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女儿一起成长的教育学博士

时间:2022-08-06 11:12:22

伴着女儿一起成长的教育学博士

我采访过很多意气风发、立志回国创业的所谓“海归派”人士,谈起创业,他们常常是显得兴致勃勃、格外激动,而私下里,他们都会不无忧虑地和我谈起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固然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多方面的优惠,可中外大相径庭的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子女教育问题常常也是制约很多留学人士不能回来创业的很重要因素。本刊曾经想就这一话题作深入全方位的探讨,却总是碍于“东西教育如何完美衔接”这个教育学专业问题而一再推延。直到遇见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教育学博士苏杭女士,走进并亲身感受了她一手创办的中关村国际学校之后,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才缓缓落地,我想,很多留学人士大概从此可以不用再担心子女的教育问题了,因为,在中关村国际学校,有通晓东西方教育的苏杭博士。

和苏杭女士的采访安排在她的北京中关村国际学校,我准时赴约,她却没有。因为她刚刚参加完北京市海淀区举行的颁奖典礼,中关村国际学校获得了与北大、清华同享的“海淀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先进集体”,创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关村学校就获得了这一殊荣,苏杭高兴,学校的师生都高兴,他们要聚在一起分享这种快乐。采访开始的时候,苏杭已经从刚才的兴奋中走出来,她说:“我们能够和清华、北大这样的百年老校同时获奖,真的是当之有愧,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海淀区政府及人民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信我们会尽心尽力,不负众望的。”

梦想成真:办中国人的国际学校

很自然,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学校开始。

苏杭和中关村国际学校的投资人李云来女士,都是八十年代早期的留美学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都曾对她们的人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正因为此,能够建一所国际学校,帮助留学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她们两位一直以来的梦想。

学校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个学生,大都是留学归来人员的子女,也有部分外国小孩。然而却包括了从学前班到高中所有的班级。走上讲台的老师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外,虽然师资力量的构成中有中国老师,但在这里,他们只是助教。苏杭说,她要求校园内语言是英语,但仅仅具备流利的英语还远远不够,不同的思维方式、爱心、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等等,这些才合乎中关村国际学校老师的标准。他们采用的教材是从美国拿来的最好的原版教材。我很吃惊地问苏杭,这不等于把美国的学校搬到中国来了吗?苏杭说,可以这么说,但又不完全是。如果在美国,我不会考虑教育体制的衔接问题,仅仅是搬到这里来,我也不用考虑,但是在中国,我必须考虑,因为走出校园,外边的大环境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很自然,中国文化的学习在这个学校是很重要的内容,除了中国语言这门课,还要系统地引导孩子们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学习中国文化,他们采用的语言则是混合的,学生们的中文水平也就在其中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让学生每天都快快乐乐地学习,让老师每天都快乐地工作”这是苏杭的办学理念。

“我们要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解除后顾之忧,满足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留学归国人员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能够担任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校长,苏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当谈起学生未来上大学的问题,我依然很纳闷,如此一种教育,其实与我们国内的中学根本不同,如何才能顺利考取一流的大学呢?苏杭的答案似乎更为国际化一些,她说,我从来都不担心学生上大学的问题。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如何使他们更优秀,包括多方面的内涵。孩子在一个非常完美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健康,绝对是心理与生理双重的健康,与生俱来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不会受到丝毫压抑或打击,重视从国际视角对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当然还包括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我想我的学生绝对是哈佛、耶鲁这些国际一流大学所欢迎的,随着国内大学发生的一些变革,同样,这些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也会是他们的首选。在这方面,苏杭绝对是自信的。否则,她不会坐到校长这把交椅上面,因为她有丰富的国际教育的理论与深入而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

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的留学生

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苏杭分到了一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了与儿童教育打交道的日子。她说她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根本就没有想过出国。当时,适逢又一波出国留学热,很多朋友都劝过她,因为她13岁就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很棒,国外的朋友也极力怂恿,她虽然没有特别强烈的出国愿望,但是看到身边那么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出去了,争强好胜的心便驱使她动手准备申请奖学金。

真的是很幸运,她同时得到了两笔奖学金――一笔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约每年1万五千美金的奖学金;一笔是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的国际教育奖学金,大约是一万美金,但是她可以随意选择学校。规定必须二选一,苏杭当然地选择了额度较高的又可连续获奖三年的前者。

她说自己当年在留学生当中算得上是小富婆了,别人除了上课,还要忙于打工赚钱,只有她,拿着一笔足以养活全家的奖学金。所以,她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但读书读得真叫苦呀,苦就苦在根本念不过来。

由于学的是比较教育,理所当然要去研读大量的书籍,加上她的第一导师是《比较教育》杂志的主编,第二导师是世界比较教育协会的会长,这些必然会加重她学习工作上的负担。除了上课,还要作助研,帮他们搜集大量的资料、写书,此外,还有不得不写的课程论文。

仅仅是上课,每门课每个礼拜规定就要读500页书,一学期是四门课,甚至有一学期她选了五门课,一个礼拜要读2500页书,全部是英语,每天都是这样,有很多都是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地读下来,没办法,根本没有时间容你查字典。不读又不行,一上课老师就会提问。记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点名的两个同学回答起来似是而非,老师很是生气,当场宣布三个小时的课停上,必须马上回去读书,读完之后再接着上。在国内号称“会读书、快读书”的苏杭在这里却显得精力不济了。现在回忆起来,她说自己当时像疯了似的,每天早晨8点从家里出来开始读书,一直到深夜12点钟才回到家里。看到的永远都是女儿熟睡的面孔。唯独周末和节假日,她可以休息,陪陪丈夫和女儿,而这种休息又是她偿付不起的奢侈。一到这种时候,家人免不了要高呼一番,她也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在一家人外出游玩的时候,她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学校的事情,但一想起来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返校就得交的记文还没写完,吓得浑身直出冷汗。苏杭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心脏不好就是那个时候吓出来的。但总结起来,她说自己要衷心感谢那个时候的苦读书,若不是当时疯狂的训练,面对今天办公桌上一摞摞全英文的等待她去处理的文件,她又怎么可能去完成呢!

“玫瑰公主”女儿是我的 一个教育成果

女儿随她到美国的时候只有三岁,连ABC都不认得的孩子,却不得不去一家陌生得连空气味道都不同的幼儿园上学。苏杭清楚地记得送孩子去纽约州立大学托儿所的第一天,老师带领着其他孩子列队欢迎自己的姑娘妮妮,其场面着实令人感动,老师一介绍完,妮妮就被班里的非洲“小黑孩”领走了。苏杭则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上学去了。整整一天,她都在想着幼儿园的孩子,害怕她被人欺负,当她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妮妮根本就没发现她的存在――她正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呢!苏杭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同时也悟出来――他们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她去学习。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苏杭正式以观察者的角色走进了美国的教育王国。幼儿园园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她忠实地记录着,她积极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家长联谊会,与园长经常就有关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回到家里,她则用自己尚未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在妮妮身上实践着。伴随着女儿的成长,她把敏锐地触角伸到了小学,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如何管理学校,这些都成为她工作经验中的重要财富。与此同时,她来到了女儿曾经就读的幼儿园开始了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发展着自己儿童教育理论。后来,她又接连在几家不同的幼儿园做过园长助理、园长等工作。虽然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也以惊人的个人竞争力走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然而,美国再美,永远不是她的家。所以,拿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后,1993年7月,她带着女儿回到了中国,她要用自己的所学创办国际化的学校,报效祖国。

然而,她被妮妮的教育问题困扰了,正如很多海归人士一样。她想方设法让孩子进了一家重点小学,临送孩子上学前,千叮咛万嘱托让她把一天中所干的事情记录下来――为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午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妮妮泪水涟涟,苏杭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妮妮说老师冲他们嚷嚷,妈妈问是不是冲她,孩子哭着说:“不是,是冲别人,可是我好害怕。”下午还有音乐课,无论家里人怎么劝,妮妮死活也不愿再踏进那个学校了。孩子感情上受到了伤害,她曾经接受的是那样一种温和的教育。无奈,苏杭带着女儿重新回到了美国,她想等女儿考上了大学,她再回来圆自己的梦吧!

一等又是8年,8年当中,她同朋友共同创办了洛杉矶中文广播电台,制作主持三档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节目,跟他们直接交谈,了解他们的情感困惑、他们跟家庭家长的矛盾――这些又成为了苏杭深层次了解不同国家儿童心理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另外,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孩子在美国》《汉语拼音学中文》等书。在家里,悉心培养着女儿,从初中、高中,直到2001年女儿考上美国名牌大学,而就在这一年,妮妮被选为美国第112届新年玫瑰花车大游行的“玫瑰公主”。她的第一个教育成果诞生了,她的教育理论也在逐渐地系统化、成熟化。回国办学的念头也更加事不宜迟,她相信自己可以。

前些日子,苏杭去美国为中关村国际学校招聘老师,招聘会现场,他们这个展台前排的队是最长的,因为“China”的诱惑力实在太强了。苏杭在异国深深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那天面试的镜头依然历历在目,她没有因为来应聘的人多而敷衍了事,相反,依旧那么认真,面试的场面依然很精彩,也是因为这精彩,越来越多的外国教师被吸引过来了。中关村国际学校的面试被招聘会承办方评为“最精彩的面试”,苏杭理所当然成了“最棒的面试官”,很自然,苏杭以中国与她个人的双重魅力征服了参加应聘者中的佼佼者,下个学期,他们将参加到中关村国际学校的发展中来,共同创办有着高质量教育水平的中关村国际学校。

上一篇:PS的写作方式 下一篇:哈佛的未来教师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