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仿作品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8-08 02:22:52

对戏仿作品的一点思考

[摘要]戏仿作品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戏仿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作品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没有涉及到戏仿作品,但是戏仿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关键词]戏仿;戏仿作品;著作权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59-02

戏仿来源于“parody”,又称为“滑稽模仿”,是一种批判、讽刺的创作手法。“Parody”愿意是指“对作品具有特色的风格加以模仿,以达到滑稽或嘲讽效果”。戏仿作品是采用戏仿手法创作的一类作品。戏仿由来已久,从东汉张衡的《两京赋》到鲁迅的《我的失恋》,都是戏仿的典例。近年来,戏仿手法又在网络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戏仿作品受到了大众的欢迎。2006年胡戈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学界就戏仿作品是否受著作权保护掀起了激烈的讨论。

由于戏仿本身的批判性、讽刺性特征,因此戏仿作品离不开对于原作的模仿,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使用原作中的人物、题材等要素。正是戏仿作品的依赖性,使之与侵权难以划定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戏仿作品就是侵权,很多学者据此也认为该种情形属于著作权法中“为了评论原作适当引用原作”的合理使用。戏仿作为一种批评形式,必然会使用原作,在一定程度的侵害原作的某些利益。而且戏仿作品文笔犀利,是对原作的批判、嘲讽,因此不可能获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没有作者会许可他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颠覆、讽刺。但是通过戏仿表达自己观点的作品,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戏仿作品是二次创作的结果,只要其具有独创性,符合法律对于作品的规定,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此外,戏仿不同于单纯的恶搞。“恶搞”一词来源于日本词“KUSO”,原是游戏中的用语,现在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颠覆传统的创意。恶搞作为是一种网络文化,没有一定的价值追求,一般不具有批判、嘲讽之意,仅仅以娱乐为主。戏仿虽然是恶搞的一种创作方式,除了娱乐之外,还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戏仿作品更注重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达到批判、嘲讽的效果。

戏仿作品也不同于演绎作品。演绎作品是派生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演绎作品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但是戏仿作品采用的是颠覆式的创作手法——戏仿,它不是对于原作的赞赏,是一种犀利的批评。因此,戏仿作品和演绎作品是不同的作品类型,不需要取得原作著作权人的同意。戏仿出于评判的目的,原作作者往往不会授权他人对其作品进行戏仿。

对于戏仿作品,其实可以从言论自由和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得到诠释。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言论和听取他人陈述的权利。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对于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不同的读者或者观众在欣赏其作品之后会有其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选择用文字来表达其赞扬或批判的观点。戏仿是表达观点的方式之一,其可以表现为文字,也可以是视频。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胡戈就是引用原作的画面,重新创作出一个视频,来表达其对《无极》作品的不满。这种创作更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观众的好评。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作的利益。有人会因为该视频而不再去观看《无极》电影。其实更重要的是这种犀利的评判让导演、编剧、制片人情感上难以接受,是够侵犯其名誉权、作品完整权是有待商榷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言论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作的利益。言论自由和著作权之间有一定冲突。只要这种戏仿的言论是针对作品本身,没有针对作者的人身攻击,那么就不宜认定为侵犯了原作或者作者的权利。

因此,戏仿作品作为表达作者思想见解的一种方式,是作者行使言论自由权的表现,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言论自由也受到权利不得滥用、不得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限制。戏仿作为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一种方式,也要受到以上限制。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没有戏仿作品的明确规定,第三次修改的送审稿中也没有有关的规定。其实,现行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有关规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戏仿作品的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就合理使用的判断采用的《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的“三步检验法”:在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况下使用作品,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的损害著作权人的权益。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戏仿作品是欣赏他人作品之后进行的创作,所以其应该是为了“评论某一作品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况。戏仿作品虽然是依赖原作而创作出来的,但是其不可能完全代替原作。原作和戏仿作品都是作者独立创作,带有各自个性的作品。因此,戏仿作品不会影响原作的正常使用。对于是否损害原作的利益,但凡合理使用,都会是著作权人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但是只要这种损害是合理,那么作者就应该忍受。这是对于著作权的一种限制。戏仿作品是否侵害原作作者的利益,应当以是否不得不合理的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为判断标准。

用“三步检验法”的方法判断戏仿作品有时候会过于主观,难以令人信服。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美国的“四步检验法”:使用作品的目的和性质;被使用作品的性质;所使用部分的数量和内容在作品中的性质;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和价值的影响。

因此对于戏仿作品必须考虑:戏仿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批判、讽刺的评论,同时还应该区别是为了个人使用还是商业使用;戏仿作品需要具有区别原作的独创性内容;戏仿作品不可以成为原作的替代品等。

戏仿作品与侵权之间界限模糊。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具有独创性的原作和戏仿作品,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戏仿作品作出限制。凡是具有独创性、能够以某种形式固定的智力表达就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很多时候,戏仿作品既符合著作权作品的要求,又符合侵权的要件。此时,戏仿作品的作者仍然要承担侵权责任,但不得因此而否认戏仿作品的独创性。

戏仿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其戏谑、幽默的方式而广受喜爱。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戏仿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极大了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播。随着戏仿作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著作权法应该做出相应的规定,平衡戏仿作品和原作之间的利益。在承认戏仿作品合法性的同时,保护原作的著作权。

上一篇:表演艺术入门三部曲 下一篇:浅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