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怪病”全身溃烂,原是罕见胰高血糖素瘤

时间:2022-08-08 06:11:53

得“怪病”全身溃烂,原是罕见胰高血糖素瘤

“疑难病”之称谓,医学界或普通民众都常习用,但疑难病的概念和范畴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认识,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容易被误诊、给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的一类疾病。为了加强读者对“疑难病”的认识,本刊开辟“每月一解”栏目,旨在对疑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病例追溯

2009年,家住安徽的张女士洗澡时无意间发现自己的腰部长了3个绿豆大小的红斑,还有些瘙痒,在当地卫生院开了一些外用、涂抹的药物使用后,一直未见好转。此后,红斑面积越来越大且非常痒,她就不停地抓挠,致使皮肤开始溃烂。其间,有的医生说这是“湿疹”,还有的怀疑是“天胞疮”,用了很多药物,花费了约30万元,但仍不见效果。很快张女士的腰背部、胸腹、颈部、四肢、脸面部的皮肤都开始溃烂。尤其是夏天,张女士破损的皮肤、水泡和衣服黏连在一起,味道非常难闻。不仅如此,张女士还出现了严重的低蛋白血症,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家人不得不将她转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

多科室多位专家为其会诊,考虑到患者无任何疾病史,但是偶尔会出现血糖升高,建议对患者做进一步检查。通过CT检查,发现张女士的胰腺尾部有低密度占位,反复多次监测患者的胰高血糖素,发现张女士的胰高血糖素值竟然高达1600pg/mL(正常值为50-100pg/ml),此时张女士结痂的皮肤还在不断地冒出新水泡、张女士为此痛苦不堪。结合CT结果,胆胰外科专家认为,张女士所患的是非常罕见的胰高血糖素瘤。通过手术,张女士的血糖值便在正常范围之内了,原来破损的皮肤创面开始慢慢地愈合,瘙痒和疼痛的感觉也逐渐消失。张女士出院时,全身的皮肤破损已经完全结痂愈合,生活已完全能够自理。

胰高血糖素瘤又称为高血糖皮肤病综合征。是―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发病率非常低,仅为1/2000万,由于肿瘤细胞分泌过量的胰高血糖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皮肤游走型坏死性红斑,口角、唇、舌等部位的慢性炎症,指甲松动,贫血,糖尿病和严重的低蛋白血症等,由于皮肤破损后色素沉着,乍看之下还以为张女士是一位重良晓伤的患者呢。因为罕见,所以病的诊断非常困难,但是一旦确诊就必须立即手术切除肿瘤,否则患者病情会日益加重。有60%以上的病例是恶情肿瘤患者,在临床获得诊断时50%-62%已有转移。肿瘤直径一般1.5-3cm,有时整个胰岛均为肿瘤。诊断比饺困难,往往以皮肤病变而就诊。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后,皮肤损害和糖尿病可迅速消失。

皮疹和糖尿病是最突出症状

突出的症状为皮疹和糖尿病。皮疹的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临床称为表皮坏死溶解性移行性红斑,开始主要为区域性红斑,也可为脱属性红色丘疹及斑疹,常呈环形或弧形,可为大疱、糜烂结痂,由于易被细菌及酵母菌所感染,出现坏死溶解性大疱状斑疹。

最初病变部位开始愈合时,愈合处留有色素沉着,病变可从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红斑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但以躯干、下腹、腹股沟、臀部、会阴、下肢及面部的中1/3等部位较多见,而上肢较少。病变自出现至愈合需1~2周。同一病例的皮肤病变可呈红斑、大疱、结痂、正常等不同表现。

皮肤病变不易治愈,微小伤或医用黏膏接触皮肤后即可引起皮肤病变。早期病例全是因经久不愈的皮肤病变而就诊于皮肤科医生。胰高血糖素瘤的皮肤病变发生机制,可能由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致营养物质分解代谢过程增强,造成低氨基酸血症。通过低氨基酸血症的营养不良,形成皮肤病变或损害或因锌缺乏所致。亦有人认为是胰高血糖素或肿瘤分泌的某些物质对皮肤的直接作用,因肿瘤切除后皮肤病变可完全消失。

本病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多数为绝经期的女性。一般病史较长,绝大多数病人在患病数月或数年以后才得到诊断。

胰高血糖素瘤的治疗

1.皮肤损害的治疗 对本病早期尚未表现出特异性皮肤病害,或尚未弄清诊断之前,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土霉素双碘喹林或硫唑嘌呤等药物缓解皮肤病变症状。近年来使用锌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外用也有缓解皮肤病变症状,但对其他症状无效。

2.手术切除肿瘤 确定诊断后,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有怀疑者亦应手术探查。肿瘤切除后症状可迅速改善,皮肤病变常于术后第2天显著好转,2周后可全面消失,较重的皮肤病变,融合性大疱也于术后3周可恢复正常。手术早期,病人糖尿病经胰岛素治疗数天后即可愈。

3.化学疗法 对已有转移的病例无法切除者或已切除原发病灶者,术后可用化学疗法。

上一篇:父母乱用按摩器有哪些隐患 下一篇:手脚莫名痛祸起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