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教学与问题设计

时间:2022-08-07 09:02:04

讲读教学与问题设计

摘 要: 讲读教学在单元中占有重要位置,体现了课文的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而讲读课中的问题设计不仅关系重点的突破,而且关系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为此,讲读课中的提问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 讲读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

为了使问题在语文课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讲读课中的问题设计,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课堂提问的准备

备问是提问的前提,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认真备问。这样,一可避免信口开河、随意乱问的一问一答式;二可通过有准备、有目的地问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三可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种能力。要想上好一节讲读课,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提问。为了完成教学要求,突出训练项目,使学生真正学到基础方面、技能方面、写作方面的知识,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把重难点都寓于问题之中,同时还要在问题中体现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之环环相扣。例如:《炸暗堡》一课中的第四段写了舍身炸暗堡的过程。这一段写了的神态、形象、动作,还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说:“他想到了祖国,想到了人民,想到了隆化城的解放。”这个问题的答案课文中能够找到,学生不难回答。于是我又问:“他还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答:“没有。”我否定了学生的回答。用手托住炸药包,导火索不断冒着白烟,牺牲离他越来越近了,他还会想到什么呢?使学生有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明白当时思想上已经知道托炸药包将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宝贵生命换取隆化城的解放,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课堂提问的分寸

(一)显现亮度:就是说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讲究感彩,更要力求改旧创新,开拓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问题要提得准确,按照问题的逻辑关系,安排问题的程序、条理要清楚。例如:在教学《跳水》一课第一段时,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环游了世界的一艘轮船正往回航行,由于完成了任务,心情自然轻松,因而有闲心逗猴子”。根据这个内容,我把故事的重点放在起因的先决条件上,问:环游了世界的一艘轮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两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没想到的。此问,看起来很难回答,但让学生反复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就不难回答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这种环境中,人们才有闲心拿猴子取乐。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起来,使之处于兴奋状态。懂得了这个问题,不仅点明了事情的起因,而且有隐情下文的作用,紧扣作者思路。

(二)力求精读:所谓问题的精读,就是提出的问题内容清楚,明确答案的范围限制,这样可避免回答问题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概括能力。讲读课成功与否,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在于问题的精炼程度,一问一答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应该多形式、多方法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智慧。自己发现问题、创造问题,教师启发引导。例如:《第一场雪》一课的最后一段,为了使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我没有采取这样的提问:课文通过什么说明什么概括文中的中心思想,而是恰当提一个既能体现中心又容易理解的问题。如作者通过描写雪后情景,表达对雪的赞美之情。树上的积雪被太阳一照、被风一吹,便落下来了,作者不写这实在的景物,而写积雪是被孩子们的笑声震下来的。采用这样的反衬写法,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再如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相信这场十分及时的雪,一定会促进明年小麦的丰收。”这句话表明作者肯定这场雪下得及时,会促进丰收,是一场瑞雪。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答:喜悦,赞美之情。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我抓住这一点提出问题,课文几处都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到底喜在何处?通过回答学生明确了中心,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意图。

(三)挖掘深度: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课文反映的事物的本质,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进一步地锻炼和发展,必须针对课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作者写小女孩的死,为什么不直接写小女孩如何痛苦,而写小女孩两颊通红,脸上挂着微笑呢?这个问题难度很大,需要学生把现有知识调动起来,开阔视野,展开想象,深刻理解作者这种反衬写法。小女孩带着美丽的幻想死去,幻想越美丽,越能说明她在实际生活中缺乏欢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机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加深问题的难度,在语文学科中,讲读教学很重要,所以教学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提出准确的问题。

(四)设置程度:在问题设计中,注意了精度、深度是不够的,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考虑问题的层次还很浅,对于精问、深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新高度,既面向多数,照顾“差生”,又有难度,培养尖子生,使课堂紧扣重点、跨度适当。

讲读课文中的问题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中现成的问题往往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学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精于讲解提示,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对问题进行精选和组合,这是课堂提问中最重要的一步。

上一篇:体育单招考试英语书面表达历时研究及备考策略 下一篇:基于“问题导学,异质合作”教学模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