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教学,提高朗读素质

时间:2022-08-09 09:00:42

注重朗读教学,提高朗读素质

摘 要: 文章围绕素质教育展开论述。素质教育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听、读、写、说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素质教育

朗读作为阅读的外在形式,语言的物质外壳,很难进行大面积的测试。在当前尚未扭转的应试教育格局下,老师往往忽视朗读技巧的指导,使得不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一些令人捧腹的现象。有的字、词、句不分,当断不断,当连不连;有的面无表情地唱读,像和尚念经;甚至课文已学过,还结结巴巴读不成句。试问:这样的阅读会有助于理解文章吗?恐怕连旁“听”者也要不“清”了。

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入手的,因为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朗读是运用外部言语进行的。外部言语的特点是张开的、不能忽略的,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基本训练方法之一,是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生动、有感情地朗读会使学生对教材的注意保持稳定,以利于理解文中的语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加强对课文的记忆,从而培养儿童言语表达的流利性,发展想象力,增强对文字的鉴赏力与运用能力。良好的朗读是儿童对现有教材已有一定理解的表现,说明儿童阅读能力已经有了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

正确地读是指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读。流利地读是指不断读,不读破句。有感情地读是要求重音、停顿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适,表情自然,感情真切。有感情地朗读能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增强语感。

一、指导学生朗读应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与想象结合。

富有表现力的朗读,是在对课文的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语言的逻辑性与语言的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完成的。因为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人的意识在人的学习中起支配和调节作用。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涵,将文字间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身的个体情感体验,才能主动自觉地朗读。有意识地启发儿童想象,利用插图或感性经验,在边读边思中引入“形象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利于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比如教学《趵突泉》一文,指导学生朗读关于大泉的描写:“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日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理解词语“没日没夜、永远”体会趵突泉永无止境地涌出的内在力量之伟大。然后借助插图或录像展现趵突泉的气势,泉水的晶莹,以及冬天荡在水藻上又白又轻的热气所形成的如梦如幻的美,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生动的形象;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略作深呼吸以集中注意力,边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边想象这段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时,老师只要略作点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朗读技巧,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

二、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方面起着示范、指导的作用。

首先,小学儿童模仿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差。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宛如知识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规范的、不规范的)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榜样。小学阶段是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直接担负着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繁重任务。其次,教师的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朗读会造成学生已有朗读水平与模仿老师朗诵的欲望间的内部矛盾,成为学生学习朗诵的内部动力。而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因此,教师应坚持学习普通话,学习朗诵技巧,发挥自身表率作用,而不是强硬地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如:“读快些”、“不要两字一蹦”等。

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方面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指导上。就学习规律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有了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学生的学习才具有快速而高效的特点。朗读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激发兴趣,多鼓励,少批评。

小学生的学习还带有情绪色彩,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才愿意留心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1.可以让学生听一些名家的朗诵,或配乐朗诵。2.表扬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以树立榜样。3.对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应多鼓励,少批评,并私下个别辅导。不应在众同学面前强制其个别读,以免同学讥笑,使他产生自卑感,直到他的朗读能跟上大多数同学为止。

(二)教给学生适当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小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朗读训练的初步开始。首先要发音准确,没有正确的发音就没有朗诵,就像没有砖瓦不能建起高楼大厦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字音的阴阳上去、平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等。并根据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有重点地进行训练。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适度的停顿、轻重、缓急。汉语中的标点符号反映了句子间、词语间的停顿关系。文章中停顿时间长短如下:段>层>句;句话、问号、感叹号>逗号、分号>顿号。但在实际作品中,朗读有时会因作品的思想感情冲破这种固定格式。教师应根据作品的不同体裁,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不同的指点。

最后,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应以自由读为主,尽量减少齐读。在成熟的朗读基础上进行齐读可以造成某种声势,并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对同一文章的理解有一定差异,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一定差异,齐读无法照顾这种差异,因而自由读可以。学生自由读课文时会投入情感边读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齐读时为了达到整齐划一,儿童会分散对课文的情感投入,不利于文章的理解,不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减少齐读、提倡自由读是指导朗读值得重视的一点。

由于教育问题具有永恒性、复杂性等特点,朗读教学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对它的研究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广大教育者、教育研究者应不断实践,勇于探索,在这方沃土上辛勤耕耘,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语文阅读中如何抓重点词句教学 下一篇:基于胜任素质的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