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体态语言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时间:2022-08-08 11:23:41

巧用体态语言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摘 要:语文课的特殊性质要求教师的体态语言要有丰富的“语汇”和多样的色彩。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真正的“导演兼演员”,善用得体且真美的体态语言,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体态语言;语文课堂;巧用;得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驾驭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无声语言主要指体态语言。语文教师在40分中内能否准确而有分寸地运用体态语言,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对此,我想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态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体态语言增强文本的形象性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形象性。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心领神会也并非一件易事。倘若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能用得体的体态,伴随着形象性的语言,模拟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指向教师而不是“旁听别望”。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描写先生蔡芸芝唯一一次的“打”“我”:“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我也笑了。”此时,可让学生和老师配合,表演双方的动作与神态,然后让学生判断表演是否紧紧扣住“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等重要细节,经过师生的共同揣摩,相信蔡老师可亲可爱的形象便会令学生可观可感。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先生念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用体态语言表现就使学生感到更加逼真。

二、以体态语言丰富文本的情感性

语文课,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以“情”感人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情动于中亦形于体。”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借助自己的体态,如表情、手势、姿态等进行补充,从而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

比如,在分析《有的人》时,我结合本诗的对比手法,运用感情对比的眼神,在示范背诵“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时,我目光略低斜,饱含鄙夷;背“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时,我昂首挺胸,把目光深情地送向远方,充满赞美、欣赏与崇敬。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与领会了本诗的对比手法,并在背诵中融入了歌颂与鞭挞的情感。

三、以体态语言促进知识难点的解决

在词语教学、句段教学中也常常需要运用体态语言。有些词语,如“请安”“踝”“胴”“长跪”等现在已不常用或不用的词,因为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理解颇有难度,此时用手势或姿态模拟会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体态语言在指导学生背诵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核舟记》中船头和船尾部分时,分别请两组同学演示船头三人(坡、黄鲁直、佛印)以及船尾二舟子的位置和动作神态,变抽象的文字表达为形象的人体雕塑,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较有难度的背诵任务。

四、以体态语言判断学生的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应重视自身体态对学生的作用,也应随时从学生的体态中吸收信息,及时改变与调节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最容易从眼睛中表现出来。老师们只要潜心研究,仔细观察,一定会在学生的眼睛里读到拍案叫绝的巧夺天工、呼之欲出的慷慨激昂、一言难尽的忧怨悲愤……此时便是你播种知识、熏陶情感的最佳时机。

五、以体态语言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有声语言有停止的时候,而体态语言却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们无时不在进行着体态语言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不知不觉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渗透的。

教师在学生预习时的来回巡视,朗读中的昂首停顿,提问中的微笑等待,讨论中的颔首肯定,校正中的指点鼓励……凡此种种,无一不在用体态跟学生进行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这既可以体现教师的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

因此,语文教师在重视锻炼口头语言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掌握和创造色彩多样的体态“语汇”。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

上一篇:浅析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下一篇:浅谈分享阅读课程第一阶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