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时间:2022-08-06 11:17:55

43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43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都进行急救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治疗,分别比较了两组患者抢救结果情况和病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明显升高,患者病程明显缩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22-02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建筑等其他工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严重创伤发生率的升高。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是病情危重,变化快,如果稍有延误或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极易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1-2]。因此,主动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对于提高临床上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医疗质量至关重要。本院对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430例中的215例,在急救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护理干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430例,男性278例,女性152例,年龄6-76岁,平均54.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各种严重创伤的部位详情,具体数据,(见表1)。

表1430例严重创伤患者创伤部位分布表

部位例数百分比例(%)胸部12930%颅脑5813.5%腹部7116.5%多发伤4911.4%四肢骨折12328.6%1.2方法:两组患者进行急救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治疗。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2.结果

2.1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对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情况发现,对照组215例患者中,治愈190例,占88.4%,死亡25例,病死率达到11.6%;观察组215例患者中,治愈210例,即占93.5%,死亡14例,即病死率为6.5%。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患者治愈治愈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患者抢救情况分析

组别例数治愈死亡观察组215201(93.5%)14(6.5%)对照组215190(88.4%)25(11.6%)2.2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对两组患者病程的分析发现,对照组215例患者中,病程为19.2±5.1d,观察组215例患者中,病程为13.8±3.5d。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患者的病程明显缩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分析

组别例数病程(d)观察组21513.8±3.5对照组21519.2±5.13.讨论

3.1急救措施。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沉着冷静、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够硬的技术知识。在准备齐全所有医疗设施前提下,立即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瞳孔、肢体活动及出血情况等。同时迅速判断伤情进行护理评估及诊断,包括开放气道、止血、吸氧、包扎等急救措施。对于出血快而且多,并且严重危及生命的患者,给予甲板固定和包扎止血,对于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要立即进行心脏复苏。在将患者转送医院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设施对患者生命进行监护[3]。

3.2护理:

3.2.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呼吸、脉搏等。如果发现异常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比如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可能是颅内出血导致的,应该及时给予CT扫描后进行进一步的治疗[4]。急促可能提示会出现休克现象。同时要随时保证患者呼吸道和输血等管道通畅。

3.2.2心理护理。临床研究发现[5],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严重创伤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或者容貌受损、肢体残疾等。患者及其家属都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该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关心患者,以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专业技术,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参考文献

[1]朱要红.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5):109-110.

[2]叶芳.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122-1123.

[3]罗小燕.严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1,1(21):128-129.

[4]邓爱春.528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2005,26(3):333-334.

[5]郭秀云.严重创伤 26 例急救护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500-3501.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下一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