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视角,别样的探索

时间:2022-08-09 05:19:14

崭新的视角,别样的探索

摘 要:《传播语言学》扎根于现代语言学和当代传播学对人类语言符号的认知,以宏大的视野和现代学术的超前眼光,对传播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学术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传播语言学新的课题的探讨,使得传播语言学这一门新学科横空出世。作者成功构架了新的传播语言学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将当代传播语言学研究的新的视角与风采展示得一览无余。此书以前代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作者多年来在授课中积累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收获,采用综合与分析结合的方法,把握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成为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传播语言学的一部建设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关键词:传播学;语言学;综合性;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96-02

现代学术界总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以为越少有人明白就越说明作者越有水平。其实不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索燕华和纪秀生的新书《传播语言学》使我们读后如沐春风,不得不感叹作者深入浅出的学术功底。全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环环相扣,发人深思。

全书由前言、十个章节组成。在前言部分,作者指出了传播语言学的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即在当代科学发展的推力下形成的,同时以高屋建瓴的角度阐明了传播语言学的学科性质,指出了传播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综合学科。传播语言学是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学科理论的汇合中萌芽、生长起来的。在接下来的十个章节里,作者首先向我们论述了传播学的传播实践理论,语言学的理论现状,传播语言学的理论建构。接着,作者以崭新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在传播中的特性、功能、局限、发展。最后作者进一步阐述了文学语言、新闻语言、广告语言和网络语言的传播艺术和传播功效,使得传播学与语言学水融,珠联璧合。

本书的作者不是一成不变、沿袭前人,平平庸庸做学问的人。他治学的精神踏实、严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些令人为之一振的新观点,如成功构建了传播语言学的新学科。作者扎根于现代语言学和当代传播学对人类语言符号的认知,以宏大的视野和现代学术的超前眼光,对传播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学术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传播语言学新的课题的探讨,使得传播语言学这一门新学科横空出世。作者成功构架了新的传播语言学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将当代传播语言学研究的新的视角与风采展示得一览无余。作者最为独到之处的地方莫过于博采众长而又自铸新语。可以说,《传播语言学》是作者长期精心培育的成果,是作者在教书育人中灵感与智慧的结晶。《传播语言学》有着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用性。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各种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就在这种交叉与渗透中应运而生,这也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传播语言学就是这样一门新兴的交叉、综合学科。传播语言学是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学科理论的汇合中萌芽、生长起来的。语言学与传播学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等方面有许许多多重合的地方,两者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存在着某种一衣带水的联系,可以说,两个学科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姊妹关系。这正是传播语言学得以产生的温床和土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播语言学》正是在这种学术大背景下粉墨登场的。因此它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另外,现代语言学和当代传播语言学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发展为传播语言学的建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研究方向,而当代传播学的迅猛发展则为传播语言学的研究打开了明亮的一扇窗,丰富了研究方法、扩大了研究视野,为传播语言学的产生做足了理论上的准备。语言学和传播学两者的交流、融合,使传播语言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构架自己的学科体系并且一鸣惊人。当然,传播语言学一经问世,还刚刚从现代语言学和当代传播学中剥离、整合出来,自立门户,还没有完全摆脱后两者对他的影响。因此,更加系统地分析、归纳、总结相关的学术思想和成果还是项极其浩大的工程,传播语言学的发展壮大以至形成一个日臻完善的专门科学,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其次是本书具有突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综合就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跟“分析”相对。我们今天的时代,就是一个融汇、交叉、渗透甚至碰撞的时代。语言本身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等现象,它同世界上其他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发生错综交叉的关系。传播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语言学和传播学结合的产物,同时又与新闻学、广告学、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有密切的联系。传播语言学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问题,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与传播的关系,考察语言的传播功能以及语言特性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变化规律,所以说,传播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人们一般把它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民俗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命名语言学以及交际语言学等一起列入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而《传播语言学》广泛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原理、范式,对语言及其相关的现象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综合研究,合理地吸收和消化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文学、广告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全方位、多视角地由外及内地审视和分析传播语言。摆脱了语言学研究的那种贫困化、单一化的局面,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把语言研究只停留在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孤立、封闭的阶段,完整地揭示语言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的复杂统一体,一方面使得我们研究空间变得开阔宏大,有助于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高扬;一方面又使得我们在不断产生新的语言现象面前增强了应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语言学向健康的方向前进,为我国语言学向着综合型方向的发展呈现了更广阔的前景。

再次,本书具体表现在注意宏观论析与微观实证的结合,坚持语言理论与语言实际运用的紧密结合。《传播语言学》不仅从宏观的角度综合各种学科提纲挈领,而且还注重细节的的把握,学科脉络丝丝相扣 有条不紊 以具体丰富的传播语言样式为例,深入分析研究,阐述理论见解,引导人们全面认识传播语言的性质、特征、功能及其多种表现等,从而感受人类语言在社会传播活动中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传播语言学作为新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虽然柔嫩,但蓄势待发。充满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同时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钻研人类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规律,探索媒介语言的传播奥秘所在,揭示人类语言在交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已成为当代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这无疑将会促进传播语言学向着更远的方向迅猛发展。同时,一个完善的、能够产生巨大生产力的传播语言学无疑也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和前所未有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金耀基,乐黛云.文化趋同还是文化多元[A].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4]王德杏.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上一篇:论大学舞蹈的喜与忧 下一篇:对西方音乐史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