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06 05:38:4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摘要: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作一些粗浅的分析,认为首要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将时间交还与学生。同时,教师自身要吃透教学大纲并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备课、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化学课堂,并加强对学生的课内课外的学习指导。

关键词:新形势;素质教育;高中化学;策略;教学案;研究性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6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29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6年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学时间受到较大程度的挤压,特别是2009年全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以来,进一步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形式、策略与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解决好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矛盾,它已经成为阻碍素质教育推行的痼疾,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消化结果强加给学生,教师未能真正起到学习的主导作用,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关于知识内容本身教师保留了过重的权威色彩。以至于,课堂之上,教师一家之言,学生失了兴趣,被动接收。

2.教师篡夺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权利,把实验作为一种引证自己教学结论的工具,不能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设计实验,探寻新知识,也缺乏对实验意外结果的解决方法。

3.滥用多媒体资源,把课堂变成制片厂,教师成为导演,完全按自己想法去实施教学过程,不理会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没有容许学生去思考讨论。

4.大力推行题海战术,使用习题训练代替知识巩固,盲目使用高难度,多变化的陈题旧题,忽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注重解题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二、化学教学实施的合理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不随意扩展教学内容

在当前减负的大背景下,化学课时必然相应减少,教学过程必须精炼高效,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应当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必须分层组合,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简洁地呈现出来,大纲没有提及或者明显超纲的则一丝一毫也不需要扩展。只有提高教师对教材、大纲的驾驭能力,才能真正地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平等、和谐、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特别是起始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方面:

(1)突出知识的基础性

(2)重视知识生发过程的教学研究

(3)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当教师应当换位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学生学习困难,也才更容易突破教学难点。我们常把基础知识一笔带过,完全忽视新知识的生发过程引导,也不重视实验研究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结论与记忆,大量习题训练等,短时间看可能好象走了教学捷径,但实际上无异于拔苗助长。

2.精心设计教学案,不搞一言堂式教学

教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写的讲义,它能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新知的学习,也是学生复习、巩固,运用课堂已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形式。好的教学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究,也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案的设计与编写过程中务必注意以下问题,而不至于使其成为一本单纯的练习册:

(1)学案采纳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着重于知识回顾与衍变

基础就好比高楼大厦的楼基,它承载着大楼的全部重量,它的一点细微裂缝都可导致大楼倾覆。任何时候,任何学科不打下扎实基础都无法完成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因而,在教学案的内容安排上一定要体现学习内容的基础性,但这并不等同于单调简单的重复训练。要在内容安排上引导学生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现出来,给予基础知识点一定的衍变,让学生在变化中寻找规律,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巩固基础的目的。

(2)学案设计思想要着眼能力培养,以问题和方法引领全局

应将能力培养作为学案设计的主要思想,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标。教学案中还应强化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问题的解决与归纳,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共同之处,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从而能够主动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获取新知识。

(3)学案编写格式上要注重课时化,强调分层学习原则

分课时编写教学案,确保教学案和课堂教学内容整体上对应。这样既便于控制单个课时内容的知识量,也可以加强学案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差异,在编写过程中,应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层排列,加上适当的探究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尽量细化,分步骤设计,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3.重视实验教学,不以主观表述代替实验现象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用来验证已知理论、定理,结论,也可能用作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恰当使用化学实验教学,让实验自己来说话。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实验采取“讲实验”的方法,还有一些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试想,知识本身来自实践,是前人对实践的总结概括,而今,我们在课堂上,用文字表述代替实验,且不说学生是否完全信服,描述过程本身就可能忽略了许多细节,埋下了一些可能的错误。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将知识本来的面貌呈现给学生,而最大限度地去除自己的主观评价。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与其费尽口舌讲解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不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直接发些药品让学生自己探索。

4.加强课外指导,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中加强知识训练,也要加强课外指导,将化学学习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查找、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设计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形式。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性学习,着重点是改变以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解决问题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方式。但高中生对于怎样从事课题研究,怎样查找和整理资料,怎样撰写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着至关重要的组织、引导、促进与评价的作用。

在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防止因指导不善导致研究过程和结果过于空洞乏味。

(1)选取身边的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找寻与教学内容结合较好的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3)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开展研究,使研究过程成为一次学习能力的综合实践机会。

(4)科学地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既要肯定研究过程,也要努力捕捉研究中实验与经验的细微出入,借此开展科学思想教育。

应该说,当前形势下,学科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抓好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都能够紧扣教学大纲,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注重以上四个方面,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肃浩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3)

[2] 王新全.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09,(3)

上一篇:教材重构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下一篇:燃烧秸秆的危害和废物利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