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苦闷、求索的意大利青年

时间:2022-08-07 01:42:09

徘徊、苦闷、求索的意大利青年

四年的意大利生活,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一幅五色斑斓的画面,它常令我深思,遐想,把我的思绪带到亚得里亚海边的威尼斯大学。

弗罗雷斯的抗争

在威尼斯大学中文系的图书馆,第一个进馆的读者常常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坐在不引人注目的临窗一席,潜心攻读,不时地翻阅《汉英词典》《汉法词典》。蓝色的眼睛里密布血丝,显得很疲惫,然而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就是我的学生弗罗雷斯。在中文系的新生中,他是我最留意的一个。

有一次,我在火车站碰见了他,知道他是乘火车回家。他的家在威尼斯以南的一个村镇,得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老师,这每天失去的三个小时,怎样才能补偿啊1”从他那焦虑和忧郁的神态里,我看到了他和时间赛跑的步履。天天赶这么远的路,这也许就是他终日显得劳累的原因吧?

暮色苍茫,华灯初上,我漫步在横跨大运河的里阿尔多桥上。这是水城最高的拱形石桥,桥上有三条街,站在左右两条街上可以纵目观景。中间最宽的一条街并排着几家著名的商店,五光十色的橱窗更增添几分豪华,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流连的中心。每当黄昏,人流如潮,一些衣冠楚楚的富豪、名流来这里高谈阔论,凭栏远眺;一些穿戴华丽的贵妇、小姐,牵着用美丽的服装和讲究的铃铛打扮起来的小狗,悠然消遣;一些衣衫褴褛的青年,弹着吉他,用如泣如诉的曲调,抒发满怀的愁绪;几个金发蓬松、脸色憔悴的少年,以哀求的声调叫卖几张油画、几包香烟、几块印有水城风光的手帕。一座名城,两种格调,多么鲜明的对照啊!正当我凝视这一画面的时候,弗罗雷斯夹着几本书匆匆走来,向我说了声“老师好”就飞步过桥,朝一个僻静的小巷走去。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涌起一种特别的滋味。

我很想和他多谈几次,但他的日程表排得很满。从几次短暂的交谈中,我对他的了解又深了一层:他母亲多病,父亲失业,哥哥、姐姐也正为寻求职业四处奔波。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发奋学习的同时,兼任家庭英语教师。他每天下午上完课,稍加休息,再温习一下功课,接着就穿街走巷疾步越桥……桥上的一切在他的脑海里激不起一点儿涟漪。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路!就这样,往往在晚上九点多钟才能踏上归途。他说:“我生活在难以想象的逆境中,这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唯一的办法是付出一切代价,索取知识,求得生存……我有理想,有勇气,有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抱负,这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了它,就将失去一切,甚至会被生活的磨难吞没。”

时间在飞逝,一学年随着求知者艰辛的脚步而去,新学期伴着秋风浓雾而来,课堂和图书馆里都不再见弗罗雷斯的影子。他在哪里?命运如何?我和同学们都关切着。过了圣诞节,我终于收到了他的信:

“老师,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生活的浊浪把我冲到了异国他乡—英国的一座小城。在这里,我几乎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一边啃着夹肠面包,一边赶乘汽车去做工挣钱。为生存,为赢得一点学习英语的时间,我只能这样度时光。在我的一些朋友中,有的人在痛苦的折磨中徘徊、挣扎,在狂饮中发出歇斯底里的喊叫;有的人最后绝望了,在他们心目中,生活完全失去了光彩,科学也失去了追求的意义。而我,象一个正与风浪搏击的水手,虽然前途渺茫,有时欲哭无泪,欲喊无声,但我眼睛还在向着前方,手还在握着驶向未来的船桨。也许命运之神‘赏’给我的是灭顶恶浪,我还要抓着这桨冲过去……同时,马可·波罗所描绘的古老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屹立在东方的奇姿,早就激起了我的向往之情……”

“老师,您还记得那位崇拜过拉斐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的‘天才的女画家’吗?她曾对我说过:‘我心中亮着拉斐尔的光’,现在,听说人世的风雨已经熄灭了她心中的‘光’……”

从“天才的女画家”到“活广告”

提起“天才的女画家”,我的记忆里就浮现出这样一个场面:

在威尼斯火车站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坐在广场临桥的石阶上,把画架、纸张、彩笔放在身旁,观察着映入眼帘的景象,她那凝神的双目,仿佛正审视着生活的真谛,构思着一幅人生的图画。她就是弗罗雷斯信中说的那位颇有理想的青年。

我是在中文系的图书馆认识她的。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她和弗罗雷斯一边翻阅着《人民画报》 《中国摄影》,一边评论上面的艺术作品。通过弗罗雷斯的介绍,我和她攀谈起来。她活泼开朗,说起话来快如流水,简直叫人难以插话。她热烈地赞扬绘画艺术:“假如一个画家的画能表现出人们生活中的苦与乐,人们心灵中的丑与美,那么它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胜过一首诗。”这次的接触,她留给我的印象是:酷爱艺术,求索艺术的美。

后来,中文系一位学生向我介绍了这位姑娘的情况:她少年就爱美术,中学时期初露才华,又惯用 “天才”的字眼谈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于是被同学们誉为“天才的女画家”。她家住在北方山区,因生活贫困,一边给人家看孩子,做零工,一边在美术学院学习。她常常羡慕幸运者,感叹自己的遭遇。

弗罗雷斯的信引出了我的疑窦:莫非这位“女画家”迫于世事的艰辛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她的一位好友证实了我的猜测。为了安慰饥肠, “女画家”抛弃了学业,嫁给了富商,整日浓装艳抹,充当招揽生意的“活广告”。她向这位好友发出了哀叹:“我只好结婚,登上悲剧的舞台,做着应酬命运的幻梦……”就这样,她心中燃烧的火熄灭了!

年轻的汉学家

写到这里,我想起年轻的汉学家—安娜·布雅蒂女士。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开始研究鲁迅。在我的意大利学生中,一谈到攻读鲁迅著作的原文,很多人都惊叹:“不可想象,简直是攀登一座艰险的奇峰!”因为,这需要有献身事业的精神,牺牲常人所需求的各种享受,拼搏不息。年年月月,安娜在翻译鲁迅作品中送走夕阳,迎来朝霞。到1978年,她直接从中文翻译了鲁迅1925年至1936年的杂文四十多篇,已由《玛佐塔》出版社编辑成书。为了便于意大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位伟大的作家,她在此书的前言中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作了详细的介绍。后来她又翻译出版了《鲁迅诗歌十首》。

1980年,她应邀在威尼斯大学中文系开了关于鲁迅诗歌的专题讲座。深刻的思想,启迪着学生的智慧。不少学生受到她的鼓舞,读起了《<呐喊>自序》《阿Q正传》《故乡》。有的高年级学生把研究鲁迅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还有的学生用中文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献身事业的人,生命的鼓点总是响着的。1981年2月,这位年轻的汉学家与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出版社签定了翻译出版《鲁迅诗集》的合同,并把翻译这部诗集“作为纪念中国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微薄礼物”。为了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原著,她广泛地收集资料,除了深钻中文本以外,还查阅英文、法文、德文、俄文以及日文版本,为了一个字,一个典故,一条注释,常常昼夜伏案,探索真意,博采众长,一笔笔,一句句,熔铸着对鲁迅的深厚情感,成为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在著名作家刘白羽的访意散文中,记载了和这位年轻的汉学家会晤的情况。

安娜的胜利,打开了一些年轻人的希冀之门。威尼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古依德,在中国留学完毕回国后,一直为失业苦恼着。失望者的和拼搏者的强音在他的心中交替地起着作用:路,究竟怎么走?最后,他的心和拼搏者产生了共鸣,认定了一条路—为发展意中友谊撒播种子。1981年春,为庆祝威尼斯和苏州结成友好城市,中文系创办了新的刊物《中国》,古依德勇敢地担任了这一杂志的主编。消息传到中国,苏州市长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词。意大利各地的汉学家、友好人士纷纷为该杂志撰文,教师和学生也在上面表达美好的感情。在意大利,担任这样杂志的主编不算是一种固定职业,但这是一朵具有特殊意义的新花,倾注着这位求索者的心血。

上一篇:数学与琵琶 下一篇:家庭安全用电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