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08 04:23:44

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黑龙江省金融业状况

(一)银行业状况

1.金融机构。作为东北地区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的银行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2010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6027个,从业人员总数为104510人,金融资产总量为1634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4%和1.9%,占东北地区的31.3%、30.6%和26%;2011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6154个,从业人员总数为109232人,金融资产总量为1922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5%和1.9%,占东北地区的32%、31.8%和26.4%。

2.存贷款。从2010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及地区分布情况如下:

存款方面。受总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存款增速度放缓,第二、三季度甚至出现新增额度为负的情况。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增速逐月放缓。截至2011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328.4亿元,同比增长11.2%,当年新增1444.6亿元。

贷款方面。2010、2011年黑龙江省贷款运行稳重有升,每月新增贷款额度一、二、三季度较平稳,第四季度出现大规模上涨。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548.7亿元,同比增长19.8%,当年新增1431.1亿元,同比多增189.0亿元。

2010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占全国和东北地区的1.8%和25%,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占1.5%和21.4%,存贷款余额增速低于全国增速水平;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占全国和东北地区的1.8%和25.6%,存款余额在东北地区的占比提高,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和东北地区的1.5%和21.1%,存款余额增速与全国水平的差距缩小,贷款余额增速比上年提高,并且高于全国增速水平。

(二)证券业状况

2010年,全省在股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证券机构逆势发展,业务种类不断丰富,证券营业网点布局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全省新增上市公司4家,募集资金达到137.4亿元。30家上市公司总资产129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9%;2011年,1家公司实现A股上市融资,全省A股上市公司达到30家,总市值1389.6亿元。受股市低迷影响,全年证券业机构股票、基金、债券成交额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从东北地区及黑龙江省证券业发展在四大板块及东北地区的比较看,2010、2011年,东部地区国内上市公司数占全国的比例将近70%;股票和债券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东北地区在四大地区中占比最低,而黑龙江辖内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国的0.9%,2011年国内股票筹资额更是只占全国的0.4%。因此,总体来看,黑龙江省资本市场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融资能力比较差。

(三)保险业状况

2010年,保险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省级以上保险公司达到30家,支公司以下分支机构2448家。全省保险公司资产总计688.3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3%,达到343.2亿元;2011年,全省省级以上保险公司机构达到38家,支公司及以下分支机构247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13.3%。发生赔付86.8亿元,同比增长13.5%。

(四)金融市场状况

2010年,黑龙江省直接融资规模扩大,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直接融资总量为162.1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创200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债券融资大幅增长,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保持良好势头,中期票据全年融资28亿元,实现历史零的突破。

2010年,黑龙江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累计完成信用拆借155.4亿元,同比下降24.6%,其中拆入资金36.6亿元,拆出资金118.8亿元;债券市场成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交易债券36900.7亿元,同比下降10.7%;票据市场呈总量萎缩、价格上涨的特征,全年票据贴现余额逐月减少,贴现、转贴现利率震荡上行。

到2011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拆借798.1亿元,同比增长400%。其中,拆入资金728.2亿,同比增长1891%;债券市场共交易债券39552.9亿元,同比增长7.2%,融入资金占比62%;票据融资业务整体呈现萎缩态势,累计票据贴现小幅下降,贴现余额小幅上升,贴现、转贴现利率总体上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有限。

金融机构体系仍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很不充分。金融工具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存款、贷款及结算凭证等信用工具,而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在金融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仍较小。

(二)投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严重滞后。

黑龙江省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比例失调,企业直接融资的参与度较低。

(三)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能力差。

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其经济效益较差,与发展经济的客观资金需求相背离;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筹资能力有限,仍主要以国债为主;基金发展停滞,至今尚没设立基金公司总部。

(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较弱。

黑龙江省金融技术和工具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不够,远期、期权、认股权证、可转债等新型金融工具尚未得到发展,对新业务和中间业务研究和开发的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有待拓展,金融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三、促进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状况、现存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立足当地经济,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

对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进行整合,构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领域,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民间资本参股进入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此提高全省投融资总量。同时,积极引进区域外金融机构,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到黑龙江省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活跃黑龙江省金融市场。

(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融资结构。

采取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充分利用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方式融资,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三)保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扭转金融机构存贷差过大现象。

继续加大对第一产业的信贷投入,提升第二产业的信贷效率,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继续深化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

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金融体系的构建,制定相关金融政策,可以尝试合并、组建一批区域性、综合性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发挥它们在促进资产重组、企业收购兼并、上市融资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等方面的作用。

上一篇: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 下一篇: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