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旱育秧重要技术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07 03:45:08

中稻旱育秧重要技术问题探讨

摘要 分析当阳市农民在运用中稻旱育秧技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生原因,并结合当阳市的实际情况,指导农民正确运用旱育秧技术,以促进旱育秧技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水稻;旱育秧;问题

中图分类号 S51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57-01

中稻旱育秧栽培技术在当阳市大面积运用已20余年,群众普遍反映这项技术省工、省种、省膜,降低劳动强度,秧苗根多苗壮,抗病抗寒、增产增收。但也出现了4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探讨如下。

1 苗床培肥

育秧先育苗,壮苗先壮根,壮根先肥土。苗床培肥是培育壮秧的基础。要求以充分腐熟好的有机肥为主,适当配施氮、磷、钾化肥,必须在年前施入苗床。旱育秧技术推广运用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秧苗到2叶1心时出现发黄、死苗现象,都与苗床施肥有很大关系,如播种前施用了未腐熟的肥料而导致死苗,或不施肥而导致黄苗继而感染病菌死苗。培肥苗床,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在冬前施入苗床,然后耕整,到播种前翻整2~3遍,使肥料与土壤均匀,提高床土的肥力,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疏松通气,达到肥沃、疏松、深厚3个条件。形象地说,苗床像海绵一样,遇水不板结,干旱不开裂,具有较强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较高的供肥强度[1]。这是最佳的培肥床土方法。如果是当年施肥,特别是播前耕整施入的,一律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禁止施用未腐熟的猪牛栏肥、饼肥、人粪尿、酒糟等,包括化肥,以免烧根死苗。正确的方法是施用水稻旱育秧专用苗肥。如果来不及培肥床土,必须在秧苗1叶1心或2叶1心时施断奶肥,同时预防立枯病。因为秧苗三叶期前属异养阶段,主要由种子自身贮藏的养分供给秧苗正常生长。秧苗1叶1心时蛋白质将分解完毕,2叶1心时淀粉也基本耗尽。如果不及时从外界补充氮素,秧苗就会生长瘦弱。因此,在床土不肥、秧龄较短(30 d以下)的情况下,以1叶1心施断奶肥为好,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秧苗体内氮素不足,促进秧苗健壮生长,而且还能增强秧苗抗性。在三叶期时,再施追肥1次,也叫接力肥,有利于秧苗物质积累和根系生长,从而形成壮秧。

2 播种量

苗床播种量的多少,对秧苗质量的影响很大。水稻旱育秧的特点是采用稀播培育壮秧。苗床稀播由于秧苗单株所占营养面大,养分吸收多,光照充足,加上水肥条件的配合,秧苗光合作用强,制造和积累大量营养物质,促进秧苗根叶的健壮生长,加快出叶速度,提早抽穗,使生育期缩短[2]。同时能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促进穗大粒多型的形成而提高单产。通过试验及多年观察,在当阳当地中稻苗床的最佳播种量为50 g/m2,如果秧龄超过40 d,用量可减少至35 g/m2。如果秧龄在30 d以内,用量可增加至80 g/m2。

农户播种植最突出的问题是播种量过大(100~150 g/m2),秧龄过长(因为水源差、不能按时插秧,导致秧龄40 d以上),所以旱育秧的优势不够明显。播种量过大,除了单株所占营养面积小之外,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群体叶面积增大,植株个体所受抑制的程度也随之增大,特别是低节位叶片光照受到抑制,由于光照不足,苗体瘦弱,下部叶早枯,根系发育差,即使多肥也只能长成瘦长秧,难以培育壮苗。这正是要从根本上扭转的大问题。

3 水分管理

中稻旱育秧的水分管理要围绕“旱”字做文章。3叶以前以保证秧苗不为原则。具体的管理原则是底墒一次性泼透浇足。标准是手捏床土成团,平胸落地即散。揭膜后,缺水就补,不缺坚决不补。如果早晨秧尖有露水,说明秧苗不缺水,这时苗床干得发裂,也不能浇水。如果早晨秧尖没有露水,中午在太阳的照射下有的萎蔫,太阳落山后能还原,说明秧苗缺水,应在第2天下午补充水分。最后在起秧的前1 d晚上浇透水1次以利扯秧[3]。农户在中稻旱育秧水分管理的问题表现在怕少浇水死苗,有浇水过多的情况,有农户甚至早、中、晚各浇1遍。其结果是秧苗素质差,甚至立枯、黄枯、青枯死苗。究其原因,是水稻3叶以前需及时扎根,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扎好根的基础上才能使秧苗健壮,提高秧苗的抗逆能力。从生理上讲,水稻种子内的淀粉水解酶在一定的温度、水分条件下,土壤氧气越充足,越有利于淀粉的水解,促进萌发根芽。所以中稻旱育秧苗3叶以前不能乱浇水,苗床只能保持湿润,使之增加土壤的透性,保证通气供氧,这是培育壮秧的技术关键。

“旱长根,湿长芽”是作物对水分的生物学反应。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长根比长芽更重要,而且种子在异养生长时期,必须先形成根系,在根系组成上,幼苗为适应找水、吸水的需要,与土壤接触面较小,耗水又较多的不定根必然减少,而接触面大,水分利用系数高的分枝根大量形成,且根的走向多为纵向直下。中稻旱育秧苗在缺水情况下,找水活命,造成先强根的特性,同时促进了对应的地上部同伸叶蘖的分化,地上部的分化又促进了根原基的萌动,形成互为促进的因果关系,为后阶段的早发根、早分蘖奠定了内在基础。

4 死苗烂秧的防治

当阳当地中稻旱育秧死苗、烂秧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一是秧苗出土前后,即破胸期至0.5叶时,原因是发芽出土能量消耗大,对外界逆境的抗性脆弱;二是1.5~2.5叶时,原因是秧苗正处于生理敏感期,即“断奶”的时期,抗逆性也较弱。秧苗3叶以后基本不发病[4]。药剂选择不正确,浓度配比不当等均会导致死菌。管理措施不当造成也会造成死苗烂秧。一是育秧时不插弓子膜平铺,造成缺氧引起秧苗“贴膏药”死苗(主要表现在用水田做苗床上)。二是揭膜不及时,造成高温烧苗。三是不先两头通风,中午高温时陡然揭膜,造成秧苗青枯死苗。四是立枯死苗。五是地下害虫的危害。

中稻旱育秧死苗烂秧的防治在秧苗出齐时用敌克松等杀菌剂,外加杀虫剂,喷施1次防病虫,在1.5~2.5叶时,给秧苗施“断奶肥”再防治1次。

5 参考文献

[1] 吴永祥,徐胜洪,协伟俊,等.水稻带蘖旱秧生长特点及育秧技术[J].耕作与栽培,1992(1):19-21.

[2] 费同兴,韩天喜.麦茬中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7(3):9-11.

[3] 赵国平,青先国,陈进红.水稻旱地育秧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 费槐林,王德仁,朱旭东,等.杂交稻高产高效益栽培[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上一篇:齐齐哈尔市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下一篇: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