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8-09 02:00:38

关于做好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几点看法

加强和改进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并紧密地与分配、用人机制结合起来,这是人才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使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要依靠制度,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

(一)制定标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标准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业的基本行为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如制定((公务员职业道德标准》,培育公务员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制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培育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负责,热情服务的良好作风;制定《员工职业道德标准》,培育员工爱岗敬业,客户至上的奉献精神。通过各层次的“职业道德标准”建设,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定期进行轮训,提高各类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立足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

(二)依靠制度,加强知识培训

制度是落实继续教育的保证。有效的制度就是催化剂,就是约束力。一是通过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上岗人员的管理。如会计师执业资格、医师执业资格、建筑执业资格等持证上岗制度,都有效地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安全,也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如((2001年一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就明确指出:“县以上党政干部每5年不少于3个月到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基地脱产进修的制度,坚持党委中心组每年不少于12天的集中学习研讨制度,坚持经常性在职自学制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完善继续教育法规制度。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各级干部教育的主管部门也都对抓好继续教育工作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关键在于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抓好落实。三是建立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推广教育制度。这应当是科技主管、干部教育等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加强新科技、新知识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培训教育,对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

坚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从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入手,加大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力度,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水平。一是培养人才强国的能力,结合实际确立科技攻关项目,定期组织科技人员竞标攻关,并安排专项科技开发基金予以保证。二是培养实干兴国的能力,选拔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人才到基层、到经济建设一线进行锻炼,促进科技成果的创造更加面向人民、面向社会、面向提高综合国力。三是培养岗位成才的能力。建立培训基地,细化专业工种,为各类人才成长,搭建学技术、钻业务、练绝活,成人才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人才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合理体现各类人才的价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动力

(一)“贵权利”一致

要对各类人才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以能力和业绩作为重点,把责任、风险、利益统一起来,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并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各自特点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企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健全保障制度,使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确保各类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负荷”与薪酬一致

负荷就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各类人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全面推行满负荷岗考核,工资除基本生活保障费外,其余全部纳入绩效考核工资,按月度进行工作情况考核,形成“两满”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分配绩效工资,拉开差距,激励先进,使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激励机制在社会各行各业更加趋于完善。

(三)成果与奖励一致

中央《人才工作决定》中提出: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各级政府和组织应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管理,对各类人才发明创造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给予双重激励。有成果有贡献就有奖励,大贡献大奖励、小贡献小奖励,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力所在。

(四)能力与津贴一致

坚持鼓励岗位成才,引导人才提高技能水平。对各类人才实行技能津贴,使对人才具有技能的肯定和鼓励,有利于促进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市级拔尖人才津贴,省市级高技能人才津贴以及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津贴等等,同时规定人才每年的休假制度。目前看,专业技术人员主管部门,还没有像劳动主管部门(实行中、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津贴制和休假等保障机制)那样,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加强有关津贴、激励和保障制度的实施。

三、科学评价和使用好人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一)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

《人才工作决定》明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讲,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实践检验,构建以业绩为依据,把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二)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各类人才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好人才。能否正确使用人才是旗帜、是导向,关系到各项事业的兴衰。一是坚持从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公务员、优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中,选拔一大批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上;二是选拔一大批在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受到严重危害的关头,挺身而出,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充实到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三是选拔一大批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在本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的拔尖人才,充实到领导和关键岗位上。这些都是在实践中经得起考验,有品德、有知识、有能力的各类人才,理应为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完善保障机制,关心爱护人才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我们党的方针。坚持从政治、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各类人才,制定并落实向各类人才倾斜的政策,广泛听取各类人才的意见和建议,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人才强国事业的发展。一是政策上倾斜。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在公务员中,实行项目承包责任制,签订责任书,按其业绩、贡献大小,奖惩兑现。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有关倾斜政策,对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分别给予一定的津贴和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出国学习培训等实实在在的倾斜政策。二是工作上支持。对关系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国际国内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技术难题,放手交给专家人才,压担子,挑大梁,重奖励。三是生活上关心。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地方和企业应有特殊的关心,分层次安排好生活和保障机制,使各类人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氛围,为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上一篇:对现代大教育观与成人高等教育关系的探索 下一篇:试论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