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思考:数学活动的必然旨归

时间:2022-08-06 08:33:39

引发思考:数学活动的必然旨归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设计和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体验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在“画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画圆。有的学生沿硬币的一周画圆,有的学生沿尺上的圆洞一周画圆,也有的用线系一支铅笔画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么多画圆方法中圆规是受到哪种方法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用这种方法画圆,要注意什么?进而让学生对圆的本质特征(定点和定长)有直观的形象体验,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针尖的那只脚不能动,对这个道理就会有深刻认识,同时还会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小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日常生活让其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时应该尽量贴近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帮助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梳理、甄别和重构,把感性经验加以整合提升,形成科学理性的数学思维。如教学“可能性”时,大部分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认识,甚至有些学生还能运用它们来描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学生的这些认识很多是主观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撇开主观的、模糊的干扰,形成对可能性的准确、系统、全面的把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组织这样的数学活动:出示三个袋子,每个袋中都放6个球,第一个袋中全是红球,第二个袋中放3个黄球和3个白球,最后一个袋中放3个红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一次,一定要摸出红球,可以从哪个袋中摸?如果从第一个袋中取走1 个或2 个球,再任意摸一个,还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不从第二个袋中摸?因为第二个袋中没有红球,就不可能摸到红球。最后一个袋中也有红球,为什么也不从最后一个袋中摸呢?最后一个袋中有红球也有白球,摸出的就有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白球。如果将最后一个袋中的1个红球换成1个白球(连续3次),任意摸一个,还可能摸到红球吗?第一次、第二次学生仍然认为有可能摸到红球。第三次袋中一个红球也没有了,所以不可能摸到红球。活动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学生概念理解和掌握的考量。只有这样,数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从朴素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走出来,走向理性、缜密的数学思考。

同时,教学中把数学活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自觉接纳所学知识,积极动脑思考。如“加、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运算”的教学,首先出示4摞练习本,其中3摞每摞100本,另一摞64本,现要从364本中取出198本奖励给学生,可以怎样取?鼓励学生想出不同方法。学生通过操作、互动,体会到先取100本的2摞再放回2本的方法最简便。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有效地解决问题,深刻领悟到“多加要减”的数学思想。

三、具有鲜明的数学内涵

数学活动是具有数学意义且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鲜明的数学特性,能引发学生对数学思考。同样是折纸,可以是手工活动,也可以是美学欣赏,还可以是数学行为操作活动。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在初步认识了 后,组织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它的 上颜色。学生展示操作结果,有的是竖着对折,有的是横着对折,还有的是斜着对折。大家折的方法不同,折出图形的形状不同,涂的颜色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过程,理解了 纸的折法、涂色部分的形状和颜色没有关系,“都平均分成了2份”才是 本质内涵。这样的折纸活动带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数学特性,学生没有仅仅停留于具体的操作上,而是通过比较、分析等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不仅仅是认识了 更深入把握了它的内涵以及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

上一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下一篇:用活课程资源 展现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