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时间:2022-08-06 05:19:53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饿,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对我们教师而言,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尝试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索,现就自己的实践来谈一谈肤浅的体会。

一、教会学生“读”的方法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懂得读书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步骤。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呢?

1、细读

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其次,找出重点句、重点段,认真阅读,提出难理解的问题。第三,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强调“细”,目的是让学生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内容与形式,更好的从中挖掘问题延伸思维,即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文本细读,关注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效果,在思考之下、对比之中,引领学生揣摩作者的用意,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关注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效果。每篇课文,在其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和意图。如教读朱自清《春》中的“春草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春草的特点,描写的顺序,语言特色,流露的感情。

2、精读

精读要从断句和字词入手,做到读准字音、辨明字义,不出现词语理解不清的问题,为进一步层层深入剖析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掌握文章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活年代、人生经历、政治立场、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等等。精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反复朗读。最好是带着感情,反复咀嚼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意思,理解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囫囵吞枣式的读书,不会取得什么效果。只有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与作者、作品融为一体,才能从灵魂深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通过声音传达出这种共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带着问题阅读。从思辨入手,从质疑入手,在探究过程中解疑。

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教师应在自己掌握此法之后教授给学生。学生学会此法后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会脱离教师而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3、巧读

指的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想他人所未想,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如:教读教读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学生对课文中的“我”的做法也是很反感的,教师此时可以顺势引导他们思考:结合课文和自己乃至现实生活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散发了,既能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愚公移山》一课,问学生: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方便,为何作者还要写移山的寓言。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

二、教会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大疑则大进。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有疑――解疑――无疑对于学者的重要性。“教是为了不教的”。以下的几种方法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教学生从课题质疑问难。如《犟龟》,课文的标题是“犟龟”,说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哪些地方?“犟”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你认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2、学生从课文内容质疑。如:《口技》的“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具体表现在哪?“善”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3、教学生从课后思考题中质疑问难。

4、联系历史背景、现实生活质疑疑。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观点,人物的某种行为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伤仲永》,可以这样质疑:假如你是文中的方仲永,你将如何打算?假如你是当今的方仲永你又如何说服父亲?

学生懂得了质疑,有了怀疑精神。但如果自己没有解决疑难的能力,这种精神很快会消失,以此教予学生释疑的方法也很必要。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行释疑:

1、教师做必要的启发,学生依据启发自行释疑。有些问题,含义比较深刻,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路。如鲁迅的《风筝》中的“扼杀”事件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教师要适当做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释疑。

2、用反复读、加深理解的形式来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

3、鼓励学生搜索资料帮助释疑。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借助图书或网络资源解答疑难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教学利器。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一般的人都无法做到过目不忘,到大脑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每当新的信息传进大脑,旧的信息将会被遗忘。而学生要想学有所得是离不开记忆的,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牢记于脑中呢?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记忆,可有如下的方法:

1、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这有助于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正确性。

2、正确使用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

3、联想记忆法这是一种利用联想来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联想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与之更广泛的联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生掌握了“渔”,才能有享用不完的“鱼”。

参考文献

[1]王寿山;面对学生的质疑[J];湖南教育;2005年

[2]温泽远《解读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1―12期合定本》

[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中国教育技术准备》2010年01期

[4]《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中国教育技术准备》2010年22期

上一篇:数学课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下一篇:谈激活英语课堂的方法