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柔力球运动现状调查分析

时间:2022-08-08 01:39:49

襄阳市柔力球运动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柔力球运动在襄阳市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统计,比较全面的掌握了襄阳市太极柔力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襄阳市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易于推广和普及的健身运动,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锻炼者的健身需求;襄阳市柔力球运动的普及程度并不高,锻炼者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对襄阳市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提出建议,为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柔力球运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襄阳市 柔力球 现状 分析

柔力球自1991年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在国内外迅速速发展起来。柔力球创编组于1992年成立,太极柔力球这一命名也正式提出,第一部柔力球技术教材和竞赛规则也同时问世。1995年首次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之一;1996年正式成为全国大型综合运动会即第3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首次成为省级(湖北)综合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2000年在老年体协牵头下修订了柔力球老年套路比赛和竞技比赛规则;2002年,中国老年体协组织举办了首届中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此后每年一届,每届都有近千名运动员参加。同时,这项运动已经在许多城市开始流行起来,受到许多社区中老年人的喜爱,同时在学校也受到许多女同学的喜爱,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在教学中开展了柔力球相关课程。对于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柔力球独特的运动方式也吸引了世界上其他国家许多柔力球爱好者的兴趣,如今,世界上已有超过2000万的人在参与此项运动,并且人数仍在继续增加。

2004 年3月襄阳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受陕西汉中地区的邀请,派六人到汉中学习柔力球,之后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工作便在襄阳展开。柔力球运动在襄阳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锻炼群体也在逐渐扩大。在国内外柔力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的柔力球运动也正朝着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对襄阳市柔力球运动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襄阳市柔力球运动发展现状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客观的归纳分析,寻找出目前影响襄阳市柔力球运动发展的相关因素,最后根据现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推动柔力球运动在襄阳市更好更快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襄阳市150名柔力球爱好者及参与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CNKI上以“柔力球”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共3400篇,为本文研究做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遵循相关科研方法的调查问卷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设计出襄阳市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问卷调查表。此问卷评定效度得到专家的一致意见后,面向调查者进行相关调查。本研究针对柔力球锻炼群体制作了调查问卷,随机抽取襄阳市8个柔力球活动点即人民广场、诸葛亮广场、人民广场、檀溪公馆、南湖广场、襄阳市老年大学、襄阳市第九中学、湖北文理学院,共计150名柔力球爱好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3份,有效问卷135份,问卷回收率达95%,问卷有效率达90% 。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者的年龄结构

如表一所示,襄阳市柔力球运动参与者的年龄分布呈“前低后高型”型分布,产生原因可能是:中老年人在50岁以上的由于退休在家,收入比较稳定,生活负担和家庭较少,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比较重视,并且他们有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30~50岁的锻炼者不多,这是因为这些人还在工作,正处于事业高峰期,工作繁忙,家庭负担重,30岁以下的年轻人人数较少,是因为他们更多人选择的是较为有激情、更加耗费体力的运动项目。因此,处于50岁以上的锻炼人数是各个年龄段中最高的。

(二)参与者的锻炼年限

柔力球虽是一项击技运动,它的作用首先在于击技,但是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确可收到强身、健体、祛病、益寿的医疗保健效果。应该指出,柔力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击技和保健,它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心性、培育情趣、修养品德。

如表2所示,练习柔力球不到一年的占15%,1~2年的占25%,2~3年的占27%,大于3年的占33%,说明柔力球在襄阳市的发展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参与者的人数在逐年上升,参与者对柔力球的喜爱程度也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锻炼者喜爱并坚持此项运动项目。

(三)锻炼时间和频度的选择

通过表3可以看出,选择在早晨参与柔力球锻炼的人有69%,上午进行锻炼的人有24%。只有7%的锻炼者选择在下午和晚上参与柔力球练习。常言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是人们参与能够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时刻,而且早锻炼(晨练)是我国的传统习惯。由于早晨空气清新,此时进行锻炼既可以健身,又可以通过吸入新鲜空气,促进体内气体交换和新陈代谢,为机体吸收更多的氧气,补充更多的营养。

锻炼频度是指每周锻炼次数,在本次调查中,经常坚持参与柔力球运动的中老年人人数较多,这可能是因为中老年人相比其他年龄的人闲暇时间较多;同时,受到全民健身浪潮的影响, 中老年人对健康的要求及意识较强,他们一般每周都参与一项或几项自己喜欢又符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而中、青年在这方面就缺乏一定的健身意识和参与。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每次锻炼1h以上占53%,其次是30~60min的占39%,再次是30 min左右的人数最少,占8%。因为柔力球运动节奏缓慢,动作自然、轻柔,容易疲劳,让人在锻炼身体时自然而然的愉悦了身心、增进了健康,它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活动,出汗但不气喘,所以练习者锻炼时间选择1h左右人数是最多的。

(四)锻炼者了解及学习途径

得到柔力球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对练习者了解、掌握柔力球运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练习者更快、更好的巩固、提高动作。许多练习者表示他们非常愿意接受专业认识的指导,所以应该对中老年柔力球锻炼者增加指导帮助的次数,这样更有利于技术的掌握,更有利于柔力球运动的普及、推广。表六和表七的结果表明,锻炼者了解和学习柔力球知识的途径较少,受到专业教练和指导员的指导较少,这样非常不利于柔力球在襄阳市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柔力球运动在襄阳市的开展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都是中老年人,他们有很强的健身意识和很高的参与程度,而中、青年在此方面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对健身活动参与的较少;但就整体而言,柔力球运动在襄阳市的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其参与者较多且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其发展前景是较好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襄阳市的中、青年群体较老年人而言,其健身意识有待提高,从而提高中、青年群体对健身活动的参与度;同时,在柔力球运动锻炼群体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柔力球运动的普及程度和发展速度。此外,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柔力球运动的知晓度及扩展度并不高,各类比赛在襄阳市开展的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柔力球运动在襄阳的发展。

(二)建议

首先在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尤其是中青年群体,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更应该注意身体素质的培养,选择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项目,持之以恒。而且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是解决当下全民素质下降到必由之路,柔力球运动从这个方面来说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其次,襄阳市太极柔力球教练员(辅导员)承担着太极柔力球运动普及和推广的重任,要想使太极柔力球运动更加普及、有更多的人参与太极柔力球运动,这就需要更多的教练员(辅导员)来推广和进行教学训练,而目前襄阳市太极柔力球教练员(辅导员)较少,并且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练员的培养工作,适当增加培训次数,并进行定期考核。当然在社会太极柔力球教练员(辅导员)不充足的情况下,社会和学校协作,借助高校学生进行太极柔力球的教学和辅导,同时,学校和社会协作不仅能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而且还能使学生接触社会,学到许多在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竞赛、交流活动,扩大太极柔力球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关注太极柔力球运动并投入到其中来,同时,也可以通过竞赛进行技术交流,规范和提高技术动作,并且还可以进行技术动作创新。目前,襄阳市太极柔力球教练员(辅导员)的科研成果较少,科研能力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战术的发展和创新。建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挖掘和培养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员,并与科研条件较好的高校、体育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进行理论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建军.柔力球运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定位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3).

[2]夏昌辉.襄阳市柔力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N].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

[3]张艳青.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M].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

[4]栾秀群,柏松.太极柔力球的文化特征及健身价值[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

[5]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6]白榕.太极柔力球教学与研究[M].山西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力研.关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评审意见[Z].国家体委科研所,1994(13).

[8]薛晓媛.太极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J].中国体育科技,2003.

[9]朱元利.全民健身项目创新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0]郑 勤,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发源、发展及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2001(3).

[11]中国老年体协太极柔力球推广组.太极柔力球教与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12]柳振纲.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

[13]陈希,梁竞文,彭庆文.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探析[J].体育科学,2005.

[14]张双.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年女性健康体适能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5]刘震宇,葛伟,黄鹤.论太极柔力球的文化意蕴[J].保定师专学报,2001.

上一篇:适用于多平台的输电线路信息模型格式研究 下一篇:2016微信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