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海万漉,沙里淘金——公务员心得体会之“1、2、3”

时间:2022-08-07 10:18:06

千海万漉,沙里淘金——公务员心得体会之“1、2、3”

成功,是你要不要,而不是能不能。你要,你就能;你一定要,你就一定能。

——题记

从公务员一路走过来,风雨兼程。我想对师弟师妹们说的有太多太多,但归纳整理起来却发现又太少太少,只有“1、2、3”。我愿意把我公务员心路历程中体验的最精要、最管用、最奥秘的?、2、3”与大家分享。

“1”——1个规划

“规划”即一个人的人生设计。游一座山,需要导游,人生更需要导游!可是与游山玩水不同的是,很难请到最好的人生导游。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进行自我人生设计,当好自己的人生导游。那么,在选择报考公务员之前,我们应当首先静下心来对自己作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理性分析。一是自己的性格、特长、志趣适不适合当一名公务员,从事政府机关工作;二是自己对物质待遇的要求在哪个范围,大多数公务员岗位只能提供中等或中等偏上的薪水和待遇,这是否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三是自己一旦当上了公务员,是否有足够的施展才华、发展自我的舞台和空间,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只有在慎重思考,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后,我们才可能做出一个正确的人生抉择,才不会随意盲从,随波逐流,甚至徘徊在“考公务员好还是考研好?”的选择上迷失方向。记得一则故事里讲一个人来到天堂的叉路口,问天使,走哪条路好?天使反问他:你要到哪儿去?只有你的目的地定了,才能定你走哪条路,怎么走法。没有目的地,就无所谓路,也无所谓路的好坏。这个故事对我启法很大,其实,人生的成败,实际上就是各种选择的正误造成的!这就是人生设计的意义。

“2”——两类修炼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深深感受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只是为获取资讯、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心灵、行为、人格本质的修炼和塑造。我们要利用大学里有限的宝贵的时光进行五类修炼、即心志修炼、品性修炼、智慧修炼、能力修炼和体能修炼。这里,结合考公务员的这段心路历程,我就仅谈谈心志修炼和能力修炼,这两者非常重要。

首先是心志修炼。心志修炼即开发心理潜能,强化精神动力的训练。公务员岗位的竞争除了智能上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心力和意志上的较量。欧阳修说:“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这句话在我身上得到了证实。去年11月29日,我怀着试一试,碰碰运气的心态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虽然之前也手忙脚乱地准备了一阵子,但最终还是给公务员考试划上了句号,留下了少许的遗憾。取其说这次的失利是自己“力不足”,倒不如说是“心不足”,因为其实在考试前,我已经输了,在心力上输给了别人,也输给了自己。面对残酷的竞争,我缺乏足够的信心、决心和勇气;缺乏一种战胜自我、挑战自我的坚定信念。自然,失败在所难免。而在第二次参加重庆市地方公务员考试时,我就吸取经验教训,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励志,为了使自己骨子里有一种必胜的信念和克服千难万阻的意志力,我每天都大声地重复几遍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成功,是你要不要,而不是能不能,你要,你就能;你一定要,你就一定能”。当在复习中产生焦虑、浮躁的情绪时,我就暂时中断复习,认真调整心态,或散散步或听一听舒缓的音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和节奏通向灵魂的深处。”像贝多芬的《英雄》、《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这些音乐作品非常好,不仅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而且还有助于启发智慧,训练思维,使人听后勇气倍增、斗志高昂。而这些心志修炼对我后来笔试、面试的成功帮助了不少。

再谈谈能力修炼。公务员考试分《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主要是考查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归纳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不同的题型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答。除了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技巧外,平时的积累也至关重要,我们应既注重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实践的积累,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有意识地优化思维,看待分析问题时养成既能正思、反思,又能合思;既能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又能立体思维、抽象思维的习惯,不断地培养我们的辩论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复习中,大家可以搞一份“能力实绩表”,用一张纸把公务员考查的能力相对应的题型用大字标出,当我们完成了一项测验或一个阶段性目标,就用红笔涂上记号。这样,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啊,我又进步了!同时,从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哪些题型是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表的颜色用红色效果最好,好识别,而且是暖色,能给人鼓舞性的激励。

“3”——三条法则

第一条法则——“压力法则”。人都是有惰性的,谁都贪恋暖暖的被窝,谁都喜欢自由地玩乐。人只有在一定的压力下,才能激发潜能。压力是促进进步的最好动力。台塑总裁王永庆特别推崇压力法则。他说“人无压力不进步,井无压力不出油”!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刚刚开始练习写申论文章时,我很不愿动笔,写起来又很拖拉,写写停停,好像老牛拉破车似的,随着考试时间的日渐逼近,迫于无奈,我逼迫自己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一篇申论。完不成,将接受惩罚,并让一向对我要求严格的父亲监督执行。没想到这种方法很有效,压力驱动下,大脑就容易涌现出灵感,而且无形中注入的一种对失败的恐惧感转化为动力,行文也流畅了,写作速度也加快了。正如创造学之父奥斯本所说的“谁被逼到角落里,谁就会有出奇的想象”。当然,压力不能过大。压力过大,会把人压怕压趴;压力适度,不但是行动的最好保障,而且往往能把潜能发挥到极点。因此,我建议大家习惯于承受压力,比如在练题时,先统计一下上次花了多少时间,如果花了5分钟,那么这一次能不能只用4分钟甚至3分钟呢?不断地跟自己竞赛,跟时间竞赛,给自己一点压力,这对提高公务员考试速度是大为裨益的。

第二条法则——“专一法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掘许多口浅井,还不如花同样的时间的和精力去掘一口深井。我在选定考重庆市公务员后,毅然放弃了任何一家企事业单位面试的机会,有广州一家上市 公司聘我做公关的,有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聘我做管理的,有交通征费稽查局聘我做税征的……但我都谢绝了,我为什么放弃这么多的机遇,因为我认准了当一个公务员的价值,斩断自己几乎所有的退路可以使我全身心地投入。没有退路,就无从逃避,就只能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只能百折不挠地勇往直前。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赌注人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每个人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不同,大家不一定像我一样要采取斩断后路之举。我只是提倡专一这种精神,就好比在军事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致敌一样,集中我们全部精力去攻较易突破的一点(而不是两点),这是容易获得成功的。

第三条法则——“精进法则”。精进就是勤奋努力地进取;采用最好的途径和方法高质、高效地进取。公务员考试从报名到开考一般有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呢?我在这里向大家提供几个比较好的复习方法以供参考:一是时间管理法。我们要学会摸索出自己每一天的“生物钟”,弄清自己是“百灵鸟型”还是“猫头鹰型”,找准自己在一天当中什么时候脑子最灵活,效率最高,总结出规律加以利用,在脑子最灵的时候进行最重要的工作;也可根据公务员考试科目的时间安排,调整自己大脑的兴奋点,像我就是坚持每天上午9:00-11:00练习《行政能力测试》,下午1:30-4:00练习一篇《申论》,余下的时间再作一个统筹安排,大致分成练题、记忆、看报几个阶段,力争使每天的复习都充实而高效。另外,在一些小的时间片段上,大家也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的时间片段累计起来非常可观,学会利用这些不起眼的时间片段,在相同的时间,我们做的事情就会比别人多很多,我建议大家专门准备一个“时间管理本”,每天记录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并统计总结自己一天下来哪些是有效时间?哪些是无效时间?这个方法大家一定别小看,这是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特别推荐的管理时间的第一要法。我试过,很有效的。二是系统整合法。在复习中,我比较习惯于整理归类,凡是网上、资料上搜集的一些笔试、面试的典型例题和自己易错的题目我都按考核能力分类整理成一本习题集,就像韦小宝将寻找到的一堆碎羊皮拼成一张藏宝图一样。这种复习方法既节省时间又容易归纳思路、掌握技巧、举一反三。在积累申论素材上,我也准备了一个厚厚的摘录本,将报刊杂志上一些较好的报道和评论都剪贴或摘录其中,并归类整理,日常经常翻看,记忆背诵。渐渐地,也就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套路和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内参选编》、《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杂文选刊》这几份刊物非常不错,内容信息量大,涵盖面广,文章质量也高,许多评论都是符合申论要求的“申而论之”,大家可以借鉴一下。三是借力互助法。在复习备考公务员中,这种方法很重要却不太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思维定式和局限性。如果我们学会“借”的艺术,善于借助他人的智慧、借助他人的资源、借助他人的人脉,我们就一定能加速成功。“好风凭借力”,因此,大家在复习中可以自主地组建一些学习团队或组织,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定期碰头交流彼此在复习中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复习过程中搜集的信息资源,共同探讨一些难题和易错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个合作互助是以“信任”二字为基础的,所以团队小组的成员一定要开诚布公、坦诚以待,这样才能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益智,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复习效果。当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自己先助人,才能被人助。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以帮助他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求相助,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一切从自己做起,只有自己先做到肯助人、乐助人、广助人,才能使他人肯助我、乐助我、广助我.

上一篇:学科教研组长工作总结 下一篇:当庭裁判:践行公正与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