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应用陈瑞艳

时间:2022-08-09 06:38:26

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应用陈瑞艳

摘要:本文选取中小板上市公司――“超日太阳”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五种财务指标,揭示“超日太阳”2010至2012年的财务状况;运用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2010年起该公司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2011年后财务危机进一步恶化。

关键词:中小板 财务指标 预警模型 超日太阳

中小板上市公司大都是高科技、高成长性的中小型公司,依靠一项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对于高收益、高风险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来说,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提前预知各种财务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

一、公司背景

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日太阳”)成立于2003年6月26日,主营太阳能材料及设备,硅太阳能组件95%以上出口。截至2013年3月,公司的资产由最开始的5亿元增加至76亿元,但近期因“资金链断裂”、“老总被传跑路”、“超日债将违约”等报道而备受争议。2012年12月公司带上“ST”的帽子,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接连被停牌?本文通过对该公司近几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尝试找到答案。

二、单变量财务预警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1)公司2008、2009年的盈利指标处于较高水平,但2010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总资产利润率由最高的13.46降为 -23.13,净资产利润率由28.39降为 -150.74,营业利润率由14.79降为 -108.24,其他的盈利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2)公司主要市场在海外,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光伏市场行业不景气,经营成本持续上升,销售量减少,销售价格降低,导致销售毛利大幅下跌。欧元汇率持续下跌,且应收账款以欧元计价,除去欧元套期保值业务所缓冲的部分影响,汇率的大幅度变动导致的汇兑损益影响公司的利润。

(二)偿债能力分析。(1)由表1数据可知,除了刚上市的2010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不高,说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弱。“超日太阳”的资产负债率在上市后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利息保障倍数大幅减少,表明公司在未来可能出现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2)尽管公司的各项偿债指标均在合理范围之内,偿债信誉较好,但是从流动性角度看,流动负债在负债中所占比重大,在企业出现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会加大财务风险,引发财务危机。

(三)成长能力分析。(1)从表2可以看出,上市之前,公司的各项发展能力指标高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之后各指标波动较大,持续降低至负值,说明公司的经营发展出现危机。(2)企业净利润为负的主要原因在于销售价格大幅降低,汇兑损益、计提减值准备增加。2011年“超日太阳”实现营业收入共33.32亿元,同比增长24.04%;然而净利润却亏损0.55亿元,下降126.55%。

(四)营运能力分析。从下页表3可知,各项营运指标都呈下降趋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设备利用率低下,销售缓慢,出现财务预警的信号。该公司的多家子公司连年处于亏损状态,投资决策的失误也进一步对母公司的经营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三、多变量财务预警分析

(一)Z-Score 模型。以2010-2012年超日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的报表数据为预警数据,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公司面临的情况,建立Z-Score财务预警模型:Z=0.012X1+0.014X2+0.033X3+0.0064X4+0.999X5 。

通常情况下Z值越低,表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Altman提出了用于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如果Z值大于2.675,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较小;若Z值小于1.81,表明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危机;如果Z值处于1.8与2.675之间,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其不稳定的。

通过分析表4中数据发现,“超日太阳”的Z值自2010年以来均低于1.81,且出现不稳定变化趋势,另外,比较每年的单项指标发现代表获利能力的指标下降最多,分别为253%、490%,该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大,企业应该引起重视。

(二)野田式企业实力测定法。日本的野田武辉从各个财务报表的诸多数据中选取了包括增长性、综合收益性、短期流动性、长期安全性在内的4个用于判定企业危险程度的基本要素,从人均销售额、总资本经常利润率、流动比率和固定长期适合率4个指标反映财务状况。野田式企业实力测定法需要将准备进行判别的起因与同行业企业这4项财务比率的平均值相比较,其中前三类指标=5×案例企业指标/标准值,固定长期适合率=5×标准值/案例企业指标。企业危机程度的评判原则:4-5分为安全;2-4分为警戒;2分以下为危险。

从表5、表6可以看出,该公司在长期资金筹措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是很大,但短期周转资金不足。另外缺乏发展后劲,收益为负值,难以返还欠款,不得不依靠短期负债来弥补长期负债。

四、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我国光伏产业的原材料、终端市场均不在国内,国内的企业只生产附加值最低的组件,当该行业出现危机时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超日太阳”原来将产品销售给终端光伏系统商,但为了追求高的毛利遂转为供给中介电站,该战略决策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受到欧债危机蔓延及欧美“双反”的影响,全球光伏行业不景气,光伏产品的销售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下跌。尽管销售数量同比增长,但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仍然导致了企业综合毛利率下降。欧元汇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企业期末应收账款按期末汇率重新估算产生了大额的账面汇兑损失,“超日太阳”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汇兑损失对公司造成了亏损现象。

(二)内部环境因素。公司为了追求利润,转为投资光伏电站行业,从2011年初开始,“超日太阳”通过设立或收购境外投资公司,与天华控股等公司合作投建包括青海锦国兴、美国的SunPerfect Solar.lnc等子公司。电站行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收款项困难,政策风险较大,尤其是德意等光伏大国再度调整新能源政策,包括加快削减太阳能补贴,政府补贴政策极为不稳定。

“超日太阳”的收入确认存在不规范入账现象,企业出售组件给自建的光伏电站,没有将电站项目计入合并报表并抵消内部交易。截至2012年底,“超日太阳”的应收账款239 650 万元,已计提坏账准备48 619万元,在光伏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企业大多数境外客户应收账款还款困难,应收账款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五、结论

本文运用多种财务预警模型分析“超日太阳”的财务状况,结果显示,早在2010年该公司就存在财务问题,2011年欧债危机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潜在的危机彻底爆发。各企业应以此为警示,除了要加强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还要加强对危机的治理,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的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卡伦・A・霍契.财务风险管理最佳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郝臣,徐伟,李礼.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治理若干特征分析――基于 2004 年 38 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7,(5).

上一篇:快乐教学,快乐课堂 下一篇:浅谈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