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台湾历史的原乡

时间:2022-08-06 10:47:59

寻访台湾历史的原乡

没去台南前,台南给我的印象颇为复杂,但不久前的一次台南行却让我深深感叹自己的多虑。遍寻海峡两岸的城市,唯有台南是一个“以旧为荣”的城市。

荷据时代、明清时代,台南都是台湾首府;日据时代,台南仍是全台第二大城市。今天的台南,很多老建筑都被强力加固而“整旧如旧”。夕阳下漫步台南,无数箭楼、牌坊、庙宇、道观闪烁着金光,还真给人“容光焕发”的感觉,恍如穿越时空回到民国甚至晚清。此景此情,只要在乎中华文化的,无不为之动容。记得台南文化人、作家王美霞说,台南最适合中国文人做梦和慢生活。想来真是没错,台南有种中华传统文人气质。在赤嵌楼,我们看到郑成功向荷兰人发出的劝降信和荷兰人的受降协议书,协议书里国姓爷还真有气势,他不杀降兵,只是让“红毛夷”放下武器走人。

今日的安平乃台南的一个行政区,古名“一鲲鯓”,又称台窝湾,也是台湾地名的肇始。早期的大陆移民,可追溯至明代中叶。当时,闽粤一带陆续有先民因为逃荒、捕鱼、经商等移居到台南,在“一鲲鯓”一带逐渐形成聚落。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被明军所逐,转而进据台湾南部。荷兰人在台江西岸的“一鲲鹪”沙洲兴建“热兰遮城”

(今安平古堡),成为在台的统治中心。1661年4月,郑成功率军通过鹿耳门港道,越渡台江内海,首先攻下“普罗民遮城”

(今赤嵌楼),紧接着围攻“热兰遮城”。9个月后,荷军受降,荷兰在台38年的统治结束。明郑治台,短短22载,在台湾建起了第一座孔庙,设立了学校,教导人民晒盐;与英国签订通商协议,开展海外贸易;同时兴水利,课农桑,种种施政,使得台湾丰衣足食,人心安定。可以说,郑成功的复台,使西方殖民势力遭到重挫,也开启了大陆移民有计划经营台湾的新页。

友人邱先生开车带我行走安平区,越过中华西路,沿路左侧是颇具盛名的台南运河,这里曾是连接安平港与安平市区的重要通道。安平港也曾是天然港湾,从明末开始就是两岸之间的航路要冲。清中叶,安平港逐渐因淤积而不利于航行,往昔桅樯林立的兴盛景象一去不返。但时至今日,历史的痕迹依旧散落在安平的街廓巷弄。安平古堡、亿载金城、德记洋行、东兴洋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故事;延平街、中兴街,弯弯窄窄,诉说着安平人过去的泪痕辛酸与灿烂辉煌。

沿安北路西行,194号便是德记洋行。洋房有二层,典型的殖民地式建筑,灰黑色屋顶,雪白色回廊,深绿釉瓶栏杆,素雅的异国情调。1858年,清廷与英、法、美、俄签订屈辱的《天津条约》,台湾开放通商口岸。1862年,沪尾(台北淡水)海关成立。1865年,安平开港,名日台湾关。洋商于此设立德记、怡记、和记、味记、东兴等洋行,合称安平五大洋行,兴盛一时。德记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英商所建,主要经营茶叶、蔗糖与樟脑。日据时期,馆舍售予日本盐业会社。台湾光复后,德记洋行改为台南盐场办公厅舍。1979年,由台南市政府把它规划为台湾开拓史料蜡像馆。

进入馆内,有6个展室,其中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平埔人狩猎与织布、先民渡海来台、郑成功与荷兰人媾和谈判、早期私塾教育、早期晒盐、早期制糖等等,栩栩如生的蜡像,述说着台湾先民过去的生活景象。出洋房,绕到后面的仓库,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叹为观止。仓库内外多株百年老榕盘根错节,气根在屋顶及墙壁攀附生长,形成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的“安平树屋”,成为台南闻名遐迩的独特风景。树屋地上建有木栈道,沟通一间间库房,行走其间,时而榕须低垂匝地,时而老根盘虬墙壁,恍若置身远古森林,探险寻奇。树屋与洋房,一个老榕盘踞,一个西式典雅,交错的画面,折射出安平洋行的兴衰起落,映照的却是台南近代史的沧桑岁月。

离开洋行,沿古堡街南行不远是延平街。街道窄窄的,也不长,仅700余米,却是台湾最早出现的市街,有“台湾第一街”的美誉。站在街口,可细细品味安平流过的岁月。

300多年前,荷兰人占据安平,作为其远东的港口据点,延平街就是在荷兰人规划下成为热闹的商业贸易中心的(当年称为热兰遮街),也是全台湾第一条商业大道。早年间,延平街两旁皆是年代久远的古老店铺,香烛店、碾米厂、面粉厂、中药房、参药铺、杂货店、蜜饯行、打铁店等紧密毗连。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现今看来狭窄不堪的延平街,早年不但居住人口多达四五万,连当时的市政厅、公办所、税捐处等公家机关,也全都挤到这条街上。上世纪70年代,常年饱受进出不便之苦的居民力争拓宽道路。当推土机开进延平街后,老街风貌一夕丕变。如今延平街商家还有不少,但多是近几年来开张的新兴店铺,真正称得上“老字号”的,应该只剩下周龙殿、福德正神庙等老庙及永泰兴蜜饯铺几家。

行走老街之上,虽是午后,零落的商铺,仅三两游人穿行其间。老街已然冷清了。邱先生说,老街是自己的童年故乡,有许多美丽的记忆,值得用心珍惜。

是啊,穿过老街便是家,弥足珍贵的不仅仅是记忆……

上一篇:会展社会影响尺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下一篇:亚布力、徽商和《惊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