏者。

上一篇:打坐时间过长伤筋骨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法律定位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