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厂中校”校企共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8 09:49:45

高职院校“厂中校”校企共育模式研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共育”是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紧贴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表现形式。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建立起合作多赢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社会职业岗位。

“厂中校”是校外基地教学化思维的拓展。这种实训实习模式的出现,代表着校企合作的一个新方向。但是,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既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实体,不能也没有必要合二为一,因此就存在着二者怎样合作、如何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的问题。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首批“厂中校”校企合作班于2013年1月到2014年5月良性合作运行一年半,三个学期,目前两个校企合作班学生已经毕业就业。本人作为企业班带队教师,亲历了此次教育教学改革,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看法:

一、明确校、企、学生三方责权利关系,找准利益契合点

校企合作的动力是合作多赢,目的是有利可图,结果是各得所需。

装饰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装饰公司每年都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补充。学生在校掌握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急需实践检验和锻炼,学校内的实训条件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只有企业能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平台,使学生从行业特征、企业运营模式、岗位能力要求等多方面获得体验和成长。素质高有能力的学生,在企业会如虎添翼、突飞猛进,既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得到企业领导层的赏识,又学到了更实惠的专业技能和生存技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学校也圆满完成了培养人才和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任务。这便是校企共育的最理想境界,也是校、企、学生三方的利益契合点。

实际操作中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并非一帆风顺,校企都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和风险。我系首先签订了校、企、学生三方协议,明确企业必须按照校企双方专家经过多轮讨论敲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提供、上岗培训、纪律规范、轮岗锻炼、阶段考核。学生要有自己的师傅,一对一或一对多获得技能指导;企业要为学生上保险。

学生入企名单须经过自主报名和企业面试决定。学生具备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在时间上与企业普通员工一样遵循行业特点和企业制定的作息时间制度,工作地点是企业的办公地点和生产地点,根据学生自愿或公司考察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学生工作取得业绩可按企业事先约定获得提点绩效、得到薪资待遇或奖励。学生在协议期满前不能离职离岗。学生在企业工作时也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请假制度、学分制度,请假须企业方先批准,校方再批准,双方同意才可准假。学期末学生接受企业考核和校方考核,并将企业完成工作量和取得业绩折合成相应学分,结果存在不及格、重修等情况。

学校为学生配备入企带队教师,其职责是:监督企业履行责任;监督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协调学生和企业的矛盾,解决大小问题,关注学生安全和健康问题;同时入企教师要进一步了解行业现状和前景,了解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以工作日志、报告等形式积累资料,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

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若干矛盾点。矛盾一:大部分学生能逐步适应工作,深切感受到校企为其提供的学习锻炼平台有益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小部分同学会有极强的不适应性、畏难情绪、失落感、挫败感,甚至有偏激认识。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有二:其一,学生入企前早做预防,多给在校生讲企业现状,使其知晓在企业有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有心理准备。其二,教师及时与问题学生沟通,耐心疏导,做好思想工作,与企业协商调整岗位等。

矛盾二:企业以其用人标准判断学生不适合或不胜任岗位工作,欲做开除处理,校方要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原因,要求学生通过检讨和再次申请等步骤回归企业,并以行动改变企业对自己的认识,个别情况,校方会对企业劝退学生做留级、重修等处理。

二、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不能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社会通用能力的提高,以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们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初入企业时多表现出适应性强、做事灵活等特点,尤其抗挫折能力甚至优于本科生,但就业两三年后,个人发展会遇到瓶颈。拿室内设计方向来说,因学生综合素质、艺术修养的积蓄不足,设计作品格调不高,很难跻身优秀设计师行列,这一现象提醒我们,人才培养要眼光放得长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每位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都要把以下内容融入课堂:第一,时间观念。第二,情绪管理。第三,自制力。第四,沟通能力。第五,传统文化积累。第六,艺术鉴赏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

三、不论采取哪种校企合作方式,校内专任教师必须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

校企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但都存在若干不可调和的矛盾。把人才培养的重头戏放在企业身上是不行的,企业只是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仍在于师资。校内专任教师必须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是掌握教育规律、有独特教学方法的教师,又是技能过硬、能力全面的技师;既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老师,又是通晓企业文化、深谙行业规则的设计师。唯如此,方能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真正零对接。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和机会,我们要努力钻研,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更加适合本地域、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一篇:关于黄石市建设美丽乡村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从刑法学视角解读暴力拆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