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钢结构 颠覆建筑业

时间:2022-08-08 08:40:51

痴迷钢结构 颠覆建筑业

18岁做学徒,25岁独立创业,34岁成立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40岁带领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钢结构建筑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尽管如此,年过半百的他依旧充满斗志,“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钱塘江边建造一座世界第一高度的‘中国世贸大楼’。”他就是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

身材高大,精神饱满,性格随和,这是单银木给人的第一印象。见到单银木的时候,他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眉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见到记者,他立马起身握手,“不好意思,刚刚在想事情分了神。”他的秘书告诉记者,这是单银木的常态。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闲下来对单银木而言似乎是一种奢望,因为每天都有各种事情等着他处理。

倔――有一丝机会也要抓住

单银木出生在浙江杭州萧山的一个普通家庭,和许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他没有机会读更多的书,初中一毕业就去当了学徒。然而这并没有埋没天生聪慧且有想法的单银木。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桐庐油厂要建一个啤酒厂,单银木和工友们负责按照图纸制作完成啤酒厂的发酵罐和混凝土厂房,但是等完工后,啤酒厂发现发酵罐竟然无法放进厂房。由于都是按照图纸做的,单银木等人是没有责任的。但对于啤酒厂来说,发酵是最后一道工序了,经过发酵罐发酵之后的啤酒一包装就可以销售了,现在的情况着实令人着急。当时还是个小学徒的单银木灵机一动想到了办法,但因为担心师傅不信他,于是告诉了另一位资历稍高的同伴,“把工地上的两根槽钢架起来,在槽钢上把发酵罐滚进去,然后再用4根木头两个葫芦把它吊起来,接着移过去就好了。”结果,这个方法被采纳了,问题也很快解决了。

“成功与不成功的区别在于碰到困难是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还是找理由、找借口推脱。我一直按照前者的思维做事。”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单银木的成功之路。

在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个“虎口拔牙”的故事。1997年,杭萧钢构创立初期,单银木被邀请参加安徽省“九五”期间第一号重点工程――奇瑞汽车发动机厂厂房的投标。然而,到了安徽单银木才发现,一家位居世界500强、有“百年轻钢企业”之称的美国公司也参与其中,第一轮议标结束,该公司毫无悬念地轻松胜出,中国的本土公司形同“陪客”。在许多企业纷纷死心打道回府的时候,单银木决定多留一天。“死也要死个明白!”他心里想。那天夜里,他足足抽了4包烟,绞尽脑汁地反复计算研究方案。午夜12点,单银木打通了奇瑞方面项目负责人的电话,要求第二天早上再见一面。

“奇瑞把合同给美国公司,他们最多只是赚了一笔钱;给了我们却是帮助了一家中国公司成长。而且美国公司拿到工程后也是分包给国内公司做,我们保证他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它用什么材料我们也用什么材料。”单银木告诉该负责人,“我们能省掉35%的用钢量,造价将降低800万元!”要知道这比美国公司的招投标方案降低了20%的成本,结果毫无悬念,单银木取得了这次合作机会。

痴――选择了就要坚持

焊工出身,创办金属板厂,成立杭萧钢构,单银木似乎天生就和钢结构有着不解之缘。

而这种缘分的确定,还要从单银木早年的一次海外经历说起。1994年,杭萧钢构还只是个机械结构发展公司,单银木有机会到日本去学习,这一去让他大开眼界。“人家的房子都是纯钢结构,我才意识到原来房子还可以这样建。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钢混结构的房子都还是先进的,更何况是纯钢结构的。”回国后单银木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钢铁厂的钢水包、锅炉厂的锅炉钢架等小而不精的产品,选择钢结构,并成立杭萧轻型钢房制造有限公司(1997年改名杭州杭萧钢结构有限公司)。

这一战略转变对单银木而言无疑是场巨大的赌局。“现在谈起钢结构,人们说它是绿色建筑、多快好省、可持续发展,可在当时,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钢结构在行业人的眼里是一个投资成本高、市场发展前景并不是十分明朗的产业。”有人笑单银木傻,可他却偏偏痴迷于此。

转型后的杭萧钢构也曾一度陷入财政困境。当时一位资深证券专家提议:让投资者把一个金矿装到杭萧钢构,做杭萧钢构的大股东或二股东。“如果当时那个金矿装过来,现在市值估计至少也有100亿,甚至变成200亿、300亿也有可能,那样我可以很轻松,要知道金矿利润是很高的。”可是单银木却断然回绝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选择了钢结构,就会一直做下去,只有专注才能成就专业。”正是这样的魄力,成就了2003年中国第一家钢结构公司的上市。

韧――做建筑业的“苹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于绿色建筑特别是钢结构行业的不断扶持,单银木和他的杭萧钢构也看到了钢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曙光。2012年《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预计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3年《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安全节能建筑,制修订相关标准规范,提高建筑用钢、混凝土以及玻璃等产品使用标准,带动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

天时,地利,人和。运筹多年的单银木终于等到了东风。“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程度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在以前我们国家限制用钢时代,想要做钢结构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我国钢产量过剩,材料质量可靠,已经具备了打造钢结构建筑的能力和条件。”单银木说。

让杭萧钢构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是单银木的理想,也是杭萧钢构不断努力的方向。在单银木看来,钢结构进入建筑领域,是对建筑领域的升级,是一次颠覆式的革命,“就好像手机介入互联网一样,苹果实现了将手机变成移动终端,钢结构也能改变和它相关的各个行业。比如,钢结构的普遍应用可以让水泥企业面临生产压力,使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使报废后的汽车实现再次利用,甚至可以使房产降价。”同时单银木提道,“如今社会上好多房子都存在质量问题,甚至还有人说现在国内新建的房子只有30年的保质期。钢结构就可以让过期房成为历史,钢结构的出现可以让钢铁行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除了环保节能、性价比高外,施工便捷、工厂化制作程度高是钢结构建筑最大的优势。”那么将来会不会实现在网上卖房子,只需在网上预订样式就可以将住房实地组装交工?“如果实现了,钢结构就是房地产界的苹果。”单银木笑着说。

如今,钢结构和单银木已被深深地“捆绑”在一起,无法分开,业内人士提到钢结构,就会想到单银木;提到单银木,话题百分之百离不开钢结构。其实,多年来除了钢结构,公益也是单银木做得最多的事情。无论是四川、云南地震后的灾区教学楼捐赠,还是近日杭萧钢构举办的公民爱心日、援助困难未成年人活动等,无不体现着单银木的担当。单银木身边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为人低调,不喜欢被报道,有时会以私人名义捐款,却很少对外提及。“财富对他没有意义,对他和杭萧钢构的肯定才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五粮液投资河南五谷春酒业

四川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7月初对外公告称,与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信阳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淮滨县楚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投资河南五谷春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五粮液出资2.55亿元,持有约51%股份。

此次投资是五粮液继去年8月投资河北永不分梨酒业布局华北市场之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又一举措。今后五谷春酒业将采取委托生产模式,重点打造“乌龙”与“金谷春”两个品牌。新产品将标注“宜宾五粮液股份公司出品、河南五谷春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双标识。五谷春酒业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产品推向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华中四省。

据了解,河南五谷春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信阳市淮滨县。公司拥有一级酿酒师、省级白酒评委在内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近100人,年商品酒生产能力3.2万吨,旗下的“金谷春”白酒已成为信阳当地认知度很高的中高端品牌,拥有成熟的消费市场和稳定的渠道网络。

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唐桥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五粮液早在1998年就与淮滨的乌龙酒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次战略投资合作是五粮液抓住行业转型之机,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布局中部市场,拓展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又一实质行动,各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强做大五谷春酒业,为区域市场的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物美价廉的名优产品。

信阳市市长乔新江在签约仪式上介绍说,五粮液是白酒行业的一面旗帜,此次五粮液坚持“走出去”战略,与河南五谷春酒业开展深度合作,进军河南,布局华中地区市场,符合五粮液高瞻远瞩的战略发展规划,也给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希望各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把河南五谷春酒业打造成集现代化管理、先进制造技术、先进企业文化、广阔营销市场于一体的现代化白酒生产企业。

“当前白酒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业内龙头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走出来,实现行业优质资源的互补整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副秘书长甘权说,此次五粮液投资五谷春酒业,是白酒产业经济和文化资源整合的重大创举,将会更进一步深化五粮液的全国战略发展计划,也必将更加有力的带动整个白酒产业创新发展,对全国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刘中国、信阳市常务副市长冯鸣、北京和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枫等代表各方签署了相关协议。河南省酒业协会秘书长蒋辉,信阳市、淮滨县相关领导,以及五粮液股份公司纪委书记余铭书、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彭智辅等嘉宾出席并见证签约仪式。

“大学生创意大赛”栏目 开栏语

今年3月,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指导,《经济》杂志社主办的“因为有你”中国首届“点亮民族精英品牌”全国大学生创意大赛正式启动。大赛聚焦十大行业,携手百家民族企业,走进千所大学校园,根植“进取、创新、发展、共赢”的精神及理念,承担起塑造民族精英品牌、唤醒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使命。《经济》自本期起,开设大赛同名专栏,积极倡导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创意,将创意转化为生产力。

上一篇:应对老龄化 先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下一篇:艺术品网上交易不是画廊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