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平:我在美国的那十年

时间:2022-08-07 04:46:10

再过12天,就是原中国男子篮球队教练张卫平61岁的生日了。这位花甲老人至今仍活跃在篮球圈,只是,从运动场转向了解说席,在央视参与篮球赛事的解说。

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张卫平征战过国内外比赛千余场,退役后完成大学专科学业,30岁出头进入国家队执教,进而1988年奥运会后离开国家男篮赴美国深造、工作(将近10年),他的运动生涯、人生轨迹,给一拨又一拨走下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们,呈现出再创人生二次辉煌的“张卫平模式”。

在中国,要成为一名运动员,讲究的是早期专业化,往往都是训练结束后再去接受其他教育。所以,在许多人眼里,运动员曾经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不过,张卫平却不这么认为。

我最早是在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打球,在业余体校搞体育的孩子们一般都不太读书,心思全在练球上,如果训练的成绩好,被教练认为是“苗子”的话,就会被选进专业队。相对而言,训练水平越高的运动员,他的文化水平就越低。这一点局限了我们中国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因为文化程度会妨碍其理解教练的意图。

我退役后,是作为北京体委选出的十个优秀运动员之一进入体院当插班生的,人家都已经学了一半了,再加上我是初中文化水平,直接进大学学习,困难重重。

但运动员特别适应竞争,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专业水平越高的运动员文化课成绩越好。当时,我们的同学中很多人是高考进入大学的,但是他们学不过我们这些后来进去的专业运动员,而一般的专业运动员又学不过那些运动成绩特别好的运动员。我在这时才体会到,我们这些当过运动员的,都是一门心思要赢的。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张卫平以探亲名义来到美国。美国的篮球是世界上最好的,没有人敢跟他们叫板,于是,张卫平到了美国却干不了篮球,一切从零开始。

我最先到芝加哥,因为当时我太太在芝加哥大学学习。那时我已经三十七八岁了,虽然在体院学过两年公共外语,但想要和美国人沟通实在差得很远。

到美国之后,我在工作上从零开始。也就是说,过去二十多年的体育投资,到美国全等于零了。这不光是我一个人如此,我相信任何到美国来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中国的医生在国内是主刀的,到美国之后能在医院打杂就不错了。

当年前苏联的那个率国家队在奥运会上赢了美国队的篮球教练,到美国后也只希望做一个大学校队的主教练,并说明自己可以不要钱。虽然这位知名教练进了“美国篮球名人堂”,但美国人就是不要他教。

我在芝加哥大学时,一边在大学图书馆做兼职工作人员,一边在校队做训练员,工作就是拎一个冰桶,在练习场边上一坐,一有人受伤赶紧冲上去做处理,这些我们在体育学院时是学过的。但是也有我没学过的,比如说给运动员裹脚,这件事情听起来简单,但却很专业,你得现学。在美国打篮球,无论你是哪一级运动员,只要你去训练,就得先把脚裹上。这种裹脚的方法就是先拿薄薄的海绵把运动员的脚包上一层,然后再拿绷带把脚绷上,这样把运动员的脚“固定”了,能起到保护作用。裹上脚的运动员穿上鞋袜后,外人是不知道其中奥妙的。经过这样裹起来的脚不容易受伤,照样跑跳。打完球之后,拿剪刀剪开就行,裹过脚的东西就扔了。

虽然,作为一个原中国国家队的教练到美国去裹脚听着有点丢人,但是我能够拿到这种“裹脚”的工作还是经过副校长介绍的。干这个工作每小时的工资是5美元,因为我是学生兼职,所以薪水并不高。

后来我又去了财会稽查室,在付账部门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我知道整个芝加哥大学每年的教育经费是20亿美金,可是学校给击剑队主教练一年的薪水却只有5500美元。相比之下篮球项目比较特殊,篮球队的主教练工资挣得不少,很多都是年薪十几万美金的,但如果不是主教练,那薪水也不比其他运动队高多少,美国杜克大学篮球队的主教练一年能挣十几万美元,但他的第一助理教练的年薪却只有一万多美元。

其实,美国人就是要当第一,只有最好,才能得到最多。

“运动员从小到大都是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竞争意识无论在什么方面都能体现出来。”这是在体育学院学习时,心理学老师对张卫平说的。篮球运动员出身的张卫平也把竞争意识带到了美国。

后来我在芝加哥大学财会部门找到了全职工作,负责为学校做账单。我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计较”,这样才会“吃小亏占大便宜”。

刚到那里工作时,我是一个新手,什么都要从头学。当时部门规定职工第一个月里一个小时里要做出多少账单,出错率只能限制在多少以内,做不到就走人。我在这个部门做事非常用心,后来就成了部门里做账单最快的人。可能也有人能够比我做得更快,但是他们不愿意多做,因为多做也不可能多拿一分钱。我倒不是有意识要和别人比,我是一直在和自己比,这个月我每小时能做20张,下个月我就想做25张,最后干脆就一人做两人的事情。虽然这份工作时常做得我头昏脑胀,但是我就是不想跌这个份,就是要做得比人家好。

1991年,我来到洛杉矶。那时, 在美国经销中国青岛啤酒的莫纳克公司要找一个中国人在洛杉矶做业务代表,申请这个工作职位的人有100多个,几乎所有人都比我更合格。因为我一来从来没有做过推销工作,二来以往做过的事情和啤酒行业根本也不沾边,但是最后,公司百里挑一只要了我一个人。其中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工作需要申请人原来的雇主为其推荐,我就提出让芝加哥大学财会稽查室负责人做我的推荐人。后来同事告诉我,其实我根本就不够申请这个工作的资格,但原雇主给我的推荐评语实在太好了,而且芝加哥大学是个可信赖的大机构,所以主管说:“我们不要你都不行。”

进入公司之后,我并不需要直接卖啤酒,因为莫纳克公司只卖啤酒给批发商,零售啤酒是由全美国的550家批发商来做的事情。我的任务是在市场上看一看各方面的情况,服务好不好等,对于这些情况我每周都要给公司写报告。

这个职位是没有人监督的,所以他要求这个人是真正干活的。一个星期下来你要填一个单子说你在过去一周内的工作行程,再写上几条情况汇报,但事实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去过这些地方,没人知道你干没干活。但即使是半职工作,又很方便偷懒,我也丝毫不愿意松懈,我做事的宗旨就是“只要你做事,就有人在瞧着你”。

我的这个宗旨和做法后来又给了我很大帮助。公司里当时分散在全美各地和我一样做这份半职工作的人有很多,但先后都被解雇了,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还被升为美西销售经理。

1994年1月,我升为地区经理,当时很多人和我竞争,而所有经理资格条例里,我只符合一条,那就是“会说流利的中文”。但是,凭借我过去的工作成绩,我还是得到了这个职位。

这个职位的任务比我以往的工作提升了一大步,主要是到整个美国西部10个最大的市场去观察,过了半年多之后公司又给我加上了5个市场。我的工作日程是一个月至少要去两次旧金山,公司专门有人给我订飞机票,到了后自己租车去办事。一般情况下我一个月内会有三个星期在外面,周末回来只有一个星期在洛杉矶的家里住。

说句实在话,我的英文水平很差,写出的报告也不够专业,但是上司并不挑剔,只要把他要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就行了。我在美国那些年,对于生活很满意,但我还是惦记着我的篮球。人这个东西真奇怪,有些事情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于是,之后我回到了祖国,在篮球解说席上重温自己的运动员生涯。

张卫平是央视篮球解说席的常客

原中国男篮二中锋张卫

上一篇:“混世魔王”马拉多纳如何演绎带兵之道 下一篇:男子版“灰姑娘”的爱情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