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的挖掘与运用

时间:2022-08-07 06:52:01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的挖掘与运用

【摘 要】本文针对人物素材和话题素材两方面,通过立足课本教材板块,充分挖掘并有机整合各部分内容,找寻并合理利用适合学生写作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归纳教材素材,并作为写作练笔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语文课本 人物素材 话题素材 写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03-02

长期以来,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语文课程简单的等同于语文教材,教语文就是教教材,教课文就是教阅读能力,抱着教材打滚,不敢越雷池一步。新课标理念认为,教育本质是育人,语文课程也应是以培养和服务人为中心的,因而教材和现实生活都应是我们值得重视的教学资源。教语文课程不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对教材深度开发,发现有语文教学和做人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并运用素材,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

语文课本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中选用的古代说理散文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优秀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散文追求的是一种意境,表现的是一种情怀,传达的是一种美德。中国古代散文大多用理性思维来传达文人贤士济世忠告,表达古人们的襟怀和睿智。这些优秀的篇章以它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责任心成为民族心灵的给养。“孟子散文说理形象,辩论有力;荀子散文逻辑性强;贾谊散文说服力强;韩愈散文风格多样”。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我们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为了训练学生写作思维,打破写作瓶颈,提升写作能力,本文将从丰富精神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灵活化用语言等方面入手,挖掘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构建议论性散文读写教学的新体系,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积极探索读写共进的方式。

一、人物素材的挖掘

学生作文大多存在着缺少对生活的深入剖析,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缺失个性化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观点,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内容苍白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漠视周边事物,缺少独特的发现,对生活缺乏内心的体验,写作时并不是“灵魂在场”(钱理群语)。

课本中有大量的熟悉的、新鲜的事例学生却不会运用,甚至不敢运用,因为他们不会进行素材整合,掌控能力不够。下面以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为例,将课本中出现的作者、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从生平事迹、思想、主张、文化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挖掘。这一做法有助于学生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解决了写作素材积累匮乏、事例单薄肤浅的问题。

课本写作素材(一)

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您敢于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对时事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可见您是聪明机智、豪爽直率和胆大泼辣的人,您更是爱民重民、肩负重任、无私无畏的政治家和论辩家。―― 孟子

课本写作素材(二)

一生坎坷,却抵挡不住你通达的智慧,几遭冷漠,却不改初衷。您学识渊博,卓尔不群,您长于论辩,文辞优美,说理透彻,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您的理论和学说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先辈,也在影响着我们,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后辈,您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造精神的唯物主义家。―― 荀子

课本写作素材(三)

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战事。你就是这样的智者,思想超前,当别人沉醉于升平气象时,惟你独醒。你慷慨陈词,痛哭流涕,却只能仰天长叹。你从遥远的长安来到了南蛮之地长沙,自己的尽职效忠,却换来这般被动的局面。你独自来到湘江边,屈原投江自沉的场景恍在眼前。一百年前,忠贞爱国的屈子受谗言流放,而今你遭陷贬长沙,境遇何其相似,百感交集间你的《吊屈原赋》便横空出世了,成于才学,失于才学。―― 贾谊。

二、话题素材的挖掘及运用

课本的写作素材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积累和储备,如果我们将课本中的文本整理成自己丰富而充实的素材库,写作时能信手拈来,并会用借鉴的语言概括事例,并懂得举例后及时展开议论,那么选取恰当事例来论证就不会是太难的事情了。张志公认为“学语言、学文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楚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文训练,可以大大提高训练效率”。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是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笔者的理解是写作应与阅读结合,写作应与课本阅读结合,以课本为写作素材,加强文段写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上是笔者从课本中挖掘写作素材的初步尝试与探索,希望能通过读写结合,通过对阅读文本的优秀段落的仿写、改写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学素养积累,更好地掌握写作技能。

合理挖掘、整合和运用素材,就得让学生明白,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体,同一素材可以在不同的话题中运用,材料不仅仅是“他”的,更是“我”的,在挖掘的素材中要帮助学生渗透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准确灵活地运用素材。教学相长的途径便是实践,下面是师生的共同实践:

课本写作素材(一)

1.教师整理的话题素材

孟子巧妙说理,让梁惠王接受“仁政“的主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已意识到对百姓教育的重要意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引人向善,使人知廉耻、讲礼仪,这是多好的想法。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百姓在物质上充足了,在精神上安宁了,无怨无愤,社会才会和谐而长治久安。

2.适用话题

现代孝道需重建、家庭教育的盲区、需健全人格教育、学校与人才、教育方式、孝与悌等。

3.学生的学以致用

孟子关注天下苍生,关注物质生存的艰难,是真正地用心关爱百姓,更可贵的是他还意识到了对百姓教育的重要意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引人向善,使人人知廉耻、讲礼仪,这样“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百姓在物质上充足了,在精神上安宁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无怨无愤,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和谐而长治久安。孟子深情地畅想,他为百姓谋求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课本写作素材(二)

1.教师整理的话题素材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结合方能智慧明达,才能“知明行无过矣”。“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告诉我们学习知识是渐进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一个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这都离不开积累。荀子还认为做事应“用心一也”,“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只有“善假于物”,学会思学结合,注重积累,坚持专心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

2.适用话题

学习、思辨、修养、坚持、舍与不舍、知与行等。

3.学生的学以致用

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收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荀子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渐进积累是一个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日久天长,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日积月累没有白费,不觉就已成为一位富有的人。尽管每个人的资质都有差异,但只要具有蚯蚓般“用心一”,克服螃蟹之“用心躁”,“善假于物”就有可能“致千里”、“绝江河”,每一步只要踏实坚持去走,就有机会“致千里”。只有这些都做好了你才能成为真正会学习、懂学习的人。

课本写作素材(三)

1.教师整理的话题素材

秦的强盛可谓占天时、地利和人和。周王室名存实亡可谓天时;秦占据险固之地,百姓安定,国力充沛可谓地利;秦国君臣固守,商君佐之,张仪、李斯为秦出谋划策,君臣关系和谐,可谓人和。秦的衰亡可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得天下,然而不实施仁政,才导致了“一夫作难七庙隳”的结局,大秦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万万没想到的,他的千秋帝业轰然倒塌。“不施仁义”是统治者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缺乏居安思危的心态的体现。

2.适用话题

仁、仁政、仁爱、民心得失、眼光、居安思危等。

3.学生的学以致用

贾谊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一句话高度总结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霸业的毁灭,国人的辱骂,一切的一切都因为秦统治者的暴政吗?这能怨他吗?从“南取百越”到“北筑长城”,从“废先王之道”到“收天下之兵”,他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秦王朝的长治久安吗?难道不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吗?如果秦始皇不这样做,秦国就不可能强大;如果秦国不强大,那么百姓就会频遭战乱,日受流离失所之苦。虽然秦始皇的“履至尊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让天下人怨声载道。但我们设想,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天下,人民在战乱中苟且偷生,他们的怨声还会比这要小吗?我想,不会。秦始皇是爱自己的子民的,颁布法令,统一法律、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筑长城,击匈奴,定百越、戍五岭,这一切到底是功还是过?不能不让人深思。

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金素材,好作文”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考场作文时,考生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素材有限,加上时间紧,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自然也得不到高分。

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从家国天下、立志立业、求师求学、道德品行、生活哲理、评诗论文、情感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收集,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作文教学需要具体而微地教会学生对写作术语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更需要扎实地教会学生连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篇。作文作为表达情感和呈现思维的手段,需要精雕细刻,课本素材的挖掘也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真地揣摩,需要师生发挥独特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在写作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阶梯。

【参考文献】

[1]万方q写作素材的积累及整合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31)

(责编 罗汝君)

上一篇:以创新为动力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发展 下一篇:西树与他的神奇“微缩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