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他们 就放手

时间:2022-08-09 03:56:39

张兰 别期望孩子成为自己

口述| 俏江南集团董事长 张兰

那年,我们与友人一同去加拿大旅游。在我与朋友们垂钓的时候,因为玩儿得太开心了,忘乎所以,甩鱼杆儿的力气太大以至于我的身体失去了平衡。这时儿子从身后抱住了我,让我很感动。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感觉到他对我的关心。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

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我就一直在盼望着他能快点长大。与很多身为人母的妈妈一样,我总在问我自己,孩子什么时候能够长大。

但当孩子真的长大成人后,回过头看这些年,我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现在我又很怀念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总是很需要我,总会粘着我,也很听我的话。这种感觉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是非常难以割舍的。

不得不承认,在传统文化浸染的中国社会中,尤其是作为中国母亲,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统观念的保有上,应该做到有舍有得。舍的是婆媳关系中总是强加于人的强势,传承的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沟通之道”。

中国确实有很多做儿子的都在这份“特殊关系”中饱受“夹板气”。不过,我与儿子、媳妇的关系很好,我不会强加于人,因此我们是彼此信任的。他们俩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主动与我沟通。我也想告诉全天下的母亲,应当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考虑。

作为母亲,我只有赋予孩子生命的权利和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要因此享有决定他未来的权利。中国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成为“自己”,殊不知,孩子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在孩子择业这一问题上,我坚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干涉孩子的未来。

(采访|本刊记者 张延陶)

王树生 孩子一定要接班

口述|大田集团董事长 王树生

刚身为人父的时候,感觉就是喜悦,喜悦过后便是责任。我认为,父母之于孩子,第一重要的就是尽责任和义务,怎么养孩子,如何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当时,我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比对妻子还多。

我对出国留学是很向往的。觉得孩子出国留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思想、理念。我的孩子在英国学习八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父亲是做什么的。但是我坚持要发展还得在中国,因为人不能忘本。

我反对孩子长期在国外生活。出国只是师夷长技,最终是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到中国企业发展和建设上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会达到1+1>2的效果。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孩子对我的关心,他经常叫我注意身体。另外,他对企业也有很强的责任感,让我觉得非常欣慰,因为这很重要。在工作单位,他很平易近人,不把自己当作老板的孩子。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一点也不担心。从小到大,幼儿园到中学都是整托;后来去国外,一直是独立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群体中生活,他的特点就是不管跟什么群体,都能很快建立密切的关系,生存能力非常强。

谈到接班,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孩子一定要接班,关键还是传承企业的思想和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是靠文化的支撑。所以要把企业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企业的专业技术更好地发展、升级。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个企业要有深厚的感情,要有服务的意识,把我的思想传承下去。

企业得有一个扛旗的人,扛旗的人必须有威信,树立威信关键在于他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我主张必须在自己的企业,给孩子更多的培养机会。因为,在我跟前,问题会发现得比较及时。虽然孩子聪明,也很上进,但是缺少经验,经验不是靠聪明就能得来的,是靠时间来积累的。

我相信,在自己的企业培养,比他在外面企业能学到的东西多得多。而且时间长了,他也会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缺点。你让他到外面去,那只是外面的一些东西,回来不一定适合。

当我发现他的思想发生中西方碰撞的时候,我会提醒他。国外的思维方式你可以用,但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你不能把外面的东西全部照搬过来,有些事情在国外可以做,但在国内就不能试。

因为文化不同,因为这里是中国,大多数人还是中国式思维,以中国文化为侧重,所以我希望他学完回来,把适合跟谁搭配的文化进行搭配,关键是如何结合。而且学习西方的应是它的思想和理念,而不是学他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肯定是要符合中国的。

上一篇:改革催生产业新机会 下一篇:宝玑 梦想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