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浅析

时间:2022-08-09 06:14:41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浅析

摘 要:工业结构调整,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优化产业结构为主要手段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分工链不断推进和升级,最终形成骨干行业完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我动态更新能力的产业体系。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和问题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结构升级三次产业

一、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的简单回顾

首先只有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进程加以简要的回顾和总结。才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1.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一是过少的农产品难以维持社会的基本生存需要从而导致农业的基础地位严重削弱,;二是城市工业发展过快,导致生活必需品及住房供应紧张,进而降低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三是由于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结果超出了当时的资源供给能力。鉴于此,在1961年,国家开始了对产业的第一次大调整并提出八字方针,经过调整,使轻、重工业的比例有所改善。

2.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基于当时“战争不可避免”的国际环境,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方向转为在“准备打仗”思想指导下的“三线建设”,这时我国农、轻、重之比再次失调,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针对这些情况,从1979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协调轻重工业的比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且加大对基础产业的投入;拉开了产业结构进行了第二次全面调整的序幕。

3.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1988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产业结构严重倾斜,出现了“轻型化”的趋势。所以,国家在1989年对产业结构进行第三次重大调整。以“优先发展农业、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轻型化”的趋势被抑制,产业结构中重大的比例关学院趋向协调。

4.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变化发展,经济运行方式开始转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已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结合上述三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中国的现状,一个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本质上,这次调整明显不同,它是以整体的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形成了消费者市场的情况下,同时增强国际竞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国际环境竞争力的民族工业实现。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次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其中有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仍然是基础薄弱环节。由于城市建设和领域的发展,虽然国家加大了支农力度,但由于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资金有限,较上年同期的财政支农资金支持一直保持在8%至9%的范围。但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强当前农业生产增长基础还不稳固,其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强。

2.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低水平过剩与高技术层次产品短缺并存,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

3.产业衰退问题突出,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迅速扩大所带来的竞争。传统的纺织,煤炭,食品加工行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快速扩张,已进入衰退期移动。这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疏导和吸纳富余劳动力人员实现社会稳定,这便直接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市场消费需求和其他因素限制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如汽车,冶金,化工等。

4.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发展不足,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如表:

从上表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看,第一产业变化得最快(近50年下降了3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次之(近50年增加了2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近50年只增加了0.3个百分点)。

5.产业素质低。这突出表现在技术结构水平低,产品和服务结构档次低,物流配送、工艺装备落后等方面。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992年是26.6%,日本30.9%,英国20.2%,德国18.6%,而在1994年只有8%(周振华,中国的经济分析 - 结构调整。上海人民的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三、解决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的若干对策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着眼于实际,立足于市场,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不明,组织不合理、布局雷同等突出矛盾。具体来说,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或侧重: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走新型农业化道路,使农业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2.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有很多的产业,产能过剩,但主要是由低水平的盲目重复建设造成的,他们不少应该淘汰,否则只能加大金融风险,增加积压浪费资源。

3.挤压落后产能过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行业、各地区、各组织应找准市场定位,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