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教学与微生物实验绿色化

时间:2022-08-07 03:54:26

微生物实验教学与微生物实验绿色化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微生物实验绿色化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4-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污染、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其中有一种环境污染就是人为的污染――微生物实验的污染。以前人们对环境污染的理解更多地是指工业、农业、生活等过程中的化学污染。微生物实验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离不开实验的验证和检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同于生活垃圾,如果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势必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微生物实验教学对环境污染的特点

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微观世界生物群体的总称。它们是自然界里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乃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称之为微生物(microorganism)。在分类学上,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微生物的个体一般都是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的,通常都是单倍体,繁殖快、数量多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故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如大肠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20min即可繁殖一代,且易变异。微生物实验教学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含细菌废弃物以及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污染。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中不小心泼洒或滴落到实验台面及地面上的细菌、病毒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传染性肝炎等病原菌,如不加处理直接被倾倒、丢弃,就会引起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一般的实验室都没有专门的处理设施,简单的方法就是混于生活废弃物中随意排放。

2微生物实验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特点

与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相比,微生物实验教学中产生的废弃物量不是很大,但由于微生物实验课面对的一般是活的病原体,而初学者无菌观念不强,自我防范意识弱,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极易发生实验室物品的污染和差错等事故。而含致病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在微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人员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培养液、病毒等,其中有些是致病性很强的细菌或病毒(如:结核杆菌)。尤其是实验指导教师经常在被部分空气污染的实验室工作,又长期接触化学试剂(如:二甲苯)或有毒细菌,危险更大,可能导致细菌感染或化学试剂中毒。然而,微生物实验教学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影响却是一种长期低剂量的污染过程,由细菌和化学实验污染引起的中毒往往是慢性或亚急性中毒,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其隐患更大。

3微生物实验净化环境途径

自然界的某些微生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众所周知,污染物质排到江河之中,随着流途的延长,污染物质会“自然”地发生分解、转化,使污染程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净化作用。其实,自然净化的本身正是微生物的作用。在很多污染环境中,微生物都是起着修复作用的最活跃的生物因子,特别是一些特殊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作用更是十分显著。例如,有的特殊菌种能将甲基汞、乙基汞、醋酸汞、硝酸汞和硫酸汞等多种汞化合物还原成金属汞,并使汞从细胞中挥发掉。其他各种污染物如酚类、氰化物、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等,也都能被相应的微生物加以降解及转化,消除毒害。利用绿色自然界的微生物和原则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微生物实验中,可减少或从源头上消除实验教学的污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净化环境意识,更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好方式。

4在微生物实验中实现实验绿色化

严格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细菌瓶必须及时加盖,避免长时间打开细菌瓶;严格控制细菌的取用量,避免过量取用;规范实验操作,避免细菌泼洒;同时加强微生物实验过程的有效管理,加强对细菌、有毒试剂的管理,改善细菌、病毒的保存环境,建立严格的领用制度。实验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对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气、废渣应回收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为实现微生物实验绿色化打下基础。

5计算机辅助制作多媒体仿真实验,实现微生物实验绿色化

实验中用到的某些有毒、有害的细菌,易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更会危及实验师生的身体健康。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多媒体仿真实验及图片,完全可以把仿真实验中的变化过程和图片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且形象生动,这样配合理论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细菌、有毒试剂的了解及掌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探索性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比和判断实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减少实验过程并开发出对环境无污染的微生物实验。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深入,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微生物工作者不仅要避免工作中的微生物污染,同时还担当着治理环境污染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建设环境。这样才能使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更安全、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 棣向阳,等.环境与防治[J].1990,5.

[3] 杨如璞,尚洁华,李珂,等.加强实验室污染物对环境污染的管理[J].现代康复,1998,lO(2):lO9一l13.

[4] 鞠晓红,时文艳,陈爽.高等院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与安全防护[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317-318.

[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8,10(5).

上一篇:医学实习生中风防治知识调查及分析 下一篇:平衡阴阳针剌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