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响呼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因素的调查

时间:2022-08-08 09:24:43

关于影响呼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因素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2012年呼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逐月回落

2012年,呼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累计上涨3.1%,呈前高后低的态势。1月同比涨幅高达7.4%,随后逐月回落,12月同比涨幅出现了39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为同比下降0.1%(详见表1)。

表1 2012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涨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12年,呼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全国累计上涨2.6%相比,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同自治区累计上涨3.1%相比,涨幅持平;同36个大中城市累计上涨2.8%相比,涨幅高于36个大中城市0.3个百分点,由高到低排位,呼市同昆明市并列位第七位,涨幅高于呼市的城市分别是:北京3.3%、大连3.4%、哈尔滨3.2%、海口3.3%、拉萨3.2%、乌鲁木齐3.4%。

从2012年呼市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看:上涨的有六类,涨幅分别是食品类7.5%、烟酒及其用品类2.9%、衣着类5.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3.4%、居住类2.1%;下降的有两类,降幅分别是交通和通信类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1.3%。

(二)2007年以来呼市各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全国、自治区、36个大中城市的比较

图1 2007-2012年呼市与全国自治区36个大中城市的CPI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由上图看: 2007年至2012年我市CPI多数年份低于全国、全区、36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只有2009年走高;还有 12年同全区持平,但高于全国、36大中城市。从这几年来的平均涨幅来看,我市低于全国、全区、36大中城市。近几年我市的CPI涨幅在36个大城市中2007年至2012年由高到低排位分别是第29、31、11、3、8、7位。

(三)2012年物价上涨对低保人群支出的影响

目前,我市城镇低保人员56490人,农村低保人员74092人。城镇低保标准为5106元/年,各类补贴603元/年,合计收入5763元/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11774人,标准为10800元/年,各类补贴483元/年,合计收入11283元/年;农村低保标准为2800元/年,各类补贴352元/年,合计收入3152元/年。

2011年我市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106元/年,农民生活消费性支出7090元/年。如达到我市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城镇低保人员收入缺口13343元/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收入缺口7823元/年;农村低保人员收入缺口3938元/年。

以我市2011年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标准计算,2012年由于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城镇低保人员每年多支出897.98元,占城镇低保标准的17.6%,占总收入的15.6%;占失业保险金标准的8.3%,占总收入的8%;农村低保人员每年多支出333.23元,占农村低保标准的11.9%,占总收入的10.6%。

二、原因分析

(一)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

1.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食品类价格的波动趋势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图2 2007年—2012年我市CPI和食品类价格指数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对CPI上涨的影响来看,2007、2008、2010、2011、2012年食品类分别影响CPI上涨2.65个、4.05个、2.01个、3.8个、2.01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72%、88%、77%、70%、65%。而2009年食品类影响CPI上涨0.59个百分点,其他七大类合计影响CPI下降0.49个百分点,所以2009年食品类价格上涨更是影响当年CPI上涨的主因。

表2 2007年-2012年我市食品类价格对CPI的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除2009年外(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及我市物价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其他5年中食品类对CPI的平均贡献率是74.4%。因此,近几年来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是拉动我市CPI上涨的主要原因。

3.食品类中,又以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菜、鲜果的影响最大

表3 2007年-2012年我市六类食品对食品类价格指数的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07年至2012年,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菜、鲜果等六小类对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平均贡献率为90.38%。

(二)影响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1.我市主要农产品供应不足

(1)粮、油类。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多年来我市粮食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农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需要从外省市调运。2012年我市玉米产量102.65万吨,马铃薯产量17.97万吨,玉米和马铃薯是我市主要农产品,还有些绿豆、红小豆、莜麦、荞麦等小杂粮,而小麦产量仅为9.57万吨。我市销售的面粉主要来自河套地区、山东、河北等地,大米主要来自东北,均从外省调运。2011年我市油料总产量6.74万吨,其中油菜籽3.8万吨,市场上售的桶装食用油及散装色拉油主要仍来自外省市。

(2)肉蛋类。2012年我市生猪产量2.9万吨,牛肉产量2.6万吨,羊肉产量4.3万吨,禽蛋产量3.3万吨,其中猪肉有90%以上需要从外省市调运,主要来自四川、河北、北京等地为主,且以冷冻肉和冷鲜肉为主,活猪主要来自唐山。羊肉70%来自外省,主要来自锡盟、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我市鸡蛋自给率较高,约占70%,牛肉主要以本地淘汰的奶牛为主,有少量的来自东北、山西等地。

由于我市农产品总量供应不足,从而使得我市农产品价格要高于周边城市(详见表4-表6)。

表4 2006年以来部分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表(元/500克)

数据来源: 呼和浩特市价格监测中心。

表5 2011年部分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表(元/500克)

数据来源: 呼和浩特市价格监测中心。

表6 2012年1月-10月部分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表(元/500克)

数据来源: 呼和浩特市价格监测中心。

2.规模化种、养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低

近几年来,我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有了显著的增强,但其他农牧业(如蔬菜、肉禽蛋等)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种植养殖技术不高,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再者,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农牧户经营规模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农牧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生产、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推高农产品价格。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农资、饲料价格逐年攀升,导致农畜品生产成本增加。其中化肥价格涨幅较大,从2007年到2012年我市尿素价格每吨累计上涨了450元,涨幅27.27%;从2008年到2012年浓缩饲料价格每吨累计上涨700元,全价配合饲料每吨累计上涨660元,涨幅均达到了30%。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而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从业者工资收入高于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带动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据测算,从2007年到2011年末我市每亩蔬菜种植人工成本累计增加500多元,增幅54%,每头生猪养殖人工成本累计增加46元,增幅32%。

3.蔬菜生产基地总量不足,种植结构单一、规模小、技术落后、自给率较低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大量增加,大量的蔬菜基地被征用,致使蔬菜基地萎缩,蔬菜生产基地总量不足(特别是保护地蔬菜面积所占比重较小),生产的蔬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据统计,2012年我市蔬菜种植总面积17.16万亩,总产量达到86万吨,其中保护地菜地3.4万亩,保护地面积低于周边城市水平(包头市为5.5万亩,鄂尔多斯市为5万亩,乌兰察布市为7万亩)。由于我市蔬菜保护地面积相对较少,反季节供应能力不足以及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市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比较明显,上年12月到第二年2月,地产蔬菜生产量最低,自给率不足15%,且以叶类菜为主,果类菜生产量很小;3月至5月,蔬菜保护地内开始定值果类菜,地产菜供应量逐渐增加,但仍以叶类菜为主,平均自给率25%;6月至9月量地产菜供应的旺季,平均自给率达到60%以上;10月至11月地产菜自给率为30%左右。全年我市蔬菜自给率在30%左右,70%需要外调,自给率较低,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夏季,主要是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等大众化果类菜,而冬春季主要是油菜、波菜等叶类菜。蔬菜生产的淡旺季明显和品种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

我市的保护地菜地建设呈分散状态,集中度不高,蔬菜种植为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菜农种植技术落后,科学种植技术掌握不多,缺乏统筹安排。从种植安排,生产管理到产品销售,多是一家一户自己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所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再加上菜农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多,盲目投产,从而导致蔬菜集中上市,价格大跌,到了冬季地产菜较少,价格大涨。这也是我市蔬菜价格要高于周边城市的原因(表7-表9)。

表7 2006年以来部分城市蔬菜平均价(元/500克)

表8 2011年部分城市蔬菜平均价(元/500克)

表9 2012年1月-10月部分城市蔬菜平均价(元/500克)

4.流通体系不完善,市场建设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市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损耗严重,而农产品具有生鲜性较高、易腐烂、难储存等特点,据有关资料,我国果蔬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一是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我市基本属于“消费型”城市,农产品自给率较低,为了满足农产品需求,不得不从农产品主产区调运农产品,运输距离远,如蔬菜主要从山东、河北、银川等地,运输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按1000公里计算,每斤蔬菜运输费用0.1元左右),特别是到了冬季,我国大部分蔬菜要“南菜北运”。远距离农产品运输增加了流通成本,助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是市场建设滞后。我市一级批发市场存在数量少、基础设施不完善、规模小、吞吐量不大,功能不全等问题。大中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体现出首府一级批发市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而二三级批零市场也面临数量少、环境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新型的现代流通业如连锁店、超市、配送中心等发展滞后,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的产销模式还未形成。

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布局不合理,流通效率低,中间环节加价率较高。我市农产品流通途径为:产地(主要通过汽运为主)——城市批发市场——城市零售商(农贸市场、便民店、超市、社区摊点、社区附近的早市、街边流动摊点)——消费者。目前全市有大中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7家,分别是内蒙古美通无公害物流中心、内蒙古保全庄农产品批发市场、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蒙开泰海产品肉类批发市场、万惠农贸批发市场、呼市昌隆肉类食品批发市场、川宝绿色农产品市场。这些批发市场大部分集中在城区东南和西部,大部分被城市包围,进入市场受到交通限制,批发市场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流通效率低,中间环节加价率较高。如东瓦窑批发市场的蔬菜,从外省市批发市场到我市批发市场,一级批发市场环节一般加价0.2-0.25元/斤,二级商贩从一级批发市场接菜,一般加价0.2-0.3元/斤(拆箱销售),市区零售菜店一般加价50%-100%。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利润,大部分被中间环节赚取。

5.产销信息滞后,生产具有盲目性

由于我市大部分农产品需要外调,农产品流通半径长,产需信息街接难度大,又没有形成合理的信息公布平台,市场化机制未能得到合理运用,使得市场信息滞后、失真问题比较突出。我市农业生产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民生产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跟风生产,难以走出“价高多种,多种价跌”、“价跌少种,少种价涨”的怪圈,从而使得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多的不确定,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市场信息引导生产的作用失灵。2011年我市的“土豆过剩”就是很典型的。这种盲目性和跟风行为,使市场供需难以维持动态平衡,尤其是蔬菜,往往形成了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积极性受到打击。

6.储备少,储备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市蔬菜按每人每天需500克蔬菜,每天市场需求量为1500吨,保证全市3天的市场供应量储蔬菜4500吨;肉类市本级无储备,只有国家羊肉储备800吨,自治区猪肉储备500吨。但目前我市仓储设施少,特别是蔬菜储备品种少、储量小,冷藏设施不足,储备设施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措施建议

近年来,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市地产农产品自给率过低,以蔬菜、肉、禽、蛋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成为拉动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主因。为夯实我市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实现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强蔬菜基地的建设,完善蔬菜基地结构和布局

建议在继续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由农业部门牵头制定《完善呼市蔬菜种植结构和布局结构规划》。一是要加强保障型和应急型蔬菜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切实稳定市郊和旗、县、区蔬菜基地面积和生产能力;三是要建设一批蔬菜产品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和特设农业精品园,提高蔬菜产品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四是在加强蔬菜基地建设中,同时要避免过分贪大的“品种单一化”种植,必须注重品种结构、规模结构和布局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有效防止出现“卖菜难”和“菜贱伤农”现象的发生,保护好菜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供应。

(二)加大生猪、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和投入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生猪、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和投入力度,同时要注重优化我市畜禽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化养殖小区的建设,努力提高我市畜禽产品自给率。

(三)完善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新建区域性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建议在我市北部交通便利的地段,合理规划建设1-2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解决我市北部地区及周边旗县的农产品流通。

2.加强流通市场的制度建设,加大储备设施和冷链物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建议由商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我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市场退出制度、市场价格制度、市场诚信制度、市场供需数据传递统计制度等制度,切实提高市场成熟度。

同时建立我市科学的农副产品收储调节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我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先行先试”,充分利用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资金支持,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参与蔬菜等农副产品预冷、冷藏、冷冻等设施的建设,发挥“蓄水池”作用。

3.建设一批公益性批发、零售市场,降低经营者负担

为降低经营者负担,稳定农副产品价格,建议政府财政出资,以直接建设或收购或给予补贴的形式,在我市建设一批公益性的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以免费或较低的租金,提供给商户使用,降低经营者的成本。

4.大力推动平价商店的建设

2012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在2015年前,实现城镇居民大中型社区周围6平方公里以内,有一个以上固定或流动平价商店。为完成我市平价商店的建设任务,建议由发改部门牵头编制我市2013-2015年平价商店建设规划;由商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由市财政出资或由市政府建议自治区政府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平价商店的建设。此项工作要结合上条“建设一批公益性批发、零售市场,降低经营者负担”这项工作来共同推进。

(四)加强科技服务

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推广网络。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培养大批的基层科技服务人员和懂技术的农民,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提高菜田产量和品质,更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五)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建议由农业部门建立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等信息平台;由商务部门建立销售交易信息平台;由价格部门建立价格、成本信息平台。及时蔬菜种植品种、面积、产量、上市时间、上市量、市场供求和价格等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规模、结构和上市时间。

(六)继续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标准

一是认真落实《关于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临时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运机制的通知》(内政发[2011]110号)文件精神,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二是建议将我市城镇和农村低收入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到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标准。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一篇:县域经济:从全面建设着眼争取 内蒙古旗县发展... 下一篇:清洁化发展是内蒙古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