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PO平台互动式课型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07 03:23:51

EEPO平台互动式课型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关键词】有效教育 平台互动式

课型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15-02

自2004年3月玉林市玉州区引进EEPO教学方式以来,在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笔者将EEPO教学理念大胆地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平台互动式的探索较多,使用也较多。十来年坚持使用下来,课堂教学不断得到优化,教学效率也稳步提高。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探讨,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弄清授课的关键项

教师运用平台互动式课型必须弄清授课的关键项。关键项也称关键要素,即本课的教学目标。这目标可以是基础知识,也可以是能力培养,当然还可以是思维拓展。如何在平台互动式教学中多途径地寻找关键项呢?这就需要教师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们团队中的一位老师上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陌上桑》时,以“人物描写方式”作为关键项来处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们团队经过共同分析,认为以“心理美”作为本课关键项会更加好。

关键项要设置得出彩,教师就要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使所建的平台突出而不单一,活泼而不紊乱。如讲诗歌时,教师可运用“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对意象、意境进行多角度分析,教学生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从而由直观的审美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符号分析;讲散文时,对于写景状物,教师可运用绘画中的“粗细线条”“写意”“泼墨”等术语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写法分析;又如训练朗读时,教师可运用五线谱知识培养学生充满情感、乐感的诵读习惯,从而增强学生语感;讲游记文体时,教师可利用旅游地图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等。例如,笔者在执教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长征组歌两首》时,通过看图、学歌、模拟军事演习等方式,很好地融合了政治、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抓住“理解长征路线及意义”这一关键要素不放松,进行知识的落实与巩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抓准授课的关键项,紧紧围绕授课目标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二、一节课中的平台设置

在运用平台互动式课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标准性平台的认识似乎比较模糊,对如何设置平台没能很好地理解透彻。尤其是刚毕业的老师,这也想抓,那也怕丢,结果就设置了5―7个甚至更多的平台。一节课下来,设置多少个平台为宜呢?笔者认为,一节课所创设的平台,应当是教师指导学生去构建的。教师自己首先应对教材有整体的认识,并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学生。一般而言,一节课设置2~3个平台就可以了,一般不超过4个,1个似乎太单一,虽然有很多种途径去实现,可总略显单调。当然,在毕业班专题复习时也可只设一个平台,有的放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七、八年级可设2~3个平台,这样既避免了单一,又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得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当然,每个学科都各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课堂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氛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必须成为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师生才会成为朋友。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仅仅要从“宏观”着手,还要在“细节”上花心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有感触,笔者在执教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一课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们互问互答、互考互评、自选自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四、多要素的交互使用

在平台互动式课堂中,各要素的组合与交替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平台与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并很好地使用。正如系统论所认为的: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我们必须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始终关注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对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优化处理,以得到整体功能的优化。

那么教师如何合理运用各要素呢?例如,以“说”为主,以“听”和“写”为辅,以古诗词为例,就背诵而言,笔者采取每天背诵一首诗的方式,先让学生进行诵读,再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彼此倾听、交流,然后将古诗词默写出来,有时还会让学生将所背诵的古诗词佳句运用到作文中,争取更大的突破。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又如,以“想”为主,“动”和“静”为辅,在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永久的悔》教学中,笔者以“想”这个要素为主,让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使学生把握情感、领悟情感、升华情感。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品味、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注重让学生明白,本文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情感,进而让学生领悟到:能打动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好文章源于生活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源于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大纲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如何让学生善思、会想呢?刘正国先生说:“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在体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学生学会思考的前提下,动静的转换便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笔者相信,教师在平台互动式课堂中巧设关键项,将各个要素融会贯通,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顺畅、更精彩。课程改革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一味肯定,教师必须在“双基”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思维的突破,进行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备课方式的创新,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秦越霞)

上一篇: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设置悬念的技巧 下一篇: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