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典故(四)

时间:2022-08-08 04:01:13

传统美食典故(四)

夫妻肺片

在四川提起“夫妻肺片”,几乎是尽人皆知,它作为地方风味小吃之一,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受到中外游客称道。

“夫妻肺片”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个叫郭朝华的,夫妻俩走街串巷,提篮售卖凉肺片,以此为业。由于郭朝华夫妻售卖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讲究,风味独特而为群众所喜食,加之夫妻从沿街设摊,直至开店营业都在一起,群众为区别于一般肺片,故冠以“夫妻”二字,“夫妻肺片”因此得名。发展至今,“夫妻肺片”实际上已是“凉拌牛杂”的别称,最初的主料牛肺已为牛肉、牛杂所代替,因其名气很大,故名称沿用至今。成菜颜色红亮,粑和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成为四川名小吃之一。

宋嫂鱼羹

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忽然心血来潮,要微服私访。几位随行大臣劝不住他,只好随其骑马出行。走着走着,忽然前面飘来一阵袭人的饭香。一位官员兴奋地说:“真香!好香!怎么这么香呵!”乾隆皇帝勒住马,吸了吸鼻子,果然味香异常,为此马鞭一扬,“瞧瞧去,看何人做得这等美味!”即刻数马奔腾,尘土飞扬,跨过一道山梁,又拐过一个弯,眼前是一片好景色,左边是一潭湖水,粼波浩淼,右边是一片湖田,葱茏滴翠,前边有一间茅草为顶芦苇做墙的小屋,屋前摆放几张小桌,香味就是从这儿飘散出来的。乾隆十分高兴,“果然是个奇异的所在。”

听得铃铛声远远传来,小店主人连忙迎出来,“客官,请到小店歇息。我们店里这鱼鲜,酒好,远近有名,敬请品尝!”乾隆君臣一行正为寻香而来,既然寻着,哪能不吃呢!于是纷纷离鞍下马。店主人上前询问:“客官,要吃什么呢?”乾隆皇帝道:“就拣你店中最香的,赶紧上来!”不一会儿,店家端上一盆糊糊汤来,乾隆一看就有火气,“这是什么东西,糊弄人呵?”正要发作,鼻中却飘进一股香中有鲜、鲜中有辣的味道。他忙舀了点尝尝,真鲜真香,原来就是这种味道把他们引来的!于是就大口喝了起来,又让随行大臣共享,待几人伸勺欲喝时,盆里面的糊糊汤已所剩无几了。虽然每人仅尝到几口,可也美得不得了!所以君臣一行甚是高兴,乾隆便赏店主一锭银子,又问:“这汤是何人所为?”

店主人谢过后,说道:“小人小本生意,仅夫妻二人操持。这汤是贱内所做。”转身又招呼妻子出来感谢官家。片刻,屋里走出一个年轻女子,按丈夫的吩咐,向乾隆跪谢。猛然间,她发现要谢的这名客官靴子上有龙戏珠的绣图,马上明白了这是皇帝,随即跪请墨宝。乾隆正在兴头上,忙叫随从拿来文房四宝,问明店主姓名后,大笔一挥,“宋嫂鱼羹”四个大字,夺目生辉。从此,以鲜酸麻辣为特点的宋嫂鱼羹就名扬江南了。

金丝韭黄

过去,寒冬腊月里新鲜蔬菜少,可在关中的临潼,却有一种骊山温泉水浇灌后生长的“金丝韭黄”,特别地鲜嫩味美。韭黄炒肉、韭黄饺子、韭黄蛋汤,样样都好吃。有趣的是“金丝韭黄”的美名还是慈禧太后封赐的呢。

那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出逃西行。这一天来到临潼的骊山脚下,眼看饿得走不动了。亲随太监李莲英让御厨用当地盛产的韭菜做成大包子给太后充饥。也许是饿得厉害,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慈禧,竟一气吞下了几个大包子。她觉得味鲜无比,忙问用的什么菜。李莲英回答说:“临潼韭菜”。太后说:“此菜好吃,李太监你真会办事,应该重赏。”李莲英叩头谢恩说:“如今是九月天气,有道是吃了九月韭,老佛爷开金口。您老真是洪福齐天,寿比南山啊。”慈禧要李太监多带些韭菜,好路上随吃随用。李莲英说:“这九月韭已是最后一茬鲜菜,再吃就要等到明年阳春三月了。”慈禧一听,心中不快,只好叫下人将吃剩的大韭菜包子全带上,好路上食用。至今关中有人“抬食咯”的习俗,据说与慈禧叫人抬韭菜包子有关。

后来,慈禧念念不忘韭菜香,多次派遣李莲英去临潼采办。临潼县令接旨后左右为难,只好下令菜农照办,违者治欺君大罪。时值腊月,哪有青韭?菜农们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这事让天神知道了,为救黎民之苦,托梦菜农,快引骊山温泉浇灌韭苗,再覆盖厚厚的草帘保温。数日之后竟奇迹般地长出了金黄色的鲜韭,菜农们得救了。李莲英回京复命,慈禧看到临潼县令送来鲜香金黄的韭菜,非常满意,赏赐了县令,并赐名为“金丝韭黄”。以后,临潼的韭黄炒肉、韭黄饺子、韭黄蛋汤也都成了地方美食,名扬四海。

鱼丸

提起鱼丸的来历,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据说暴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生活开始奢侈,每餐必鱼,必需用鲜鱼活虾烹制出来的菜肴,不能有鱼骨虾芒,一旦碰上鱼骨虾芒,厨师便成了刀下冤魂。

有一天,有位烹饪高手接到皇帝的御令,进宫为皇上办一桌御宴。厨师看到膳房内放了不少鱼,很胆怯,站在案板前发愣。等人们将鱼洗净后,他看到鱼中之刺,激起了对秦始皇的满腔怨恨,心头的愤怒一下子都集中到鱼身上,他随手操起厨刀,狠命地用刀背砸鱼。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自动显露,鱼肉脱落成鱼茸。这时宫中传来急促的催菜声,眼看大难临头。他便急中生智,顺手将鱼茸挤成了小丸子,放入锅中舀了鸡汤汆起来。不一会,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肉质鲜嫩的鱼丸,犹如双双对对的鸳鸯在水中嬉戏。调好口味便端上了桌。谁知道,这道菜味鲜、醇美、爽口,意外地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他指案称为“绝世的珍馔”。那些习惯于阿谀逢迎的文臣武将,又纷纷送来“皇统无疆风味汆”的雅号,这道菜一时成了席上美味,厨师也免遭迫害。从此,民间的老百姓将这道菜称为“汆鱼丸”,也有人称为“汆鱼元”。

五谷饭

每年的元宵节朝鲜族同胞总爱吃“五谷饭”。五谷饭,就是用大米、黄米、糯米、杂粮、粟子、大枣、核桃仁及柿饼等粮食和干果焖制而成的食物,吃着又香又甜,别有风味。殊不知,这一民俗还有一个传说。早在新罗时代,国王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年正月十五,他带领众人到野外游乐,半路上忽见一只乌鸦在上面呱呱乱叫,不肯离去。国王预感到要发生什么事,便让心腹大臣到前面去看看。乌鸦将大臣领到林中深处的水池边便不见了。水中出现一位仙翁。大臣慌忙施礼,仙翁也不说话,从怀里掏出一封仙书,封面上写道:“不拆信一人死,拆信两人死。”大臣刚想请教,哪知仙翁早已没有踪影。

国王看过信后,立即拆开,内文:“速选优秀弓箭手,分上中下三点射后宫衣箱。”国王马上下令返宫,令三名神箭手,按仙书指点射内宫衣箱。弓箭响处,箱内有哀鸣之声。打开一看,曾是经常出入宫的僧人。原来,这位僧人与王后私通,并要害死国王。国王感念乌鸦引路之恩,每逢正月十五,便令人做“五谷饭”给乌鸦食用。后来,朝鲜族老百姓也都在这一天吃“五谷饭”,同庆君王洪福齐天,遇难呈祥,并寓全家和乐,五谷丰登。

八仙糕

清光绪年(1881年),慈禧太后因内忧外患,终日心绪不宁,加之素来生活奢侈,好嗜肥甘,致使肝脾受损,她整日“郁闷不乐,少食不饮,恶习使溏”。太医会诊,认为是“木郁土弱”,经太医推荐,由御医李德立处方,李据太后主症,未开汤药,而建议以陈氏八仙糕略作加减进服。不料,太后食糕几天,即感效验,食欲大增,呕吐亦止,精神转佳。由此,太后笃信此糕,平时有病无病,都要嘱人备好八仙糕,以供她随时食用,至晚年亦未间断。

其实,八仙糕在清宫中使用并非始于太后。在乾隆四十年左右,太医院的御医就将陈氏八仙糕增减化裁,调整分量,精心制成了清宫特有的糕点,供皇上服食。据清宫脉案及《用药底簿》记载:乾隆皇帝一直到八十余岁,尤常服之,清宫配方档案上评价说:“八仙糕不寒不热,平和温补之方,扶养脾骨为主,屡有奇效”。加之此糕色香味俱全,少药味,类似小食点心,病时可疗疾,饥时可充饥,故清宫数代,上至皇帝宫妃,下至宫眷太监,不分老幼竞相食用,视八仙糕为补益“增寿灵丹”。

我国古代历来强调“医食同源”。八仙糕就是在传统制糕基础上加入了某些保健强身的药物。它首载于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一书中,为陈氏的家传秘方。组成及制法为:人参、山药、茯苓、苡仁、莲肉各300 g,糯米2.25 kg,粳米5.25 kg,白糖1 250 g,白蜜500 g。先将人参五味药及糯米粳米研成细末,和匀;又将白糖和蜜炖化,与上药、米粉混合,随之摊铺蒸笼内,切成条糕,蒸熟,再用火烘干,于瓷罐中密贮。清晨或平时饥时,取数条用白开水泡服或干食均可。

(连载完)

上一篇:豆腐创新菜二款 下一篇:苗家养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