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先教学生做个多情人

时间:2022-08-07 06:14:58

作文教学先教学生做个多情人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最大的困惑便是常常陷入一种“隔靴挠痒”的苦痛,挠的人挠得辛苦,痒的人依旧是痒。想了许多法子,做了许多尝试,但收效甚微。如何优化我们的法子,改进我们的法子几乎是每个语文老师梦寐以求但又苦求不得的,今天我就作文教学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首先是我对“写作”两字的看法。有人说,写作姓“写”,需要技巧。而我则认为写作姓“情”,更需要的是情感的累积。写作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不可扼制的情感的释放。它可能是一种感恩的倾诉,可能是一种喜庆的表达,也可能是一种愤怒的宣泄,但不管是倾诉还是表达,它离不开情字的牵引。而情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产生的,平时不做些储备和积累是不行的。而如何教学生储备和积累恐怕是我们语文老师该引导的事。

情感的储备

既然写作是一种情感活动,那么情感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曾看到一篇孙道荣写的文章,说的是一位语文老师让学生们写一则寻人启事,(假如自己的妈妈走失了),当时就有许多学生竟记不清妈妈的年龄也写不清妈妈的体貌特征,包括穿着,这事情虽然写在一篇文章里,像个故事,但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似小非小的事我们的学生总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变了,变得无歌无诗亦无情,所以我认为要教学生写作,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教学生做个多情人是第一要素(多情指的就是对生活的多情善感)。教学生做个多情人,就是要让学去摸摸妈妈的手是粗糙还是光滑,脸上长着痣、手背有伤疤;去闻闻妈妈的衣服有香水的味道还是葱花的香,去看看妈妈的发间戴着头饰还是粘着棉花;教学生做个多情的人,就是要让学生偶尔去拜访一棵树,一只虫子,一株花,与他们聊天说说话。

总之,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朴实感人的细节被忙碌的我们忽视了,语文老师有心的撩拨会点燃学生的情感火把,记得2011年中考前夕,在师生们忙碌备战中考的日子里,在一次早读课,我无意间发现我班一个女生的抽屉里放着一个苹果,削了皮的,用保鲜袋装着的,心生好奇,下课便去问她,她很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她妈妈每天早晨的功课,怕她学习辛苦饿肚子,每天早晨给她削好苹果,又怕她手脏就用保鲜袋装了,当我听完她的讲述除了对她妈妈心生敬意,我觉得有必要为学生们作写作的提醒:忙碌中不要忽视了家人对你的爱,不要以为父母爱子女理所当然,不要以为这点事微不足言,每天做你想想她多不简单。生活每天是一部直播剧,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此入手,关注家人的生活情景,体会身边人的关爱、宽容之情,并选择能触及自己灵魂的某个片断、细节,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春华秋实,春去冬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诸多的情趣,只要我们稍停下忙碌的脚步,便会发现自然无语,但分明写着四季的轮回,亲人的爱不能无视,自然的美一样不能无视,作为语文老师适时地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的变化,时事的变迁,对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有味,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撩拨他们那根敏感的神经,不断地逗引他们去读读生活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才会让他们为一片落叶而深思,为一场春雨而欣喜,为一个灿烂的笑容而感动,有了这些情感的储备,学生自然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会真情流露,情意并茂。

有了情感的储备,还需写作的热情和冲动来催化。

写作热情的储备

有人认为,学生的写作欲就像一个盛满液化气的钢瓶,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找到并能打开闸门。

我则认为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像火盆里的火,在一定情况下是会冷却甚至熄灭的,所以时不时地去撩拨一下,刺激一下对于保持一种写作的冲动很有必要,那么拿什么去撩拨呢,我个人的做法就是隔三差五地给他们点兴奋剂,我所谓的兴奋剂便是美的诗文(配乐散文诗朗诵),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微电影),甚至歌词优美,旋律动人的音乐。我觉得诗歌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诗情和才情。在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的间隙适当穿插诗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热情很有效果,诗歌的选择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学了的《沁园春 雪》课外链接任先青的《诗人》,学郑愁予的《雨说》课外链接郑愁予的成名作《错误》,我发现学生喜欢《错误》的程度远胜过《雨说》,不学诗歌单元时的穿插可以迎合学生的口味,如学生喜欢诗人海子、顾城、舒婷、席慕容,可分别推荐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顾城的《一代人》《叽叽喳喳的寂静》等,也可以结合时令或某个情景或是自己看了喜欢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读诗赏诗写诗的美妙氛围中。

此外让学生坚持做美文摘抄和写随笔也是保持写作热情的一种好方法。,(摘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班级流动的,阅读转转转,阅读漂流瓶,你摘我写)做美文摘抄的目的并不仅仅为摘几篇文章,而是让学生将浮躁的心安顿下来,在摘抄的过程中习得一种文风,感染一种文气。还可提倡摘抄加自创。而写随笔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我把随笔看成是学生写作的操练场和情感的后花园。

总之,有了情感的储备,再加上写作热情的催化,才有可能诞生情质兼备的好文章。

第一次看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不认为基丁老师的教育是完美的,但他鼓励学生站上讲台,鼓励学生深入内心去发掘自我的超越常人的眼界与素养,着实让人赞叹和佩服。他把握时机用最恰当的方式,把班上最内向最腼腆最不爱说话的学生的情感中枢、言语本能激活了,这个学生出口就说出了一串诗一般深刻的话语,让全班同学和他自己都感觉到惊奇,这是一个奇迹更体现了教学的本质。关于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阐释:“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作为语文教师,当是学生情感的唤醒者,言语的激活者,热情的养护者,当我们绞尽脑汁想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之前,不妨看看您的学生是醒着还是沉睡者。

上一篇:改变就是顺其自然 下一篇:上海自贸区为信息产业带来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