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土地法说起

时间:2022-08-08 02:23:41

从两个土地法说起

延安出版的同志的《农村调查》一书里,记载着两个土地法。一个是同志在井冈山时制订的,其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然后再分配给农民使用。后来,同志经过调查,感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所以,四个月后,他又制订了一个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样,斗争锋芒就集中到了地主阶级,更符合民主革命的路线和要求。但是,兴国土地法仍然很不完备。在分配土地时,发生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以及乱打乱杀等“左”的倾向,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同志作了寻坞调查后,又规定在没收了地主富农土地财物之后,也分给他们一份土地,使他们能活下去,并禁止乱打乱杀。当时,一些有“左”倾思想的人,曾骂这种作法是“右倾”、“富农路线”。可是实践证明,同志确定的原则是非常正确的。

这两个土地法之所以要保存下来,同志说是“以见我们对于土地斗争认识之发展”。现在我们旧事重提,是因为它对我们有着很可贵的教益。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原因在于事物是互相联系、错综复杂的,事物本身又是有层次的。比如,现象在外,本质在内就是。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必须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错误到正确的发展过程。同志在《实践论》中就阐明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区别仅仅在于,思想路线比较端正、尊重事实和实践的人,经历的这个过程可能短一些,掌握事物的规律快一些,反复少一些;反之,就要长一些,慢一些,反复多一些罢了。这种情况,不用说常人,所有在科学上有成就的卓越人物,以及革命领袖们都无一例外。从认识的规律来说,这是极其正常的事,只要不受、“”制造的现代迷信的欺骗,就不会感到大惊小怪。

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要随之不断发展。有发展才能进步和提高。“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有作为的人,总是经常拿实践作标准,对实际情况不断有所“悟”和“觉”,通过不倦的追求,使认识不断地完善起来。否则,认识就要停滞了,僵化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停滞和僵化,只能导致腐朽。

但是,认识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呢?发展是指有所创新而言,也就是事物中有了质的变化。因此,发展就意味着对旧状态的否定。马克思说:“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这就是说,否定是一切发展不可避免的一环。要发展就必然会有所否定。兴国土地法之所以是井冈山土地法的发展,就是因为它用“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个新原则,否定了“没收一切土地”的旧原则。后来,在土地分配中,又用地主可以同样分得一份土地的政策否定了地主不分田的政策。可见,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否定,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

马列主义、思想也是要发展的,要发展,就不能不在某些原理、某些结论上有所否定,用新的原理、新的结论来代替。列宁和同志都是这样做的。

有人觉得说发展则可,听到说否定就谈虎色变,认为是大逆不道。这是把发展当作绝对的“善”,视否定为绝对的“恶”,将两者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了。其实,发展和否定,这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什么地方有发展,就会在什么地方有否定。世界上的事物既然都是不完善的,认识中可能包含着错误,真理不会到顶,那么,纠正错误,发展真理,就要通过否定表现出来。承认发展,就得承认否定。

否定是不是将一个事物简单地抛弃了呢?不是。兴国土地法否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原则,但却把没收地主土地这一点保存下来了。这说明,由于否定和发展是相联系的,所以,经过否定,扬弃了错误,补充了不足,不是把原来的东西抽空了,取消了,而是使它更具体、更切合实际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否定不能是主观地随心所欲地取消或抛弃先前的东西。它必须从实际中,从社会实践向人们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中获得新认识。这样采取的否定,才是合乎科学的,也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主观的否定,是脱离实践,按照自己的愿望改铸事实,然后宣布说,先前的东西应该取消、抛弃,并荒谬地把它说成是发展。这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否定。、“”所搞的否定,所吹嘘的马列主义的发展,就是这种货色,其恶果和后患已经成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粉碎“”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实际情况和实现四化的要求,实事求是地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根据新时期制订了一系列新政策。有人怀疑这种做法的正确性,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砍旗”。这个问题应当如何看?我们从同志亲自制订的两个土地法的变化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上一篇:一盒巧克力(五分钟小电影) 下一篇:再也不能搞整人的“斗争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