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清墨润,雅逸空灵

时间:2022-08-09 09:15:55

四年前,在安徽宏村结识了周培安老师,看过他的现场写生和部分写生作品,令我十分钦佩,最近,欣赏了他近几年写生的一些精品,其作品笔清墨润,雅逸空灵,既有传统绘画的笔墨功力,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既有严谨的程式化语言,又有独特的创新思维,着实令人赞叹!

周培安老师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他十分注重写生,每年都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去采风、游历和写生。从他出版的水墨山水画写生集中,我们足见其写生的脚步踏遍大江南北,他写生的作品虽各有特色,却总能一脉相承。在中国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写生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凡是有独特创造的山水画家无不是从写生中逐步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描绘中原太行一带崇山峻岭的北派山水画家荆浩、关仝;亦有描绘江南一带苍秀葱郁的南派山水画家董源、巨然。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亦有“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李可染。正所谓:“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荆浩“隐居太行山之洪古……尝携笔写生数万本。”但写生并不等同于依葫芦画瓢,荆浩的作品《匡庐图》画的虽然是江南的庐山,但是其生活的基础却是北方的山水,其山石质地坚硬、气势雄伟、危峰重叠、壁立千仞。他的《匡庐图》既不是南方的庐山,也不是北方的太行山,实乃他心中之庐山,是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不正是中国画的奥妙所在吗?

看周培安老师的写生作品往往同样为其“心意”所打动,如作品太行山写生之――《太行秋韵图》:作品水墨淋漓、淡雅秀润,少有北方山水的外露雄强之气,更多的是南方山水的灵秀温雅。这与周老师常年在南方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作品通过蒙浑的笔墨语言把山石的具体脉络和结构进行简化提炼,通过淡墨减弱形体的对比,从而消解太行山山石的质地,使得雄伟刚强的山石特点变得温雅秀逸。再有太行山写生之――《郭亮晨韵图》,作品云遮雾绕、显晦变幻、雅逸空灵,深得庐山云雾之妙。周培安老师这两幅作品与荆浩的《匡庐图》的创作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画历来讲究笔墨功力,从周培安老师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传统笔墨功力十分深厚,书法亦有相当造诣,在他的水墨写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水墨表现语言,有毛笔和水墨以一定的程式在宣纸上形成点、线、面的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排列、组合、渗透、叠加;有行笔的轻重、疾徐、粗细、变化;有用墨运水产生的浓淡、厚薄、枯润、光涩、清浑等所构成的自然物象或意象效果,都无不体现出其洒脱雅逸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画家内在世界的需求,是对笔墨材料的精深把握,是对自然的内化感知。如写生作品《西溪湿地》,其画面主要以点的形态为元素,点形成了青苔倒影、树叶丛林、雨渍烟霭,点在这张作品中的表现力真乃微妙至极,点的大小变化、方圆变化、浓淡变化、奇正变化、虚实变化,点的组合疏密、乱整、聚散、参差、重叠等无不表现的恰到好处,加上树的枝干和水纹等线条的对比,点愈发显得潇洒生动,雅逸不凡。真是画如其人,每次看到周老师的这作品就如面对周老师一样,久而观之,自得雅逸之气。

中国画的笔墨具有很强的程式性,笔墨的程式一方面对笔墨表现起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作用,但同时亦对笔墨的表现起到制约的作用,著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曾经讲要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明清的不少画家虽然笔墨功力深厚,但是缺乏对自然的体会和滋养,因循守旧,在一味地模仿前人和重复自我的道路上死守程式,导致水墨画出现历史阶段性的衰退,近现代亦有主张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的学术思潮,在不断强化中国画的造型能力的同时加速消解了笔墨的表现力,笔墨发展到今天,要继续发展的话除了要提倡笔墨的功力和修养外,还要注重给予笔墨以生命和灵魂、情感和气质,这样才能获得更高品质的笔墨。

其实,练就好的笔墨秉性,何尝不就是锤炼画家自己的秉性呢?在品读周培安老师的《杭州郭庄》写生作品和《湘西虹桥》两幅作品时笔者不由的有这样的赞叹。《杭州郭庄》这幅作品描绘杭州郭庄的风景,作品充分表现出江南园林的意韵,笔墨变化丰富,既有传统笔墨的程式语言,又有所创造,特别在湿墨和渍墨的运用上,既轻松自然,又恰到好处,画面玲珑剔透,潇洒雅逸。而作品《湘西虹桥》在保留国画的笔墨意韵的同时又融入了西画素描的真实与严谨,作品中描绘的凤凰古城――湘西虹桥结构严谨、造型朴素、平实宏大。比较两幅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周培安老师治学之严谨与认真、胸怀之宽大与平和、气质之儒雅与洒脱真是一脉相承。

构图是中国画写生、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他是决定作品成败的重要条件,清代沈宗骞认为:“凡作一图若不先立主见,漫为填补,东添西凑,使一局物色各不相顾,最是大病。”,清代蒋骥认为:“山水画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幅无大小,毕分宾主,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作画先定位置,次讲笔墨。何为位置?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钩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掌握构图的规律有助于艺术技巧其他环节的理解,更有利于将艺术构思转化成艺术形象。

周培安老师写生作品中其构图形式充分地表现了他在对画面各种关系的处理上能得心应手,往往看似漫不经心,但又总是恰到好处,这也许正是他在长期的写生和艺术实践及思考的过程中形成高超的眼力,或者说他的视觉感受和需要使其自然而然的能轻松驾驭画面的“主次”、“开合”、“疏密”、“虚实”、“黑白”、“藏露”、“穿插”、“呼应”等关系。通过构图使画面形成统一的整体,使主题突出、节奏鲜明、缘情达意。如作品《昌化山居图》《长江帆影》作品通过对山岚云气、瀑布峡江的留白处理,使白处形成动荡往复的整体走势,强化了画面的形式表现力,使得画面即丰富活泼又不失之于整体大气。细细品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上一篇:论漆画艺术对民族美术学科建设与创作的启示 下一篇:艺术设计素描教学要体现设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