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古代诗词鉴赏能力策略

时间:2022-08-08 06:38:52

培养初中生古代诗词鉴赏能力策略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古代诗词鉴赏是一个必考考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古代诗歌属于文学作品,诗歌鉴赏考题必然涉及到“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方面的内容。

培养提高学生古代诗词曲鉴赏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概括归纳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言志”,因而考查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一类考题最多。

例1 广州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问题:“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案及答题提示】这一题从意境、作者情感表达方面考查。答案是: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喜爱)的心情。情感分析要从情景分析入手。作者处于星斗满天的夜晚,感到暖气袭人,昆虫从蛰伏中醒来,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例2 杭州市2012年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送人之松江

[宋]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题目:请赏析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答案及答题提示】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达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分析前诗情感要抓住“西风萧瑟”“暮烟”等让人伤感的意象,以及“离愁”“酒满缸”等词,就能准确作答;后诗抓住三四两句,这两句把朋友、知己的范围扩大了,与前诗愁伤的气氛截然相反。

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呢?

1.从标题和诗中的重要词语来分析。标题往往会提供许多答题信息,或显示诗歌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或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读标题,能知其思想感情的大概。例如上述例2《送人之松江》、《别董大》,抓住标题中的“送”“别”两个字,两诗表达的都是离别的不同心情。诗中的“萧瑟”“离愁”“莫愁”是关键词。有的分析要求准确寻找“诗眼”。

2.从作者人生经历来分析。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联系课内外学过的作者经历,知人论世。如: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陶家:陶渊明的家。

问题:(1)有人说这首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元稹喜爱的什么品格?

【答案及答题提示】(1)一、二两句写出了在深秋围舍绕篱的平凡淡雅、独自开放之态,三、四句抒发了作者对品格的赞美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2)清新淡雅,岁晚仍荣,傲立风霜,卓尔不群。

答好这两个题,要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联系我们在初中课本中读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以及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回忆学过的陶渊明志趣和追求,尤其是《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是更好的注解。

3.借助注释来分析。命题者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注释,以帮助阅读者理解诗意。解题时,参考注释可以迅速把握诗作写作背景、地点、写作缘由和内容。如上述元稹的《》诗。

二、培养分析鉴赏诗歌语句中妙词妙语的能力

练字是古代诗歌的突出特点,唐代诗人贾岛写诗时“推敲”词句的故事众所周知。诗歌讲究用词凝练准确,生动形象,不落窠臼。“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可见古人写诗时炼字的辛苦。诗歌用词的凝练准确,生动形象,也就成了常考点。

例 成都市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题: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好处。

【答案及答题提示】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早梅”,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诗歌语言表达准确,从情形来看,“早梅”的特点及个性必定是“早”,一枝独开,不同寻常,如果用“数枝”,则与情形不符,也违背了诗人要表达的“傲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主题。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三、培养分析概括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并从意象中分析作者情感

例 长沙市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题:

使 至 塞 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及答题提示】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凉、悲壮、雄浑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感情。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选取景物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有些物象,还有其较普遍的意义。例如“月”这个意象,常表达愁思、思乡、思人情感,如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常表达送别、留恋之情,如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雁”,常表达思乡、思亲、孤愁情感,如唐代王勃“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宋代蒋捷“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虞美人》),宋代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

四、培养分析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使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动衬静等方法。

例1 2012年昆明市学业水平考试诗歌鉴赏题,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答案及答题提示】此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赏析”类题看似简单而不易答好,答题要具体。划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例2 2007年昆明市中考题:品读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答题提示】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风吹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本诗的后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题中要求“简要分析”,就要联系诗歌内容作答。

再如,“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以动衬静,写出了乡村的静谧。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赏析的常用术语,如语言风格及感情基调方面的:压抑、沉郁、欢快、委婉、含蓄、自然、风趣、平淡等。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压抑、沉郁;王维《汉江临眺》格调清新,意境优美,情感委婉、含蓄,用鸟瞰的视觉,赞叹襄阳、汉江风光秀丽,气势雄伟,也委婉赞颂了襄阳地方官(山翁)的清明政治。

还需要提及的是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是简答题和选择题两种,以前者居多。上述题目均属于简答题。选择题要求从所提供的分析和欣赏的选项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选答时要对诗歌作整体把握,对选项审看要仔细。

上一篇:家长与孩子体育锻炼的相互关系试论 下一篇:传统文化的回归 摇感恩教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