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伯乐

时间:2022-08-08 06:06:57

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伯乐

我常收到学生陈东瑞发给我的电子邮件,有很多是他英文版的博士论文以及科研成果。尽管我曾表示过我已经无法读懂这些内容了,但他依然在每次有所突破和收获时把成果发来和我共享,在他的意识里,依然把作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我当作他的导师。最近打开他题为《成长拾趣》的文章,这短短的几千字里,记录他中学成长的经历,在与文字的对话中,我回到了那段师长共同成长的幸福时光。

东瑞是中考“落榜生”,没能考上县重点中学,只能留在原来就读初中的这所农村学校继续读完高中,于是我们才有了一场师生缘分。在我们这里,农村高中意味着上大学的希望渺茫,像我当时所在的这所学校,曾有多个年份没有一个学生能考上本科。所以大家都努力奔向县重点中学,农村高中学生人数极少,一个年级往往就几十个学生。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环境中,东瑞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成长体验。

初三开始接触到化学,东瑞感到很有趣,内心对知识的强烈渴求让他很想把化学学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当时东瑞的化学老师虽然教学经验很丰富,但以纯应试为目的的授课方式,让他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慢慢地对化学感到无聊乃至排斥,中考时分数也就不理想了。

2004年,东瑞升上了高一,而这一年我恰好教高一化学。适逢广东省实行新课程标准第一年,全新的教材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教育理念,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次力度较大的教育改革。而当年的我,大学时虽然读化学教育专业,但由于所在的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均衡,我工作6年倒有5年担任生物教学工作。这一年,是我转回化学教学的第二年,学科知识体系还比较陌生,又赶上了教育改革,其中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缺乏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职业激情远在老教师之上。在当时很多老师看来,一所高中部仅一百多人的农村学校,教得好与不好都没有关系。那时农村学校没有升学的指标,就算没有人能考上大学,也有十足的理由,因为学生的基础摆在那里,即使投入大量精力也是事倍功半。然而我把上好每一节课当作自己最大的价值追求,上课前,为了做好每一次化学实验,我从清洗仪器到配制药品再到成功试做都要亲力亲为,那时总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更新,不断前行。

一个不断进步和成长的教师,带给学生最大的礼物,就是相遇于课堂时的惊喜。东瑞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喜欢化学的原因,就是在我最好奇的阶段,遇到了一位懂我,懂那份对科学探究的渴求,懂得如何去挖掘我对科研的热情的启蒙者!化学老师很年轻,但激情洋溢,课堂投入非常深,每节课都如是,仿佛有着无限的精力和热情。他讲课更多是跟我们一起讨论,没有老师的架子,更像是一名跟我们平等地展开交流的同学。不能说他知识非常丰厚扎实,但是在他身上似乎看到了我对科学的那种热情和奋劲。那时候,我在感叹原来在学校里还有这么出色的老师,对化学学科几乎熄灭的热情也再一次重燃起来,而且越来越旺。”我不知道自己当年是否有那么出色,也许东瑞在回忆中不自觉地对那一段经历做了理想化和美化,毕竟人的回忆总难免会有所变形,何况还是十年之前的事情。然而,回顾这些年的教育经历,有一点我以为是无愧于心的,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让学生保持一种快乐、专注的学习体验。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教师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

进入高二以后,学生就面临着文理分科了。农村高中学校生源本来就少,而且学生一般只选文科,回避逻辑思维严密的理科,有一些年份,化学学科甚至开不了班,因为根本就没有学生选报,但在这一年,陈东瑞、林汉立、陈才江三位学生选报了化学。那时候高中名校的大班额现象已非常突出,动辄七八十人的课堂非常普遍,只有三位学生的教学经历,对外说起来不免有些尴尬,但对于我们师生来说,却是“因祸得福”。我们无需为课堂纪律操心,更重要的是,我有机会改变那种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而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我们师生四人常常直接进入到实验室,一起完成各种实验,他们都变成了我的助手,我在一旁观察、指导,一边和他们讨论,真正成为学生学业的促进者。我甚至把一些安全的药品让学生带回家,开展家庭实验。我们也曾围在电脑前,一起用动画模型研究微观的分子晶体,计算晶胞中原子个数。东瑞在《成长拾趣》中说到:“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他真的为我的科研之路打下了非常好的能力和素质基础!”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也受益于那个独特的小班额课堂。

我和三位学生共同成长,源于我当初的信念:哪怕课堂只有一位学生,我也要认真地把课上好。而这种信念,带给我的最大馈赠,就是我对整个化学学科体系从陌生到理解,并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参照体系。有所执着,方能成就出色,我隐约看见了一条穿越困境的突围之路。有所执着,有所付出,究竟值与不值,还得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一个教师的成长,是要很多年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的;从学生的发展来说,知识是他们成长的营养,而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老师是他们一生中的“重要他人”。

升入高三以后,迎接我们的是大量的习题与各种考试。高三的学习中,虽然应试的味道浓厚,但在前两年知识体系已经成形,每一张卷子变成我们测量知识掌握情况与检测思维深广程度的尺子,试卷做得兴趣盎然。收卷时,我会直接挑出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回去继续思考,而在下一次评讲时,大家很多问题都懂了。课堂上依然维持一种快乐学习的体验,我们一起分享解题的思路,枯燥的试题评讲变成有趣的试题赏析。那些日子,我每天和学生一起做题、做实验,陶醉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享受当中。东瑞写到:“我和他变得越来越有默契,他总能针对我考试成绩来制定适合我的学习计划,考试是为了反馈我们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我们不断进行总结反思,不断突破各个难点,不断挑战能力极限,整个学习过程非常轻松愉快,没有规矩要求,却拥有极高的兴趣和激情。那时候,我拥有千里马遇上伯乐的那种,就在那一刻,我真的坚信,我就是一匹千里马!”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我从教生涯中最为单纯和快乐的时光,那时候内心是多么的纯净与正直,那时候教书真正就是为了自己高兴,为了人生的信仰。

高三这一年,我们一起踮起脚尖追逐人生梦想,内心的坚定,见证了学生的人格进步和心灵成长。

教室旁边有棵朝夕相伴的古老的凤凰树,主干曲曲折折向四周延伸出几百平方米的面积。时间已是初夏,它却依然不急着抽芽,岁月给了它一种厚重感,如一幅黑白墨画,枝干错落参差,姿态各异,但也彰显着和谐之美。就在高考来临之时,那苍劲有力的枝桠却披上了满树的火红,远看像披上红霞,而站在树下仰望,顿时让人惊叹生命正如同这一树花开!生命里的恣意绽放缘于厚积薄发!

凤凰花开的季节,我们相伴去高考。我们几位带队老师陪同学生前往十公里外的考场,在这里陪伴学生度过他们最为难忘的几天。看着朝夕相伴的学生站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我感到内心特别柔软,心中盛着即将到来的分别所滋生的不舍,更有希望他们飞得更高的期待。

高考放榜后,三位学生的化学成绩都非常出色,特别是陈东瑞的化学科成绩雄居全县单科第二名。在许多人看来,这只是一次应试上的偶然胜利。而我却认为,高考不是教育的目的,高考仅是见证了一次人生的厚积薄发。因为就算高考取得高分,但没有千里马般的强壮骨骼,没有向远方奔跑的坚定信念,没有马蹄飞疾的强劲动力,最终的分数只会成为尘埃,将随同时间一起消失。

凭着对化学的热爱,陈东瑞与林汉立均选择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如今林汉立已经成为本校化学教师,和我既是师生,又是同事关系了。而陈东瑞,则带着千里马的信念,从本科读到硕士,后又考取了博士。东瑞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我曾数次和他在华师大学城校区相遇。我们寻来单车,一起骑行于大学城外环路,流连于各大学的校门。现在,陈东瑞已由国家公派至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研究开发新能源。

看着东瑞在个人兴趣和事业上相契相合,一路前行,读着东瑞的《成长拾趣》,我感叹,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伯乐,对于老师而言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只要拥有一颗伯乐的心,我的视野中就会出现各种千里马。这些千里马的奔跑姿态各不相同,奔跑的路向也各有差异,我唯有尽心尽力地去激发他们奔跑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揭西县南侨中学)

上一篇:关于上好初中英语听说课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