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之子:身怀绝技的岩羊

时间:2022-08-08 01:36:24

编者按:岩羊,生活在宁夏贺兰山的特有野生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0年到2011年间,我们的撰稿人米飞飞曾随影视摄制团队,3次奔赴宁夏贺兰山拍摄科普纪录片《岩羊》。本期,她与我们分享了这些让她永生难忘的、影片拍摄背后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精彩、艰辛和危险,以及贺兰山保护区自然和谐的美丽。

走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飞机舷窗外无尽的沙漠、干涸的河床,都好像在提醒我已远离江南,大漠中的西夏王朝正在向我们召唤。大山里的精灵,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一踏出机场大门,在刺骨的寒风中,热情的大西夏便和我来了个全身拥抱。不管怎么说,我来了,贺兰山!

驱车驶过一望无际的平原,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好像要通到天边一样,行道两边高大的白杨树不知疲倦地向后奔去。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后,远处的斜阳掩映下,朦朦胧胧有了山的痕迹。前方树立的牌子上写着“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它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西北50公里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9300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0%,拥有野生动植物资源800余种,是宁夏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著名词句,使贺兰山的名字广为天下人所知。登上青松岭放眼望去,林木葱茏、云腾雾漫、气象万千。在苍茫林海之中,还能看到奔跑的马鹿、跳跃的岩羊、嬉戏的蓝马鸡等。

首拍惊魂

来不及缓解旅途的劳顿,心急的我便跳下汽车,放眼尽是由层层黄褐色岩石垒成的巍峨绵延的山体,气势雄浑地镇守在前方。虽然已近黄昏,但瓦蓝的天空上没有一丝云朵,就像一块洁净无瑕的蓝宝石,美极了!这就是梦中的贺兰山!可能是因为冬季的缘故,四周万物寂静无声,我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喘息声打扰了这山间的寂静。“贺兰岿然,长河不息”,信焉!

摄制组稍作休整,便沿着蜿蜒的山路上了山,路边到处是分布错落有致的岩石。说话间,转过一个山口,前面道路边的几块“岩石”突然动了起来,岩羊,这山中的“精灵”,冷不丁就和我们的摄制组打了一个照面。一小群岩羊家族!大家手忙脚乱地拿出器材,一拍为快。在长焦镜头里,我们还来不及看清,羊群便跑出了视野。这群翘着白色屁股、摇着短短的黑色尾巴的小家伙们,异常轻盈地向山上跑去。光滑的岩石、几近垂直的峭壁,也阻挡不了它们。在岩羊脚下,峭壁好似平川,但见它们三两下,便窜上了山脊,飞速腾挪跳跃的功夫不输山间灵猿。在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后,它们才俏皮地回过身,歪着头站在那里,看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原来这就是它们的警戒行为。我们还想追上前去多拍些镜头,无奈不一会儿,它们便跑得不见了踪影。我不由地感叹:和岩羊的身手相比,人类是如此笨拙!

正当我们陶醉在与岩羊邂逅的幸福之中时,一个巨大危险却悄然而至,一场灾难即将降临……

寂静的山谷中,突然发出了几声沉闷的巨响,我们却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说时迟那时快,一块巨石呼的一声从头顶的悬崖上飞出,径直向摄制组砸来!众人惊呼起来:当心!话音未落,但闻轰隆一声巨响,巨石砸在了录音师的身边,碎石四溅。一阵青烟散去,大家惊恐万分地发现录音师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定睛细察,那块巨石看上去足有数吨重。众人七手八脚地上前把录音师抬到上车,大声呼唤他的名字,满头是血的录音师已神志不清,立刻被送往医院。

经医院检查,一块碎石砸中了录音师头部佩戴的耳机,他最宝贝的耳机在关键时刻以粉身碎骨的代价,保护了主人的头部免遭更大的伤害。经过脑CT检查确诊,医生宣布我们的摄影师暂无大碍,经过十几针的伤口缝合后,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仅仅是拍摄第一天,就遇到了如此沉重的打击,犹如当头一棒。老天似乎在告诫我们,拍摄野生动物,在享受美好风景、记录精彩瞬间的时候,也许你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贺兰山虽然无私地让我们饱览了它的美丽,却又给了我们一个严厉的教训。

之后的几天里,摄制组通过苏峪口往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古驿道,来到贺兰山的西坡。这里植被丰富,针叶林和阔叶林混生,错落有致,是羊群幸福的“后花园”。峻峭的山岩上,金雕翱翔在蓝天中,嶙峋的怪石好似南方石林。肾上腺素强烈分泌的我们,在山间拍摄了无数的美景。就在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头顶突然飘来了一片五彩祥云,众人不禁惊呼起来,亲眼目睹了传说中象征着幸福吉祥的万福祥云。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拍摄野生动物不仅艰辛,而且危险。能够拍摄野生动物题材的科普纪录片,并在拍摄中真正体验到大自然惊心动魄的壮美,对一个摄影师来说,是一种奢华的幸福!

悬崖之巅的精灵

拍岩羊是个力气活。岩羊居住在陡峭的绝壁之上,是晨昏活动的动物,一般早上5点多就开始列队下山喝水,等太阳上山日照逐渐加强后,回到山顶休息;下午5点,太阳渐渐偏西,才又开始活动。这可苦了摄制组,他们每天起得比岩羊早,睡得比岩羊晚,清晨三四点出门,夜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就为了守候岩羊的一抹身影。专业的摄像器材非常沉重,一架摄像机的重量就达三四十斤,还有三脚架、录音器材等等。把这些搬到山上实非易事,山路难行,虽经开凿,但并不平坦,有的地方甚至只有巴掌点大的落脚地。野外摄影师的辛苦,可想而知。

清晨薄雾未散,连呵出的空气都冒着白雾,由于山里的昼夜温差特别大,大家不得不穿上厚厚的外套。蜿蜒的盘山路上不见人踪,车至贺兰山苏峪口森林公园入口处,管理员被我们从睡梦中叫醒,打开上山通道。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守候于岩羊的必经之路。山中空气冷冽,鸟儿的幽鸣此起彼伏,回响于山谷,大家屏息以待,生怕惊扰了警惕性极高的羊儿们。现正值夏季,应是小羊羔出生的季节,小羊也正是我们此行拍摄的主要目标之一。

“踏…踏…”,山谷的幽静反衬出小石子滚落的声音。来了!大家一阵兴奋。“咩…咩…咩…”“咩~咩~咩~”,虽然都是岩羊的叫唤,但有明显的强弱对比,前者声音轻短而急促,后者声音沉静而悠长。一个羊群!母羊带着小羊徐徐行来,小羊颤颤巍巍,对陡峭的地势流露出胆怯,但在母羊的安慰和带领下,逐渐放大了胆子,与生俱来的飞檐走壁功力展露无疑。初生的岩羊羊羔在15天后就已经能在悬崖上攀登了,令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物竞天择之规律。宁夏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当时人类祖先已经学会了农耕、狩猎、驯养,骄傲的岩羊拒绝被驯服,毅然迈向悬崖之巅。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岩羊具备了绝佳的攀岩和平衡的天赋,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陡峭山脊上跑跳腾挪,如履平地。

山中,清晨的阳光慢慢洒落,我们看到有一头小羊羔眯着眼,蜷缩在母亲的身体下吸吮乳汁。母羊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小羊,并不时伸出舌头理顺小羊身上的毛,在柔和的光照下俨然一幅宁静和谐的油画,散发出宛如达•芬奇笔下的《圣母育婴图》亦或是《圣安娜与圣母子》画中的神圣光辉。我们的摄像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感人的画面。

岩羊,又叫做青羊或者石羊。它们身上的皮毛接近山石的颜色,通体青灰,只有腹部和腿部内侧的毛在走动时呈现白色。成年的公羊和母羊都长有角,但有明显的区别:母羊的角一般都很短,公羊的角长,大约是母羊的5倍~6倍,曾有过的最高纪录是84.4厘米。岩羊的角长得比较奇特,起初两只角向上生长,然后朝两侧外分开,随即又偏向后方长。岩羊的角其实就是它的成长计数器,好比是树的年轮,从羊角上就能得知它们的年龄。

岩羊喜欢群居,一个群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范围,称为家域。在家域中岩羊出没更为频繁的区域则被称为核域。岩羊的群落构成不同于其他一些群居动物。比如非洲狮,狮群一般是由一头公狮、数头母狮集结而成;又如金丝猴,猴群中有明确的等级之分。而在岩羊群落中,有些群落成员清一色都是公羊,有些群落成员都是母羊和小羊,还有些群落则是公母羊混杂。这让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都是公羊,不会打架么?那怎么办?”我把心中的疑问一股脑地倒了出来,随行的岩羊专家张博士笑呵呵地回答我:“这就是岩羊的特别之处。到了的季节,两个甚至更多群落的岩羊会自发集结到一起,形成一个大岩羊群;季节结束后,又会分开,回到各自的活动区域。”

在位于贺兰口的银川世界岩画博物馆内,我们亲眼目睹到记录有贺兰山岩羊岩画的珍贵拓片及真迹。展厅的展板上介绍:“羊为贺兰山岩画中出现最为频繁、最为普遍的一种动物,主要有岩羊、羚羊、绵羊等类型。因先民们经常与之密切接触,故而非常熟悉它们的习性和特征。出于原始人类狩猎、祭祀、图腾崇拜等方面的目的,岩画中留下了千姿百态的羊的形象……”岩羊,从来都是上苍赐予贺兰山的一份特殊珍宝。

在贺兰山山脚的盘山公路旁,下山寻找水源的野生岩羊群随处可见,引得路人不由纷纷停车驻足观赏。据统计,目前贺兰山大约生活有上万只野生岩羊。这些岩羊非常聪明,只要人类和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们就不会跑走,有时甚至还能看到几只大胆的岩羊横穿马路的景象。

运气好的话,你还能近在咫尺地目睹岩羊在山道公路边的岩壁上表演垂直攀岩的绝技。为了改善和保护贺兰山的生态环境,多年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3年,保护区下决心迁徙在贺兰山放牧的十万只山羊,实行了封山禁牧政策,有效改善了贺兰山的生态环境。和过去相比,如今的贺兰山明显变绿了,变得有生气、有活力了,不再是荒无人烟、春风不度的边陲苦地。

站在高高的贺兰山顶,抬头仰望蓝天白云,感觉自己离天是那样近。极目远眺,高山草甸在风中跌宕起伏,泛起层层绿波;蓝色的野花开遍山野,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青草芳香。这样的景色是如此安详、平和,让人刹那间忘却了所有尘俗烦恼,仿佛身在天堂。那没有被人为割裂的完整的自然是有灵气的,蕴含着治愈人类各种心疾的良药。我甚至羡慕起这些生活在贺兰山悬崖之巅的精灵来,恨不得即刻变成一头岩羊,也能生活在这天堂般的美景中。

上一篇:马林:摄影野鸟 下一篇:回忆布拉格: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