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错”成“精”,采撷别样的自主有效

时间:2022-08-07 12:29:58

点“错”成“精”,采撷别样的自主有效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讲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同样,在幼儿园各项游戏活动中,幼儿出现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作为教师,对幼儿出现的错误,能机智地进行判断筛选提炼,并借“错”发挥,变“错”为“宝”,点“错”成“精”,那么一个绝妙的教育契机就掌握在手中。

一、巧妙设“错”,催生自主

尝试错误是体验式游戏活动的基本形式。在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的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让幼儿陷入其中,激起幼儿主动探究。

在第一次组织民间体育游戏“夺宝奇兵”时,教师简单交代了游戏要求,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多数孩子选择当“夺宝奇兵”,只有几个孩子选择当“守护神”。结果,在很短时间内宝物就被夺光了。夺到宝物的孩子非常兴奋,守城的孩子开始愤愤不平:“这样不公平。”“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于是,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幼禾致郏骸澳窃跹才能公平呢?”“怎样才能使人数一样多呢?”经过激烈讨论,孩子们提出了解决办法:按组分,按男女分,他们还想到了用猜拳的方法。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了竞争应该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

教师通过预设的“问题陷阱”,便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有效资源。幼儿在错误体验情况中分析原因,探求新知,从各个方面提升了思维水平。而教师预设的种种“错误”情境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二、善于捕“错”,发挥自主

游戏活动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测到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暴露幼儿的错误资源。

“夺宝奇兵”开始玩第二次时,游戏是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次,“守护神”们很努力,可城堡里的宝物还是越来越少。东东小脸涨得通红地拉着冰冰来找教师评理:“老师,他赖皮。他已经被我抓到了两次,还要来夺宝物。”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混乱中,孩子们已搞不清谁是守城人,谁是攻城人。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告状也越来越多。由于有这么多的纠纷,这次游戏最终没有分出胜负。于是,教师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分清谁是攻城人,谁是守城人呢?”大家讨论很激烈,并达成了游戏共识,期待第三次游戏的开始。

黑格尔说过,错误绝对不只是一种经历,它真实而自然,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呈现“错误”,然后引导幼儿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在“错误”中比较判断、思考,从而让幼儿主动探究,感知收获。

三、适时纠“错”,演绎有效

“适时”即在幼儿练习过程出现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在幼儿犯错误最需要指导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幼儿指导,这样可以使幼儿得到最大的效益。

第三次游戏开始了,规则明确了,游戏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双方的争抢变得更激烈。此时,几个守城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们悄悄将宝物聚拢,并几人抱团围防。经过一段时间激烈争夺,又引来“夺宝奇兵”的不满:“老师,他们耍阴谋诡计。你看,他们把宝物都围住了,我们根本攻不进。”这的确是一个新问题。怎么办?此刻,教师以合作者的口吻及时提出问题,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宝物应该怎么放?能不能把它们都聚拢在一起?”孩子们发现这本来就是游戏中既定的规则。于是,在经过多次冲突、协商、讨论后,孩子们对游戏的玩法、规则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展开了激烈而公平的竞争,不断总结经验,想出对应方法。“夺宝奇兵”们瞄准机会,乘“守护神”不备,巧夺宝物,机警能干的守城人则严阵以待。游戏结束了,孩子们兴奋地数着自己的战利品,活动场上没有了前几次游戏后的火药味,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有几个孩子意犹未尽地说:“太有意思了,今天的游戏真好玩。”

游戏实践活动告诉我们: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哪怕这个过程是错误的,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引导幼儿主动呈现“错误”,触动了好奇心,激起他们主动探究规则。游戏活动中,“错”象百出,不仅有效地调节了教学气氛,让原来混乱的活动丰富生动起来,变得更加精神,而且这种“错误”的体验,在幼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互补学习中,呈现出的是思维的一份灵动。幼儿可以研错探错,探悟真知。教师独具慧眼,点“错”成“精”,真正采撷到了教学有效的美丽果实。

上一篇:关怀理论视域下小学校园教育冷暴力问题研究 下一篇:模仿: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