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时间:2022-08-09 12:09:51

红河州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针对红河州森林资源培育和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总结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主要主要做法,分析了红河州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林下经济;问题;建议;红河州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7303

1 引言

红河州是一个集“边疆、少数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州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全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人均占有土地0.83 hm2,低于云南省人均占有1 hm2土地的水平。耕地面积中,坡度16~25°的占27.1%;26~35°坡度的占15.3%;36°以上坡度的占2%。“九分山有余,一分地不足”准确地道出了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现状。靠山吃山的后果,不仅使资源趋于枯竭,还使生产环境受到了破坏,过度开垦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地产出低下,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开垦更多的土地,蚕食更多的森林,长期的过度开发,全州植被毁坏严重,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长期频繁袭扰,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州南部的元阳县不得不将县城举城搬迁,全州保护生态环境与生存和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理顺发展思路,制定有效措施,探索一条与符合红河州实际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道路,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成为全州调整产业结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 森林资源培育情况

通过广泛、深入调研以及多年试点探索,结合各地种植传统基础,红河州始终坚持兴林富民这一现代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两大目标,大力进行林种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以恢复植被、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的同时,兼顾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植、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绿山富民目标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了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建设生态经济强州的绿山富民目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九五”以来,全州实施退耕地还林8万hm2,荒山造林10万hm2;建设防护林8.8万hm2;实施天然林保护12万hm2;石漠化综合治理6.12万hm2。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切入点,掀起一个又一个植树造林热潮,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末的36.8%提升到2015年的48.1%。

3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3.1 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森林覆盖率的逐年提高,为适宜在林下生长的草果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解决林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缺点,提升林地综合产出,红河州坚持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原则,广泛发动农村群众以多种形式组织起来,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林业产业发展重点,以短养长、以短促长,立体开发,综合发展,形成了人工林下发展香料、林下种植药材、林下菌类开发等产业模式,草果、板蓝根、蓝莓、绞股蓝、石斛、重楼等一批开发热点;桤木+草果、桤木+板蓝根、松+菌类、人工模拟种植石斛等种植模式;元阳东五乡元坪公路百里林下经济带、屏边和平白云林下草果种植区、石屏云南松林下菌传统产区、绿春牛孔河石斛种植基地等一批林下资源开发区。林下种植产值、产量不断获得突破,红河州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较大的石斛产区,最大的草果产区,人工桤木林下种植草果被国家林业局誉为红河模式。截至2015年,全州共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5万hm2,综合产值超过8亿元,占全州林业产值的比例达11.4%。其中草果种植面积超过5万hm2,年产量3.8万t,产值超过4亿元;石斛种植全州发展面积达300 hm2,综合产值超过3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州林下经济面积将近40万亩,产值达20亿元。

3.2 显著的发展成效

林下资源开发成效显著。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林农收入得到了增加。屏边县通过发展人工桤木林种植,在林下套种草果1.4万hm2,每年干草果产量达450万kg,年收入1.35亿元,仅草果一项全县人均年增收900元,全县草果种植中,年收入普遍达6万元,最高的达13万元,较少的也有几千元。林下资源开发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速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成为促进山区经济腾飞,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开发林下资源,使森林质量有效提升。开发林下经济,可以同时促进林木的健康成长,增加了森林人工管护,杜绝了新造林地牲畜践踏和人为破坏的现象,对保护新造林地,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增加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生态需求,合理开发利用了林地资源,由于彻底解决了林农短期生计问题,满足了农户增收的愿望,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完美结合。元阳县通过在退耕还林区开发林下资源,森林面积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未实施退耕还林以前的26.7%提高到现在的41%,境内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和水土流失日趋加剧的生态恶性循环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开发林下资源,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产出。通过林下资源开发,使原来利用较少或不能利用的森林中、下部空间得到了利用,形成了林间全面利用、木材产品和森林非木质产品综合产出的森林综合开发模式。不仅木材收入得到保障,还增加了林下资源收入,提高了林地单位产出。

3.3 采取的主要做法

为做大做强林下产业,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把林下资源开发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其作为开展山区综合开发,实施“8311”行动计划的8个“百万亩工程”之一,还把林下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写入了《中共红河州委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红河的意见》中。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3.3.1 积极探索,合理规划

州、县、乡成立林下经济培植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和任务,把培植和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绿春县成立草果产业开发办公室,并下设一个技术推广站,从有关部门抽调有管理能力、懂技术的人员组成草果产业开发专业技术队伍,负责全县草果产业的日常事务工作。元阳县积极争取编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率先成立草果工作站,使林下产业发展工作日常化,确保了力量投入。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州情、林情的认识,因势利导,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不搞一刀切,在林下产业发展中重点布局州内南部6县,突出人工桤木林下种植草果,适量引导发展石斛、蓝莓、板蓝根、重楼等林下产业。

3.3.2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

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补助,2006年以来,每年申请到的林下产业项目均在万亩以上,补助超过50万元;州人民政府每年投入林业产业资金1470万元,其中对南部6县林下产业均予以扶持,2009年以来,州级补助达360万元,同时,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每年对林下种植进行扶持。在具体的工作中,采取建苗圃、种苗补贴、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方式,对林下种植户进行补助。屏边县为解决农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对种苗给予扶持,每株草果苗仅收取群众0.05元,余款由政府补贴。为提高草果品质,确保农户增收,州政府未雨绸缪,举办草果烘烤培训班,提高农户草果加工技术,出资扶持农户建草果烘烤房,每建一户给予1万元补助,全州共建草果烤房120个。

3.3.3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结合生态建设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的实施,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宣传林下产业的优势,积极引导群众种植以桤木、西南桦等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再实施人工林下套种、间种草果板兰根、铁皮石斛、龙胆草等经济作物,使之形成以短长、取长补长补短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营造良好舆论范围,激发群众爱山护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3.4 政策筑巢,积极引资

红河州将招商引资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壮大林下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完善用地审批制度,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行政管理与建设,着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放心大胆投资。经过努力,目前在州内从事林下开发的企业超过100户,巨丰生物、千山公司、红河群鑫、绿春南药等一批企业不断壮大,红河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达到每年200万瓶石斛组培苗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组培苗基地,在多地组建了种苗组培及驯化基地,成立多家下属企业,注册了商标,专业从事相关产品开发及销售,现已成功研制多种产品,2011年,被评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3.3.5 科技铺路,规范种植

高度重视科技在林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以州林科所、红河学院为主体在州内开展林下资源试种、引种、种源调查、选优及品种培育推广。推动企业、院校合作,在林下作物资源库建设,种苗产业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州级采取示范引导、基地带动的办法,安排经费在每个县主要产区建设林下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举办栽培技术培训班,编写宣传和培训材料,科技人员深入林间现场,对种苗培育、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进行指导,及时把栽培管理技术等科技知识送到农户手中,有效规范农户的种植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绿春县以成立草果技术推广站为载体,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筛选出2~3个优良高产稳产无性系复壮、快繁组培苗,经大田试验示范后向全县推广,用2~3年的时间将全县草果进行更新换代。

3.3.6 服务开道,形成合力

通过及时、广泛农产品信息,为农户沟通市场销售渠道。同时,对于道路不通、不畅的村寨,积极筹措资金,动员各方力量修路架桥,解决农产品种出来运不出去的问题。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成立草果协会,制定协会管理制度,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把单打独斗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确保每户家庭都能从草果产业的培植和发展中得到实惠。元阳县逢春岭乡76户农户自发组成经济联合体,联合开发荒山坡地,并承包600亩集体荒山栽种桤木,在林下套种草果500多亩,联合体还成立了草果协会,制定了协会管理制度,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绿春县注册登记的草果专业合作社有4个,会员80多名。随着全州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经济的发展,一大批经纪人活跃在各个山区,形成了林下经济市场,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的兴起,把单打独斗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合力,这样就有利于产业的培植和发展,促进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初步建成,在当地林下资源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导向作用,使林下种植初具规模,发展效益初步显现,成为州内新的支柱产业。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林下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红河州人工林资源丰富,开发林下资源空间广阔,由于发展迅速,现有发展面积仅有一半进入投产区,仍需在管理和技术改造上大力投入。但林下种植主要依靠业主自筹,国家、省投入不足,以草果为例,每年省以每亩30~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而且项目面积均仅为1~3万亩,不及全州每年发展面积的1/3,投资仅为所需的1/10,尚不能满足种苗费的需求。二是技术扶持滞后。没有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方法,满足不了产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精深加工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建议省林业厅进一步加大对林下资源扶持力度,提高补助金额,并协调省级科研机构在科技攻关、技术推广等方面与地方加强协作,同时加大对州、县示范工程建设的投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5 建议和意见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把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创新发展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好部门在资金投入的支撑和宣传、发动、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科技支撑,注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拓市场,加大统筹力度,提高补助单价和建设质量,提升产出效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林下种植向集约经营、科学管理的高起点、高效益、高水平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特色经济林的品质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光普.加强林下资源综合开发促进通江林业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010(23).

[2]王学花,杨红艳.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2(6).

[3]凌凤贵.林下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5(8).

[4]黄 靖.浅谈屏边县旱冬瓜林下草果种植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农村,2013(6).

上一篇:新疆与中亚地区的能源贸易合作分析 下一篇:网络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