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演出团体现状调查

时间:2022-08-08 12:13:37

豫剧演出团体现状调查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之一,源于中原大地的民间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戏曲文化开始转向低迷时期,豫剧专业剧团和全国各地的其他剧团一样,演出日渐式微。到上世纪90年代,各地豫剧剧团的发展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迷茫。很多剧团合并重组,部分剧团常年没有剧目演出,名存实亡。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豫剧剧团今后的发展道路是什么呢?

对此,笔者以“豫剧演出团体现状调查”为主题,对河南省内特别是郑州市内的各豫剧专业剧团和民营剧团做了深入的调研,包括省豫剧一团、省豫剧二团、省豫剧三团、郑州市豫剧院、小皇后豫剧团、河南大河剧团等。

上述剧团在历史上或在当今,都活跃于河南境内的各地舞台上,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在群众中影响巨大,长期发挥着传播文化艺术、娱乐百姓生活的巨大作用,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为河南省的戏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在戏曲文化逐渐衰退的大环境下,河南的豫剧剧团也日渐冷清。郑州市内的省团和市团,相对于全省的豫剧剧团的起源、发展、衰落和转变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就从河南豫剧的各类演出组织以及演出方式入手兼及省内其他地方豫剧的发展现状。

一、豫剧专业剧团的现状

对于豫剧专业剧团,我们主要调查了郑州市内的省团和市团,采取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在职演员、戏曲观众和部门主管。从调查的情况看,当今豫剧专业剧团的生存现状普遍比较困难:有65%的人认为豫剧剧团如今发展很困难,30%的人认为现在豫剧剧团发展很一般。在问及他们对豫剧剧团未来发展持何态度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需要改革才能前进,政府要大力扶持,剧团更要走向市场;同时他们都希望通过专业演出剧团的体制创新、豫剧剧目的创新以及联合现代媒体的大力传播等方式来改变现今豫剧剧团的发展状态。

现在,豫剧剧团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多数公办豫剧专业剧团生存困难,发展受限,难以突破体制瓶颈。从调查情况来看,郑州市内的豫剧专业剧团如今的生存状况很不乐观,主要问题有剧团经济负担重,经济状况拮据,生存非常艰难,更难以谈到发展;专业人才培养青黄不接,演员断层现象严重;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演出场所设备陈旧破烂……现在,在郑州市区内的国有剧团有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和郑州市豫剧院,都隶属于政府,是财政全供或差供单位,演员工资基本有保证,但这四个专业剧团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生存;说到发展,则是举步维艰。以郑州市豫剧院为例,它是郑州市甚至河南省内发展最好的一个市县级专业豫剧团,曾演出过《大祭桩》《风流才子》《情断状元楼》《老子?儿子?弦子》等轰动一时的大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声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该团就不断改革图新,逐步走向市场,寻找发展新路。即便如此,他们的效益并不好,发展的道路也不明朗。

据郑州市豫剧院的调查情况来看,如今豫剧专业剧团发展的难题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制问题。如今各地的专业豫剧团,绝大部分都是国办体制,无论演出人员的薪资还是生产剧目的投入都属于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但政府对于豫剧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相对来说都还不够,而靠剧团自身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也一时难以解决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遇到的所有难题,只能维持现状,在坚守中寻求突破。从全省各地豫剧的演出场次、演出规模、演出剧目等方面可以看出,现在豫剧专业剧团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繁荣景象差别巨大。郑州市豫剧院如此,河南省直的专业剧团也是如此,他们的演出也就刚刚能维持生计。比如河南省豫剧三团,它属于国有差供类型,由于受国有体制的限制,一方面它要维持差额补给,另一方面它还要为政府代言,很多时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政府宣传政策,反映时政,来排一些经济效益不好,但社会效益好的戏,这就加重了剧团原本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剧团的改革创新。因此,在两方面压力下,他们的演出只能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团队艰难度日。

再比如郑州市豫剧院,是在2000年由郑州市豫剧团与郑州市豫剧二团合并而成,其经济效益相对于河南省豫剧三团还要差些,要靠政府财政才能存活,这同时有赖于郑州市财政充裕。若是财政不充裕,或者政策支持不到位,其情况就大为不妙。现在,郑州市豫剧院为了配合市政府重点工程,原院址拆迁,目前租用场地办公,没有排练场所,这对剧目生产也是不利的。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日拥有自己的办公和排练场所。连省级剧团和省会剧团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可以想见,其他市县级剧团的境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二是专业演出人员年龄老化,人才培养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以郑州市豫剧院为例,该院大部分豫剧演员都是在20岁以前开始学习豫剧,60%的演员在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豫剧,35%的人是在11至20岁开始学习豫剧,仅有5%的人在20至30岁开始学习豫剧。他们大都热爱豫剧,75%的人学豫剧主要是因为个人喜好豫剧并选择豫剧工作,20%的人认为一方面喜好豫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生计,仅有5%的人完全为了生计。在被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你是否仍会选择豫剧行业时,演员中有30%左右的人表示需要斟酌一下,65%以上的人表示还会继续选择戏剧,很少有人表示不再选择这个行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就目前的演员群体而言,大部分豫剧演员对于豫剧还是有极大的热情的。但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演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接受调查的演员中,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演员仅仅占30%左右,中专学历的占65%左右,还有少部分是从小跟师傅学习并入行的。第二,演员的年龄层次老化。受调查的演员中,35岁以上的演员占65%,30~35岁的演员占25%,3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仅占10%左右。

三是国有剧团数量持续减少,剧种传承处于停滞状态,剧目消亡加速,新剧产量持续减少。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河南戏曲界的境况急转直下,据河南大学文学院进行的“地方戏曲调查”的结果就显示:我省曾有65个地方戏剧种,仅剩30多个剧种。我省地方戏的传统剧目有4000多出,剩下200多出剧目。与剧团基础设施较差相对应的,是演职人员待遇的低下,这种情况下,剧团中创作人员人才流失,生计都无法保证,剧团只能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

二、在困难中不断寻求突破

民营剧团和业余剧团优胜劣汰,存活下来的经营相对自由,在困难中不断寻求突破。对于民营剧团和业余剧团,我们重点走访调查了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和河南大河剧团。其实上世纪80至90年代河南兴起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民营剧团和业余剧团,由于其自身性质,自然一开始就走向了市场,在市场化的道路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就是小皇后豫剧团和大河剧团,他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些民营剧团和业余剧团,在经营上突破了专业剧团存在的限制,经营形式灵活多样。一方面,在经费筹措上他们是自筹经费,获取多方支援,来源较广;演出人员的薪酬负担相对较小,甚至有人不计薪酬多少,比如从专业剧团退休后加入业余剧团的演员。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广场文化的演出,还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他们不仅有自娱自乐的免费演出,也有为开业、节庆等活动的有偿演出。特别是在我国幅员广阔的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广大农村群众对于自己喜爱的豫剧艺术又一次表现出了新的热情,特别是40岁以上的群众。由此也促成了豫剧民营剧团和业余剧团的发展。由于豫剧民营剧团和业余剧团办形式多样,经营手段多元,艺术特色多彩,受到了广大戏迷的普遍欢迎。好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豫剧陷入低谷之际,豫剧第三次改革已在酝酿中启动,我们就有理由期待豫剧的再次辉煌。

参考文献:

[1]刘明.河南豫剧的发展特点及困境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70-73.

[2]刘明.基于豫剧的河南文化发展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02-104.

上一篇:依托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下一篇:Viewing American’s Characteristics from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