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砖头”获大奖

时间:2022-08-07 03:15:49

上次咱们说苏州博物馆时提到了它的设计者—美籍华人贝聿铭曾获得过一个大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不过,他并不是因为设计博物馆而得奖的。巧就巧在,采写这篇文章时,普利兹克建筑奖的2012年获奖者公布了,他是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他是因为设计博物馆而得奖的。

你知道普利兹克奖吗?恐怕不知道!你知道诺贝尔奖吗?肯定知道!普利兹克奖是这个地球上每年一次专门颁发给建筑师个人的一个奖项,所以有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从1979年开始颁发,至2011年颁给36位建筑师。世界建筑艺术大名鼎鼎的人物基本都在获奖者之列。不过这之中没有一个中国人,只有1983年获奖的贝聿铭是美籍华人。2012年的获奖者前不久公布了,他是一个中国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shù),获奖作品是宁波博物馆。

一个当代的建筑师获奖,一个中国建筑师获奖,那他设计的建筑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先看看它的局部。(图1 宁波博物馆墙面特写)感觉如何?如果不看整个建筑,你是不是认为这是旧砖废瓦堆出的墙头?王澍希望通过宁波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来表现这座港口城市曾经的生活面貌,所以他在外观设计上大量地运用了宁波旧城改造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建了一座24米高的、宁波老城区几乎随处可见的“瓦爿墙”。(图2 宁波一座老建筑)王澍在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时表示:“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这样的设计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宁波博物馆……”(图3 宁波博物馆外墙之一)

2008年,宁波博物馆正式开放。(图4 宁波博物馆正厅)

2009年,宁波博物馆建筑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鲁班奖。

博物馆建筑再有特色,获奖再多,它也是为了用自己中间空空的地方来服务的。作为博物馆,人们用这些空空的地方当然是“博物”了。

宁波博物馆排第一的常设展是《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它以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模型展示了从原始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到今天的宁波。(图5 东方神舟展厅主题墙、图6河姆渡史前生活、图7 龙窑的制陶工艺模型)

接下来要看很有趣的《“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陈列》,看名字就知道,那儿模拟建造了过去的生活场景,加上栩栩如生的蜡像,身在其中就像穿越了一样。(图8“阿拉”老宁波)

除了历史,宁波博物馆还有一个自豪的独家展览—《竹刻艺术—秦秉年先生捐赠竹刻珍品展》。从展览的简介中就能看出来—“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起源于战国……晚清至民国时期,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金石学的勃兴,众多的书画、篆刻家参与刻竹,盛极一时的名家扇骨便是这一时期竹刻艺术的重要形式。”(图9 竹雕“仙人乘槎”)

光靠自己的收藏进行展览肯定不行,还得背靠“大树”。宁波博物馆的“大树”,一是国家级的博物馆,向这些博物馆借国宝级的展品;二是宁波的收藏家协会,接受藏友们捐赠或借展。一下子,展览的内容就达到“博物”了。(图10 近代UNDERWOOD英文打字机)

当然,现代艺术作品也会展出,精美的工艺当然也不会少。(图11 饰品工艺展品)

展厅的墙虽然是旧砖头,但是展览的服务设施可是最新的,休息的空间也是很惬意的。(12 大厅的电梯和二楼露天的休息天井)看完展览,再远远地回望博物馆,你会发现它真的融会在了绿色的城市中。(13 宁波博物馆远眺)

博物馆给我们带来了最直观的知识,行万里路既要看大自然,更要看博物馆,下次我们就再次远行吧……

上一篇:“悦”读·“快”写 下一篇:夏眠动物亮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