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的品牌建设现状浅析其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时间:2022-08-07 06:54:12

从河南省的品牌建设现状浅析其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5-014-02

摘 要 目前河南省的品牌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已经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但是在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上与一些“品牌大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品牌的国际化征程也困难重重。究其根源,品牌建设需要良好的品牌环境,而品牌环境的改良则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全球低碳经济的浪潮下,面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河南省能否走好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将影响着品牌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 品牌建设 品牌环境 产业结构

一、河南省知名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立足省情,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莲花味精产量居亚洲第一位,安彩玻壳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相继成长壮大,涌现出了“双汇”食品、“新飞”冰箱、“安彩”玻壳、“宇通”客车、“风神”轮胎、“三全”食品等响当当的知名品牌。

由此可见,我省的知名品牌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品牌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品牌大省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名牌大省,在走向“名牌大省”、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征程中,还有许多等待跨越的路与沟①。

1.深沟之一:数量上的差距

这里所说的“数量上的差距”是指河南省缺乏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与国内的一些品牌大省在数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据有关统计数据表示,世界级品牌占全球品牌数量的比例还不到3%,但是其产品却占据了全球市场40%以上的份额,销售额更是占到50%以上,在一些电子信息产业更是超越了90%。

这曾是中国缺失的,更是河南缺失的。比如说,2009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入选国家数共计28个。从品牌数量的国家分布看,美国占据500强中241席,比去年少2席。法国以46个品牌数位居第二,日本以40个品牌入选席位排名第三。其它入选品牌最多的国家分别是英国(39个)、德国(24个)、瑞士(22个),而中国仅有18个,其中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工商银行(ICBC)和国家电网(State Grid)分别位列63名、70名、91名、95名,其余的品牌多数在400名到500名之间,中国与其他品牌大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河南更是没有一家品牌进入世界品牌500强中,即便是在2009年度中国品牌500强中,河南也仅有双汇、宇通、新飞、思念等8家入内,而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中河南排名最高的两个品牌双汇排到71名,宇通排到87名。

2.深沟之二:质量上的差距

这里的质量,主要是指名牌产品在行业上的分布,能否体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水平,是否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国际化潜力的特点。这里所说的“质量上的差距”是指河南省的品牌结构不尽合理,现有名牌由食品工业“唱主角”。

目前河南竞争力最明显的产业是食品产业。河南的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食品加工也已形成多个产业集群:肉制品产业集群、方便面产业集群、速冻食品产业集群。河南食品行业的优势,为河南赢得了中国食品基地的称号②。

虽然我省的食品工业发展的不错,但从整体上看,我省的名牌产品结构目前仍受制于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呈现出传统工业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的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的形态。从产品生产的导向看,我省名牌产品的生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源性的导向,尚未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虽然我省名牌产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产品创新不够,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不宽;从产品的外向角度看,我省名牌产品的自主品牌出口量小,出口品种单一,附加值普遍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③。

3.深沟之三:河南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够强,对国际、国内目标市场普遍缺乏长远性、战略性思考,是河南省企业的通病之一。企业品牌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品牌的战略认识不到位,重有形资产增值,轻无形资产增值;

二是对品牌广告宣传投资少,久而久之将降低其在同行业或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

三是不注重对品牌的保护,遇到产品被侵权假冒时,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其商标专用权;

四是不注重对商标品牌进行研发、创新,一标用终身,不懂得商标的防御性保护,缺乏品牌创新的前瞻性和预见性④。

现代经济竞争首先是区域竞争,区域竞争是区域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是优势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优势品牌的竞争。我省若没有一批知名企业,若没有在国内外市场上打得响的知名品牌,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我省亟需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地位,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大环境

1.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形势

目前,全球经济结构面临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过度依赖负债和信用支撑、超前消费的模式,近来储蓄率有所上升,消费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有所减弱。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提出“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客观上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压力和制约。同时,面对日趋紧张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受到各国高度重视⑤,节能环保产业也存在着从发达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国家延伸的趋势,我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环保市场,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经济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使工业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品种质量和管理提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有所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将继续增强。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还很多,其中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的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现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竞争力不强,许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滞后。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然而,产能上去容易下去难,产能过剩矛盾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此外,在开展结构调整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政策性强(地方政府为了维持GDP可能让产业结构调整流于形式)、组织协调难度大(进行产业重组和兼并必然要面临失业人数增多的压力)等等问题,因此,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

三、河南省品牌建设上的差距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之一

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企业的品牌建设也处于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从根源上说,优势品牌的培育关键在于品牌环境的建立,而品牌环境的改良则有赖于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集约化、清洁化、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全省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规模化、效益化,才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利于品牌培育的大环境。

通过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仍存在着以下三个突出问题:一、产业层次低。对资源、能源、原材料依赖比重大。二、名优产品少,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有限。三、服务业严重滞后,尤其是生产业发展不足。

这种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的产业结构,整体效益不高,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使得这种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折射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既要激发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又要利用结构调整的外部压力,还要创造加快结构调整的良好条件,不断推动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我认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代表未来经济、技术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因此,我们要抢占先机,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现有和潜在优势,选择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完整产业链,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⑦。

第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整合资源,努力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或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受阻,企业纷纷转而争夺国内市场,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已经成为增强河南市场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对传统的机械、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要防止产能过剩问题,着力进行优化升级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对具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要注重规模和效益的提升。

注:

①雷路展.发现河南品牌力量.河南日报.2006.08.16.

②胡心洁.食品加工河南品牌阵营的一个典范.河南日报.2005.06.15.

③孙银辉,李强,张建武.实施名牌战略,助推中原崛起――我省实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河南日报.2010.08.10.

④李世顶.品牌改变河南.经济视点报.2007.12.27.

⑤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特别关注(第三期).中国工业报.2009.12.22(002版).

⑥张廷建.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河南日报.2010.01.07.

⑦万钢.展望2010“四轮”驱动促转变.人民日报.2010.01.04.

上一篇: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下一篇: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