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晚稻育长龄壮秧\提早安全授粉栽培方法与技术

时间:2022-08-07 11:24:56

双季晚稻育长龄壮秧\提早安全授粉栽培方法与技术

【摘要】为了提高双季晚稻结实率,提高双季稻产量,本人通过系统理论分析和田间试验验证,发明了双季晚稻选用全生育期较长的籼型杂交稻、同地同品种适当提早播种、采用摆播器播种等足够稀植育能克服技术偏见[1]的长龄壮秧结合抽行留苗并加强田间管理,将结实率从60 %至70 %提高到近80 %,实现双季稻边界地区农民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同耕地双季早晚稻总产比原技术同面积增双季晚稻的15 %以上的方法与技术。此方法与技术适合在我国湖南、江西、福建及广西桂林、广东韶关等双季稻边界地区推广。

【关键词】双季晚稻育长龄壮秧提早安全授粉方法技术

在双季稻边界地区由于“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2]的限制即移栽时必须距始孕穗20 天以上,因此双季晚稻播种不能过早,从而受低温影响表现结实率较低,为了提高双季晚稻结实率和同耕地双季稻产量,本人发明了一种可以采用克服技术偏见的长龄壮秧移栽作双季晚稻的方法与技术。现简要介绍于后。

一、双季稻边界地区双季稻生产的困惑

1.双季晚稻结实率低

袁隆平院士主编的《杂交水稻学》382 页记载“杂交水稻空秕率大于30 %的占25 %”[3],由于原发展双季稻以早稻为主,故早稻在气温回升快的双季稻地区种植不存在此种高空秕率, 双季晚稻和一季晚稻混作区一季晚稻比双季晚稻扬花授粉早10至15 天以上[4],中稻齐穗时以日均气温稳定在23 ℃以上为标准[5],据全国中等农学专业教材《作物栽培学》(南方本)174 页载“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年份晚稻不受寒潮侵害,确定各地安全齐穗时要以80 %不受低温危害的保证率为依据[6]”,双季籼型杂交晚稻采用平均气温80 %22 ℃终日为齐穗期气温标准[7],而双季晚稻与中稻遗传基因相同即扬花授粉时对低温耐受力相同,所以杂交水稻结实率最低的是双季晚稻。遇低温危害时结实率很低,据试验,当籼型杂交水稻遇连续日均温23 ℃以下天气2 天时结实率减少10 个百分点以上,遇连续5 天时结实率下降40至50 个百分点。

2.在双季稻边界地区采用原技术晚稻不能提早播种

在双季稻边界地区由于有“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限制,即移栽时必须距始孕穗20 天以上,又由于早稻受当地气候条件的限制不能再提早播种,如果播种过早早稻不能安全齐穗降低结实率甚至造成早晚稻单产都低的状况,所以双季晚稻在原技术条件下不能提早播种。如果采用与杂交中稻相同的标准作为双季晚稻齐穗时气温标准,则在我国长江流域不宜发展双季稻。为了更宽地区能种植双季稻,增加粮食总产,采用原技术时就只能采用更低的气温标准作为双季晚稻齐穗时气温标准,从而双季晚稻结实率低。

二、本发明方法

把籼型杂交晚稻安全授粉终日确定为当地历年累计有95 %左右年数当日平均气温回落到21 ℃(历年累计当日平均气温约25~26 ℃),且气象资料记载中当地历年在此日前基本无(如有发生应不超过5 %左右)连续三日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3 ℃出现的临界日,即历年累计情况籼型杂交晚稻扬花授粉基本不受低温冷害的最迟日期。即将同地同品种的双季晚稻提早约6~8 天播种,选用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作双季晚稻,在双季稻边界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采用摆播器播种足够稀植培育能够克服技术偏见的壮秧作双季晚稻移栽,秧田部分进行抽行留苗,配以相关技术,提高双季稻同耕地产量。

三、长龄壮秧的概念

长龄壮秧是指在移栽时秧龄长到距始孕穗不足20天即能克服本发明的现有技术[8]“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技术偏见且移栽后在返青成活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壮秧。所指壮秧是指秧苗健壮不老化、分蘖不死亡、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栽后返青成活快。

四、双季稻边界地区晚稻提早稀播匀播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采用本方法提高双季晚稻结实率和单产,种植早稻除预留晚稻秧田每公顷晚稻多约0.05 公顷外,种植技术与采用原有技术同。双季晚稻种植应抓好以下几点。

1.合理选择和搭配双季晚稻品种

在选用早熟早稻基础上选用迟熟双季晚稻,双季晚稻选在当地夏播全生育期125~135 天或以上、中苗移栽穗平着粒170 粒或180 粒以上、分蘖力较强的品种,也可选用全生育期更长、穗型更大的超级杂交稻作双季晚稻。

2.准备好秧田

每公顷双季晚稻需秧田0.16~0.24 公顷,宜播种适期前2至3 天做好秧厢、施足底肥。宜1.65 米开厢做成厢面宽1.4 米、沟宽0.25 米、沟深0.15 米左右。

3.确定适当用种量及育秧方式

依全生育期长短、分蘖力强弱每公顷晚稻需种13.5~18 千克。在光热资源较差的双季稻边界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同地同品种比原有技术提早6至8 天播种需要采用不是栽后长3 片以上新叶就开始幼穗分化的壮秧作双季晚稻,需打破“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限制,从而双季晚稻需采用摆播器播种足够稀播匀播水田湿润秧厢一段育壮秧。双季晚稻秧龄在50 天以上且分蘖力较强的宜选用8 厘米×8 厘米播种孔中心距的摆播器播种,秧龄在50 天以下分蘖力较强或秧龄在50 天以上但品种分蘖力较弱的应选用7 厘米×7 厘米播种孔中心距的摆播器播种,所需秧龄短的应选用6 厘米×6 厘米播种孔中心距的摆播器播种。选用超级杂交稻作双季晚稻的应选用孔中心距更大摆播器播种。由于有少数窝会缺苗,应在晚稻播种后5至8 天将一窝两颗都发芽的移一棵栽于未发芽窝,做到每窝有且只有一棵。

4.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当地安全授粉终日控制晚稻播期。同地同品种的双季晚稻比原技术适当提早约6~8 天播种。双季晚稻应控制在当地安全授粉终日(各地可在当地气象部门查得)前完成扬花授粉过程。

5.合理施肥

一般中等肥力的田块每公顷本田施纯N127.5至150 千克,N∶P2O5∶K2O=1∶0.5∶0.5。秋冬时期应在稻田翻压些青草或绿肥,做秧田前要施足底肥,二叶期施断奶肥,施断奶肥后每隔7至8 天施一次促蘖肥,视所需秧龄长短施三至五次。本田所需肥料一般在本田整地时一次施入,秧田部分在拔秧留苗后应比移栽的部分同面积少施肥料尤其要少施氮肥。如果缺锌或其它元素的田块都要适量补足。提倡配方施肥,施用复合肥。

6.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并适当抽行留苗

6.1晚稻应于收获早稻后抢时移栽

尽管本法采用摆播器播种足够稀植育壮秧,其他条件同时移栽时秧龄长的比秧龄短的还是单产更低,所以早稻收后要抢时移栽晚稻。晚稻选用130天以上且分蘖力强品种每公顷除秧田外移栽120000 窝左右,选用125~130 天每公顷除秧田外移栽150000 窝左右。晚稻一般采用行距23.3~26.7 厘米×窝距23.3~26.7 厘米每窝栽2 棵,全生育期长、穗型大的行窝距适当大些,否则适当小点。移栽时要栽浅、直、匀、正且不栽隔夜秧,拔秧时应尽量少洗以利成活。

6.2双季晚稻秧田部分适当抽行留苗使其成为直播稻

夏播全生育期130天以上在中苗时移栽平均每穗着粒在170或180 粒以上、分蘖力较强的品种在双季晚稻地区秧田部分抽行留苗的一般做法是:采用1.65 米开厢育大苗 ,净秧板1.4米播种规格6cm×6cm每窝一棵的秧田可采用以秧厢两端为行留第1 行拔第2、3、4 行,余类推,第1、5、9 行留二后一次抽三留二再抽二留二,最后一次为抽三留二,或第1、5、9 行留三后抽三留二,最后三棵不拔即一行留12 棵,秧田部分即每公顷秧田留苗277 785 棵,留苗占总苗的12.5 %。净秧板1.4 米宽7 厘米×7 厘米每窝一棵的秧田 ,以秧厢两端为行 ,留第1 行 ,拔第2 、3 行 ,余类推 ,第1 、4 、7……行留厢沟边的二棵后 ,一次抽二留二 ,以后抽三留二,抽二留二,抽三留二,即最后二棵不抽,一行留10 棵,每公顷秧田留288 600 棵,留苗占总苗的16.67 %。净秧板1.4 米宽8 厘米×8 厘米每窝一棵的秧田 , 以秧厢两端为行 ,留第1 行 ,拔第2 、3 行 , 余类推 ,第1 、4 、7……行留厢沟边的三棵后 ,拔二棵留三棵即一行拔6 棵留12 棵,每公顷留303 030 棵,留苗占总苗的22.22 %;对分蘖力强、平均穗着粒多的8 厘米×8 厘米每窝一棵的秧田,也可秧厢两端为行,留第1 行,拔第2、3 行,余类推,第1、4、7……行留厢沟边的三棵后,拔二留二后拔三留三又拔二留三,即一行留11 棵,每公顷留277 770 棵,留苗占总苗的20.4 %。如果选用夏播全生育期125至130 天的在双季稻边界地区南部应采用规格6cm×6cm每窝一棵,抽行留苗留第1 、2行拔第3、4、5 行,余类推,第1、2行,第6、7行,第11、12 行每两行在两端留三棵后向中间每行抽三棵留一棵,但其中有两次抽二棵留一棵,一行留8 棵两行留16棵,秧田部分即每公顷秧田留苗323235 棵,留苗占总苗的13.3 %。如果选用夏播全生育期125至130 天的在双季稻边界地区北部应采用规格7cm×7cm每窝一棵,抽行留苗留第1行,拔第2、3行,留第4行,拔第5、6行,余类推,留苗行留三棵后抽二留二,最后三棵不抽,一行留12棵,留苗密度为每公顷秧田346320棵,留苗占总苗的20 %。还可将摆播器孔中心距设计为6.5cm×6.5cm和7.5cm×7.5cm以适应更多品种和地区使用。

7.合理管水

连作晚稻秧田期三叶前花花水,分蘖期薄水管理,移栽时本田应有6到8 厘米水,幼穗分化及抽穗扬花期均有浅水,对冬春雨水较少地区灌浆后可关深水,对冬春雨水较多地区应干湿交替湿润壮籽。连作晚稻收后要种植旱作的应于晚稻散籽时开沟排干水。

8.病、虫、草、鼠害防治

连作晚稻应防治二、三、四代螟虫、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蝗、纹枯病、稻瘟病等;尤其要注意防治鼠害、三、四代螟虫及纹枯病。提倡综合防治做到无公害种植。

9.适时收获

晚稻于成熟后收获。

五、试验情况

1.试验目的

验证同品种不同秧龄时移栽对着粒和单产影响。

2.试验年度和地点

2006 年度,内江市东兴区胜利镇五星村一社何泽光责任田。

3.参试品种

冈优608。

4.试验方法

简单对比法。

5.试验经过

在试验地田边做一厢秧田,用磷铵统一施肥后,4 月9 日用8 厘米×8厘米的划格器划格后按40 %交叉点播种一颗谷种,60 %交叉点播两颗谷种(用此法播种代替摆播器播种),在发芽后即4 月25 日中午将划格点播两颗都发芽的移一棵栽到未发芽窝,同时用尿素给秧苗施断奶肥,5 月4 日给秧田除草施肥,5 月21 日给秧田和留苗部分施尿素,由于严重缺水和田漏在下大雨的第二天移栽,移栽时都牵绳定距移栽,规格都是26.7 厘米×26.7 厘米一窝,每窝栽两棵。移栽时一次用磷铵、氯化钾做底肥施用,没有施追肥。移栽共分三次进行。8 月17 日我请市农业局、东兴区农业局中高级农艺师、五星村村民进行了测产。

6.试验处理

处理 1为在秧田留苗的,采取以秧厢两端为行留第1 行拔第2、3 行,留第4 行,余类推,留苗行留11 棵;处理 2为5 月21 日栽的4 行;处理 3为6 月4 日栽的5 行;处理 4为6 月14 日栽的2 行。移栽的一边是秧田,一边是本试验户移栽的中稻。

7.试验结果

本试验各处理面积不等不很规范,但出苗后,请试验户本社村民观察,他们都能直观看出秧苗横竖对齐又稀植;成熟时能直观看出秧田部分穗大粒多。本人和试验户本社村民也是有多年指导制种经验的制种员反复观察处理 3和处理 4都看不出大的区别。对本试验观察看出秧田长满秧苗的对秧厢泥土有覆盖遮阳作用,秧厢泥土不易干裂。以结实率80 %、千粒重28 克计,测产结果是:

水稻划格点播秧田留苗及不同秧龄时移栽穗着粒及理论产量情况表

8.简要分析

由于是在无低温对结实影响时结实的又是同品种同田同时播种的则不考虑结实率,移栽规格相同,由于此法育秧除秧厢四周最边一棵外各棵大小基本一致,因此单位面积有效穗相差较小,因此单产差异主要表现为穗平着粒数的差异。从上表看出,未移栽的比秧龄56 天时移栽的即处理 1比处理 3平均穗着粒增21.6 %,单产增21.5 %;秧龄66 天时移栽的比秧龄56 天移栽的平均穗着粒少5.6 %即处理 4比处理 3减5.6 %,则秧龄长7 天平均穗着粒少4 %,处理 4比处理 3单产少7.3 %,则秧龄长7 天少5.1 %。秧龄越长时移栽在其他条件一致时单产越低的原因是秧苗秧龄越长时根越多越长,移栽时伤根越多,需要补偿发根越多,用于补偿发根消耗养分越多;如果距始孕穗过近如不能返青成活或在幼穗分化期移栽会与幼穗分化争养分,对幼穗分化很不利。

9.本试验是播种推迟到还有十多天就是本地双季晚稻安全授粉终日控制播期时播种的,秧苗生长时较多时间处于高温阶段与双季晚稻生长时环境有类似,结果应与在双季晚稻上大致相当。

六、提高双季稻边界地区同耕地双季早、晚稻产量的依据

1.双季晚稻结实率提高

由于同地同品种双季晚稻提早播种6至8 天,从而结实率从历年平均60 %至70 %以67 %计增加到多年平均近80 %以77 %计即增加结实率10 个百分点,则增加单产12.5 %。由于在原育秧方式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 因此在始孕穗前3 叶即始孕穗前20 天移栽增产与减产因素对同耕地双季稻产量影响正好达到平衡。这点也说明在采用两段育秧(育较长秧龄时两段育秧比撒播好)并在采用距始孕穗20 天移栽情况下,比同品种秧龄短6至8 天移栽减产加上因各苗蘖平均多一叶每公顷耕地要多秧田0.05 公顷即早稻少0.05 公顷减产共计12.5 %,当采用距始孕穗不足20 天时移栽则减产超过12.5 %。

2.本技术适于选用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作双季晚稻提高单产

原技术种植不易足够稀植,秧龄不能过长,从而在双季稻边界地区多选用110 多天少数选120 多天品种作双季晚稻。本技术作双季晚稻的品种以平均130 天计。据研究同地同季节播种全生育期长10 天单产增约10 %[9],以平均长10天以上计则增10 %以上。

3.双季晚稻抽行留苗秧田部分增产

双季稻边界区晚稻秧田约占耕地的15~23 %以20 %计,秧田即抽行留苗部分单产比移栽的增20 %左右,而原技术秧田也移栽由于秧田比本田迟栽且泥土硬单产比本田还低,这样以秧田比秧田也移栽时增20 %计,则以晚稻耕地面积计增4 %。

4.摆播器播种育秧比大面积采用的育秧方式同秧龄移栽增产

本育秧方式由于足够稀植、分布均匀、横竖对齐,比撒播同秧龄分蘖多尤其低位分蘖多,在较长秧龄时不会相互拥挤而老化;比两段育秧少一个返青期且不会因随手寄插稀密不匀且多偏密秧苗素质好。移栽后返青成活快,穗多穗大粒多,比两段育秧单产高,更比撒播和旱育秧单产高,在秧龄较长时更显著。

5.早稻面积减少影响产量

晚稻要增秧田,早稻减少面积为耕地的5%,即产量约减少同耕地晚稻的4.5%。

6.晚稻移栽秧龄比原技术长6~8 天影响产量

据试验晚稻同品种秧龄长7 天移栽的单产少得多的少5%。

7.综合以上增加和减少因素,同耕地双季早晚稻总产在未计本育秧方式移栽的也比大面积采用的育秧方式同秧龄移栽增产的部分情况下比原技术种植增加产量为晚稻的17 %以上;在采用全生育期较长品种时不考虑品种增产情况下增收节支10%以上。

七、本技术的优点

1.增产增收显著且效果直观

本技术解决了双季稻边界地区双季晚稻结实率低问题,农民能直观看到无翘头穗现象。摆播器播种水田一段育秧技术解决了撒播不能足够稀植问题,在水稻出苗后很直观看到秧苗横竖对齐;双季稻边界地区推广摆播器等稀播匀播水田一段湿润育秧结合抽行留苗提高秧田部分单产约20 %且由于秧田本田为同一块田农民很直观看到留苗的穗大粒多。多年种植后同耕地双季早晚稻总产平均比原技术增双季晚稻的15 %以上。

2.减少用种量

本技术采用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做双季晚稻,每公顷用种13.5~18 千克,比原技术在边界地区采用110多至120 多天的品种每公顷用种22.5 千克减少用种量1/4以上。

3.成本低

本技术在双季稻边界地区推广, 5 户农户需2 台摆播器,每年每户需工具钱不到8元;但此技术用种量减少1/4,即每户减少约0.6 千克种子;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对种子终端销售市场分析得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平均每千克50 元[10],则每户节约种款30 元。由于采用全生育期长的品种作双季晚稻要减少单位面积上移栽的窝数,由原双季稻边界地区采用110 多天的每公顷需移栽240000 窝减少到采用130天以上除抽行留苗外移栽120000 窝左右,要减少移栽用工。育秧环节比两段育秧、盘式育秧成本低很多。

4.符合科学原理

本技术根据杂交籼稻不育系源于我国南方沼泽地,恢复系源于菲律宾,其适应长期在水中(浅水层)生长发育的特性,采用摆播器稀播匀播水田一段湿润育秧符合遗传学原理。本技术采用足够稀植育壮秧使秧苗生长健壮,从而为壮秆大穗打下了良好基础,符合库、源关系原理。

八、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在双季稻边界地区如我国湖南、江西、福建、广西桂林、广东韶关等采用适当提早同地同品种双季晚稻播期在结合摆播器播种足够稀播匀播情况下易于采用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作双季晚稻和抽行留苗并易采用克服技术偏见的长龄壮秧作双季晚稻,对农民来说不增加投入而同耕地早晚稻总产比采用原方法种植增加双季晚稻产量的15 %以上。因此建议农业部、相关省政府、农业厅立项推广本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M]2006 年版第173 页.

[2]湖南常德农业学校石友松主编.作物栽培学[M].农业出版社 1980 年5 月 第1 版 第179 页.

[3]袁隆平.主编.杂交水稻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第382 页.

[4]袁隆平.主编.杂交水稻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第459 页.

[5]袁隆平.主编.杂交水稻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年第333 页.

[6]湖南常德农业学校石友松主编 作物栽培学[M].农业出版社.1980 年5 月 第1 版 第174 页.

[7]袁隆平.主编.杂交水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第449 页.

[8]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M] .2006 年版.第144 页.

[9]袁隆平.主编.杂交水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第352 页.

[10]刘敬宗.由杂交稻种子价格疯长产生de联想[J].四川农业科技,2011 年,第4 期,54 页.

上一篇:黑龙江水稻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灾害的发生及其对... 下一篇:清除柑橘黄龙病树 保护容县沙田柚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