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的中年人

时间:2022-08-07 07:36:49

苦恼的中年人

人到中年,身体的生理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精力逐渐减退。而当此期间却又是心身负担最为沉重的时期。在事业上,许多人是单位的骨干,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并且还有职称的晋升、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诸多压力;在家庭中,中年人扮演的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上有老父老母要照顾,下有儿女的学业、求业要操心。这些苦恼长期困扰中年人,必然会影响到健康,而产生心身疾病。只有了解了这些苦恼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则可以减少心身疾病的出现。

衰老感

中年以后,身体慢慢衰老,这是客观规律。当有一天发现自己脸上皱纹增多,皮肤松弛,白发增加,动作迟缓,体力不支时,常会感到老化的威胁,但在心理上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个事实。为了证实自己仍具有年轻人同样的精力和体力,常常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去做难以承受的事情。由于强烈求成和较高的抱负,周而复始的日常工作,付出艰辛劳动,导致持续紧张,结果就会出现容易激动、烦躁、多愁善感、失眠多梦、抑郁、多疑、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这时也是中年人的“易损期”,稍有伤感的事情发生,就有可能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暴跳如雷,或涕泪俱下,或抑郁沉默,如此等等。多数中年人力不从心之感越来越明显,有的由于从事职业多年所致的伤残以及艰难岁月中遗留的顽疾,可以使人“未老先衰”,也使得某些中年期男女开始为防止老化而忧愁,而这种感觉对人是非常有害的。

紧迫感

紧迫感实质上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每一个中年人都承担着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责任,但由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断变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工作和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等干扰因素,抵消了中年人对工作做出的努力,因而造成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常觉得有做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一刻也不能放松,常常会有紧迫感。在这种压力之下,人的神经细胞高度兴奋,因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久而久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食欲下降、腹胀等,如果长期不愈,就会对身体产生致命的威胁。

苦闷和烦躁

苦闷和烦躁是不少中年人的最常有的感觉。一部分中年人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年轻时产生的那种想干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的梦想基本上已不存希望。一种梦想难以实现、事业不成功的痛苦常困扰着中年人;另一部分中年人感到日已过午,因而迫切地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常常事与愿违,故常会出现苦闷和烦躁。

中年时期的人们在经济上的负担也是最重的,大都承担着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责任,此外还要适当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即使不添置高级消费品,起码还要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等,这些均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经济拮据的中年人来说,常会自责无能,从而产生苦闷、烦躁的不良情绪。

一些人由于在中年前期劳逸结合得不好,或体育锻炼不够,加上工作和家务负担的加重,体质下降较快,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现象,各种慢性病相继出现。据对天津市近7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来看,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46%。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压力,这是一些人进入更年期时情绪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更年期男女生理上出现的障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述消极情绪,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

进入中年期,工作条件和家庭生活都可能发生许多较大的变化,比如工作上面临退休;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自身作为父母的权威地位日益降低,甚至有时要被子女所左右,对思想和心理的冲击可引起苦闷和烦躁。此外,中年人夫妇分居和离婚率的大大增加,丧偶的比例上升,亲人患病,子女的意外事故等,这些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不适应,也会使人心理掀起波澜,使原来就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的中年人受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带来许多烦恼,处理不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发生心理疾病。

忧虑、焦虑

由于进入更年期的男女,对正常的生理现象或偶然的生理变化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了解,自认为睡眠时间减少、食量下降、记忆力衰退是自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绝症,忧心忡忡,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病倾向,这种心理上的疾病、恐病感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形压力,时间一长,必然影响生理功能,降低免疫力,反而让病邪有机可乘,将自己的注意力陷入身体不适及苦恼的重围之中,进而对完成本职工作或接受新的任务会感到信心不足,对个人的前途容易滋生忧郁悲观的情绪。有些中年人,由于身患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溃疡病等,思想包袱沉重,缺乏治疗的信心,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灰色”心理病

心理“灰色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赫白格教授在心理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与更年期症状不完全相同的综合征。它好发于中年男性,主要特征表现为人的性格和心理发生突变,常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缺乏决断,而自己却否认有任何毛病。

心理“灰色病”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所致。在生理方面,进入中年后,身体的成长由缓慢而停止,甚至出现衰退,人变得容易疲劳,皱纹、白发的出现,形体变胖等,使人产生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之感,从而影响心理平衡,严重者出现心理疾病。在心理上首先产生的是对工作和生活的厌倦感。熟悉的工作,缺少变化的生活环境,使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其次光阴消逝,当蓦然回首,想到以往岁月虚掷,再对今后自己又能有多少作为、多少成就难有期望,思前想后,心情十分惆怅,难免会产生“灰色”心理病。

对此种种,中年人应该正视现实,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中年期的特点,才能对这些变化进行自我调节,达到适应的目的。其次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而乐观是必不可少的;养成不计较小事,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应学会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一种稳定而乐观的情绪。第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善于同性格、爱好、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相处,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要注意不断增进对周围人的了解。记住,只有多交流、多了解、多信任、多尊重,才能缩短彼此心灵距离,才能减少和避免各种不愉快。第四,丰富的业余爱好和体育锻炼有益于健康,弹琴、下棋、书法、跑步、打球等都可陶冶性情、增强体质。如此才能摆脱中年人的苦恼,愉快地度过中年期的每一天。

上一篇:拳学与炼气 下一篇:从《论语》看孔子的卫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