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法之浅见

时间:2022-08-07 10:14:03

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法之浅见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相机创设最佳教学情境,采取"自由、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小学语文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自如。

关键词:语文兴趣;创设情境;方法多样;和谐氛围;宽松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29-01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便会积极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谓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喜欢或爱好的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份,也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的,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活动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和感受。

1.课堂调控,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1.2 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1 抓住时机,以生活再现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自然环境,抓住生活中的特定场景进行教学,对所学知识将起着水到渠成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冬天"这一单元内容时,恰逢下大雪,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们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大自然中,有意让孩子们观察下雪时、下雪后的一切自然景物有何变化;又让喜欢画画的孩子在雪地上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图案;还让孩子们练习说"下雪了,小树像什么,房子像什么,马路像什么"等句式。在这些真真切切的情景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从中感悟到了冬天的神奇、美妙。当学生回到课堂中时,再来学习《冬天是个魔术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学生们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作者所描述的自然景色的感悟也就迎刃而解了。

2.2 以实物演示情景。在语文教学中,凡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物,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学生的情绪上,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用一只小瓶子和一堆小石子来演示文中的情景,并通过这一演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象在只有一只水瓶子,而没有一堆小石子的情况下,乌鸦还能用别的什么办法喝到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实物演示,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又演示了乌鸦喝水的许多种办法,这不仅使学生体味了知识,而且延伸了知识的内涵。

3.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加感情投入

3.1 激励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信心激励是营造一种保护学生自信心的氛围,呵护学生信心的这颗幼苗,它像阳光、空气和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启发着他们的巨大生命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他们成功、成才的理想信念。对于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差生",只要教师充满爱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真心善待他(她),赏识其闪光点,激发其求知欲,激励其自信心,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求知、探索、积极思维和学有所获的快乐,而迸发极大的学习热情,愉悦的探索求知,扬起理想信念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

3.2 感情有一种巨大的熏陶力量。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知识和真理本身是冷峻的,是没有感情的,它必须借助情感的力量来唤起人们对它的追求欲望,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情感纯朴真诚,丰富而脆弱。他们渴望教师的真情回应,学生一旦感受到这份真情厚谊就会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真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感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价值,而不动感情的教学只会带来学生的疲劳。"

4.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一是给足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及质问疑难的时间。二是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条件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信息,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在内容上、形式上、时间上都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例如笔者在教"大海"这一内容时,发现孩子们并不满足书本上的一点知识,他们探索海洋的兴趣很浓。于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看谁知道有关大海的秘密最多?"让孩子们采用询问家长,翻阅书籍、图片,上网寻找等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当孩子们把他们各自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时,深深感觉到这种探究学习所获结果是课堂教学中无法取代的。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不再压抑沉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教师只要善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动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语文教学必将获得成功。

上一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浅究 下一篇:构建新型初中数学开放式课堂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