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以来工业增长及结构变化分析

时间:2022-08-06 10:49:06

本世纪以来工业增长及结构变化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后,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升,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加之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于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突破2000美元、3000美元和4000美元大关。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工业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重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本世纪以来工业增长情况

从产出变化情况看,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0034亿元,2009年达到135240亿元。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 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是2000年的2.6倍,2000―2009年年均增速达11.2%,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如果用产值衡量,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0―2009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9%,比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提高9.2和6.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00―2009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7%,比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14和11.5个百分点。

从投入变化看,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上世纪90年代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7.7%,比2000―2009年快2.9个百分点。但如果按照可比价计算,2000―2009年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2.1%,比上世纪90年代提高2.2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受统计口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等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从1993年最高8808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5559万人。本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从业人员才显著回升。2000―2009年从业人员年均仅增长5.3%。比较固定资产净值和从业人员的增长情况,显示出我国工业资本密集度在迅速提高。

从效益变化看,上世纪90年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增长最快,年均增长30%,快于上世纪80年代14.2%的增长率和本世纪以来年均16.4%的增长率。但是本世纪以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快于资产的增长,工业企业总体盈利能力有所提高。2000―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5.7%,比资产增速高9.3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显著提高。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很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彩电等轻工产品增长最快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进入本世纪以来增长渐趋稳定,而粗钢、化纤、水泥等原材料产品增速逐渐加快。

从工业品出口情况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00―2009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年平均增速达到19.8%,比上世纪90年代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比重保持在接近95%的水平。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年平均增长也达到16.79%,高出同期进口平均增速。而且,加入WTO之后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速度都高于上世纪90年代。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为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做出贡献。按照2000年不变价美元衡量,2001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为7.3%,美国、日本分别为25.7%和17.1%;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提高到9.6%,美国、日本分别为25.1%和16.8%。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中国制造业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目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种,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二、工业高速增长中的结构变动

(一)轻、重工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是在过去比较特殊的工业化过程的起点上进行的。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即国民经济中工业比重和工业经济中重工业比重远远超过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严重违背了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纠偏”,通过鼓励和扶持轻工业发展,调整和改造重工业,促进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结构从过度失衡逐步向均衡发展。在90年代大多数年份,轻工业增速始终超过重工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快速增长具备了基础,1998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重新超过轻工业增速,中国经济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特别是2003年以后,重化工业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更为突出。

从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看,上世纪90年代,轻工业比重大体在36―40%之间波动,最高1997年为40.2%,最低1995年为36.3%。进入本世纪以来,轻工业比重开始逐步降低,2000―2002年还在37%以上,2003年下降到34.2%,2006年进一步回落到30.5%,“十一五”期间始终在30%左右。

(二)工业行业结构变化

1、产出结构

表1给出了2000年以来制造业分行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从技术相关性和需求相关性分析,2000―2010年,比重提高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32)、通用设备制造业(1.85)、专用设备制造业(0.71)等装备制造行业,以及作为其直接上游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85)。比重下降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轻工业,如纺织业 (-2.27)、烟草制品业(-1.77) 、

饮料制造业(1.05)、纺织服装制造业(-0.65)。这些行业比重的相对变化,反映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资料生产在经济中的比重确实在下降,而生产资料生产在经济活动中比重在上升。

值得关注的有两点。首先,过去的10年间,石油加工业(1.08)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5)的比重明显提高,但其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0.99)、医药制造业(-0.73)、塑料制品业(-0.12)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因此,从整体上看,与化学工业相关的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变化不大。这与一般认为我国高速增长主要由重化工业拉动的认识不完全一致,更准确地说,这一轮工业高速增长主要是“重工业”,而不是“重

化工业”。其次,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9.41%下降到2000年的6.84%,降幅高达2.57个百分点,是制造业所有行业中比重回落最大的行业。主要原因是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2008―2010年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5.3%和5.9%,远低于之前平均20%左右的增速,导致在增加值中的比重下降。不过,即使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近年来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已经基本稳定,这与装备制造业的变化趋势不同。

2、投入结构变化

为了分析制造业投入结构的变化,分别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和平均从业人数作为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指标,计算了2000年和2009年各行业固定资本的比重和劳动比重,进而计算了相对资本―劳动比率,反映制造业各行业相对资本深化的水平。

从固定资本比重变化情况看,占制造业固定资产净值比重明显提高的行业有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2.0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67)和通用设备制造业(0.64)、专用设备制造业(0.41)、农副食品加工业(0.4)。比重明显下降的行业有纺织业(-1.89)、化学纤维制造业(-1.53)、饮料制造业(-1.16)、石油加工业(-1.13)、烟草制品业(-1.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71)。

从劳动投入比重变化情况看,就业比重提高较多的行业有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6.07)、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9)、金属制品业(1.55)、塑料制品业(0.77)、木材加工业(0.74)、皮革毛皮制品业(0.71)、纺织服装业(0.62)、家具制造业(0.6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53)。如果从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绝对量看,2000年时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是纺织业和非金属制品业,占制造业就业比重分别为11.71%和10.24%,到了2009年,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从业人数占制造业的8.6%,纺织业则退居第二位,比重为7.99%。值得注意的是,就业比重下降较多的行业,除了纺织业(3.72)外,都集中在重工业领

域,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2.32)。

从相对资本―劳动比率看,这一比率是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反映了行业资本深化的相对情况。从表2可知,近十年来资本深化速度最快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例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相对资本―劳动比率从2000年的1.76提高到2009年的3.14,提高了1.38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提高0.6、0.5和0.34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以相对资本―劳动比衡量,制造业各行业的资本密集度与人们通常的认识并不一致。例如,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虽然资本比重提高较快,但就业比重提高更快,因此相对资本―劳动比明显下降,从2000年的1.82下降到2009年的0.78,这意味着2009年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相对资本密集度已经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尽管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产业序列上处于技术密集型,但是我国承担的只是其中的加工制造环节,真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节并不多,因此生产过程中单位劳动力所需的资本较少。

3、出口结构变化

10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较为明显,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各行业出货值占全部出货值比重衡量,2000年,行业出货值占全部出货值比重超过5%的行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14.81%)、纺织业(13.2%)、服装业(10.6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84%)和皮革毛皮制造业(6.29%)。到了2009年,行业出货值占全部出货值比重超过5%的行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37.9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21%)、纺织业(5.21%)。同时,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0―2006年间,钢铁、化学制品、办公与通信设备、交通设备、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有所提高。

从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看,过去的10年中,我国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汽车、船舶、飞机、铁路装备、通讯产品等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均有新的突破。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截至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已连续1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占外贸出口总量60%,比2001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目前出口额为全球第一。机电产品的出口市场已达225个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份额从26.1%提高到33.1%,增量占比超过40%。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2%,比2001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三、小结

从本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增长和内部行业结构变化趋势看,我国工业高速增长伴随着结构的快速变动,整体上符合工业化规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业发展中“量”的扩张大于“质”的提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内部,原材料行业扩张速度较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装备制造业虽然在“十一五”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但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比重较低。即使在所谓的高技术产业,我国企业也主要从事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成本上升压力日益凸显,传统的比较优势受到削弱,产业转型升级日益迫切。“十二五”期间,要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原材料、装备制造、通信电子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立足国内市场,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关鹏,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

上一篇:从核心通货膨胀率判断目前CPI的走势 下一篇: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和近期经济走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